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问

说起来,我跟这位朋友认识快有十年了,直到她出国读研究生前,我们一直关系十分近,甚至可以说无话不谈,直到最近。

从她归国到现在三个月不到,我们一共见了三面,每次只是约饭,相处下来平均不到3小时。如果是往日,我们大概会聊到停不下来,说不定还要转场继续。只是这几次,我们都在些许尴尬中斩断话头,然后草草散去。

原因说起来很怪,她出国一年似乎染上一种爱问“为什么”的病,病征明显,病情恶化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几乎我们聊到的每一个话题,她都刨根问底,像在做一道没有线索的谜题,势必要问出个什么高深莫测的谜底。每当我欲高谈阔论一番,面对她穷追不舍的提问,总生出衣不蔽体的窘迫和一种莫名其妙的羞耻感。

那天回去的路上,我冷静下来细想,虽然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问她她也一概含糊其辞,不过这倒为我们之后的相处开辟出一种新鲜感。我甚至隐隐开始期待下次的见面。


为什么不问

很长时间以来,我不再读书或者写作,放弃输入的同时,输出便不再有价值,因此我对现状的感知停留在一种麻痹的状态中,就像麻药劲将要过去时,有了痛觉却不明显。我对很多事物也停留在了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探索深处的欲望,能够指引我前进的唯有偶尔冒出的好奇心。

失去自驱力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我坦然接受它的同时,也放弃了求索的激情,于是出国在外的5年里,我碌碌无为,荒废着本该极大程度拓展自我的诸多机遇,也不再交友,足不出户的同时放弃规律作息,落下一身毛病。

我从未想过,一切的转机,会来自一个人,来自我仅仅想与她畅所欲言的这样简单的目的。


问:为什么

我们无法抑制自己表达的欲望,但无论我们如何伸展认知的触角,所能触达的地方围成一个我们目所能及的巨大闭环,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而面对偌大的未知,我们的无知甚至无从落脚。

因此再后来,每每了解到新鲜的事物,想要去分享给她听,我总不免条件反射,先去查找更为明确的表达方式,和更为准确得解释,以来粉饰我在这番即将展开的对话中可能暴露出的任何不得体。

从某种意义上,我需要感谢她的不求甚解。正是如此,我似乎寻找到一种更美妙的学习方式,让我的分享欲从一通精神鼓吹中催生出真实的获得感。

这种被动形式下的成长常常被人忽略,假如一番对话,选取深重的命题,交流却止步于表层,只提供观点或选择立场,但给出的解释却苍白无力,其意义仅仅是捍卫自己发言的权利,而不开展讨论。没有质疑就没有探讨,也就更不会有深入。这样的交流,甚至难以用“浅尝辄止”来形容。

最近,我重新拾笔,也掸去旧书灰尘,犹如重获新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