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2

听“整本书阅读”示范课所思

有幸在2019年12月15日在奎屯市第八中学听到了西安两位优秀教师的“整本书阅读”示范课,分别是《骆驼祥子》、《傅雷家信》,王华老师在执教《骆驼祥子》时从书名入手,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接下来抓住人物,明确故事,配合音视频资源,让学生对书中几个主要人物有初步认识,接着从全书的主线,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来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最后通过人物关系图,映照社会,探究作品主题。姚琳老师则采用片段阅读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攻读《傅雷家信》,通过目录,让学生画出折线图,从而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接着通过一封信品味父子情,又让学生结合自身与父亲的关系,将读书与学生本身的父子关系紧紧联系起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两则学生家长给孩子的信,更是深化了这一效果。陕西省优秀的专家廖蔚芬老师为来自伊犁河谷地区、沙湾、乌苏、奎屯的几百位老师做了“整本书阅读”指导,高屋建瓴,为初涉此项专题的老师们指明了方向,推荐了方法,很是受益。

“新课标”颁布前后,在语文教育界影响最大的 “概念”,莫过于 “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之后。在实践层面,部分初中教师开始以“整本书阅读”活动为主题,进行实验,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将以前所未有的范式,推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建构,以经典作品为载体,融合古今中西语文学习方式的精髓,梳理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思路策略,把读写融为一体,培育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母语的能力与品质。与此同时,同步提高教师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这是达成母语学习终极目标的及基石。

在语文教育界,最早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1941年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一文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做主题,把单篇短章做辅佐的主张。1949年,在其负责制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我个人认为, “整本书阅读”绝不是校园特色或学科特色,也不是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而是对学校语文教学许多年来在网络碎片化阅读冲击下忽视深度阅读的一种纠正。这种阅读方式不是创新也不是变革,而是优秀阅读传统的回归。

我个人理解“整本书阅读”中的 “整本书”多指长篇小说或学术著作。像《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定短时间内结集出版的短篇散文集,这算不算整本书呢?显然这样的“整本”和《西游记》这样“整本”是不一样的。《朝花夕拾》和《傅雷家信》是许多篇散文和书信的集子,而《海底两万里》和《西游记》则是完整的正本小说。不同的文体,教师在导读“整本书阅读”时,要采用不一样的方法和策略。廖蔚芬老师在讲座中指出,导读要遵循一个“趣”的原则。我设想那导读结束后,学生初读时候要开展“研”与“思”或者“辩”的活动,在二次阅读时候则可开展“悟”和“演”,可以将“整本书阅读”与教育戏剧课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肯定会更好。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所涉及的教育理念:重在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建构和创造创新。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平等对话,以及解惑支持。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当然需要先读与共读,其内容也自然不仅仅包括作品本身,更应当包括对作品作者进行解读,鉴赏,甚至批评,得掌握与作品相关学术价值的评论和理论。虽然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主要发生在课外,但“整本书阅读”已经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这需要教学的支持,需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贯穿课内课外的阅读时空需要整体的课程谋划。教师作为引路人,需立足教材中的节选文而放眼整本书,教学中臻选出能巧妙勾节选文与整本书的贴合支点,以主要人物为支点,以关联情节为杠杆,以问题串的形式引读典型关联情节,追踪人物多面思辨、多元主题,解锁叙事奥秘等,进而逐步探索“整本书阅读”之点线,接着带动“整本书阅读”之面的涟漪式教学模式。关于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我认为除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考试的形式检测之外,还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来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举办年级会展,给主人公写信,讲专题故事会,经典戏剧改编,模拟经典人物采访,制作名著书签,开展辩论会,经典情景表演等相关形式,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

希望在以后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能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未来已来,无限精彩。

2019.12.16.于西域奎屯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