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我们来说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令许多老师头疼,也是我们每个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每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让老师们感觉无从着手,甚至是无药可救: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认为是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因材施教”。

    那么问题的关键便回到了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因材施教”中最重要的是“材”,也就是我们必须要先了解我们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了解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分数。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他们的“材”。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挖掘他们资质中的某些“潜力”,针对这些“潜力”加以发展。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应该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达到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我们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进行鼓励,不要把学生进行对比,超越过去的自己便是一种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