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小男孩吗?

今天是2020年3月13日

历史上的今天

1988年3月13日

一位小男孩为了扑灭大火

挽救公共财产

不幸遇难

还记得那个小男孩吗?_第1张图片

01

1988年3月13日,一场大风把一家工厂的信号线吹到了高压线上,电线发生短路,立刻引发了大火。

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了整个大山。山上的3500多亩国有林、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石油公司油库岌岌可危,一旦大火蔓延过去,那对国家将是极大的损失。

消防人员迅速赶往山上救火,有一些村民自发组成救火队伍也前往山上。人们在里面发现了一些未成年人。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安全,现场指挥人员立刻安排车辆送他们下山。半路上,山火又席卷了起来,一个小男孩立即跳下车,又跑到了山上帮忙扑火。

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大火被扑灭了,3500多亩的国有林保住了。但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了小男孩的遗体----他的右手紧紧抓住一棵树,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这个小男孩就是“救火英雄”赖宁。

这一年,他才14岁。

由于在救火中的壮举,人们渐渐关注起赖宁生前的生活。发现年仅14岁的赖宁,原来是个“宝藏男孩”。

还记得那个小男孩吗?_第2张图片

02

10岁那年,一群人无视大渡河边“禁止捕鱼”的警告,依然在河边钓鱼。赖宁上前与他们制止他们,却遭到奚落。十分生气的他写了一封信投给石棉县政府,希望政府呼吁大家自觉遵守《渔业法》,保护珍贵鱼类。

四年级,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问大家的理想是什么,赖宁说他长大以后想当地质学家,像李四光一样,要把家乡里的宝贝全部挖出来,献给国家。

他说到做到,在课余时间会带着同学去山上挑选好的矿石标本送给学校实验室。

六年级,当班主任兴高采烈的告诉他,学校将他保送到重点中学的时候,他却拒绝了----他想要靠着自己的实力考进这所学校。

最后,在全县1264名小学生里,他考了第一名,如愿进入到重点中学。

读初一时,有一道考试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做?”,赖宁答道:“我们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放在次位。必要时要舍得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关键时刻甚至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去维护集体利益。”

谁能想到,一年后,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

他身上有着太多的闪光点:见义勇为、爱学习、爱国家、爱家乡、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他被成为当代的“英雄少年”,他的事迹也被写进了教科书,成为了90年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很多学校的墙壁上,还会挂着他的画像,一些地方还会雕刻赖宁的塑像。当时全国中小学掀起了一阵学习赖宁的热潮。

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习赖宁”却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他的宣传画纷纷被拿下,而教科书也把他的事迹给移出了。

还记得那个小男孩吗?_第3张图片

03

在说明原因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当时发生的一些新闻:

2000年1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16岁的王涛,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光荣牺牲;

2000年3月13日,广东廉江13岁的黎汝荣和9岁的黎月荣为救一个落水同学,双双献出了年幼生命;

2000年5月6日,江西万年县13岁聋哑少年聂致阳为救一位在水库落水儿童,献出自己生命;

2000年5月27日,广西武宣县16岁的曾宇贤与同伴一起抢救一名30岁落水村民,曾宇贤牺牲;

2001年5月26日,广东大埔县12岁刘彩云(女)为抢救掉入深潭的8岁男童,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

一个鲜活的年轻生命,去冒险救另一个生命,最后不幸牺牲,他们无疑都是少年英雄,但,这样子去做英雄值得吗?

在谈论“学习赖宁”时,就避不开他的见义勇为,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身,这一下子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以他为榜样,希望也能像他一样,奋不顾身帮助别人。

但是随着新世纪到来,随着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诞生,人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而并非是要求他们去舍己为人,英勇献身。要知道,未成年人自己都是需要被人保护的弱者。

一味的讲求舍己救人,无疑只会造成更多“英雄式”的悲剧发生。

那么,赖宁这个精神符号已经过时了吗?

还记得那个小男孩吗?_第4张图片

04

在2009年,赖宁还被评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百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事实上,在当时宣传赖宁英勇事迹的时候,侧重点更多的是希望青少年学习赖宁爱国家、爱家乡、爱学习、帮助他人等精神,希望培养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是需要一个好的榜样的,比起一些明星,赖宁更适合当他们的学习榜样。但,孩子是可爱的,也是幼稚的,他们在学习赖宁的时候,更多的是被赖宁的英雄事迹所吸引,在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开始讲求英雄主义。

同时,当年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于一些孩子敢于牺牲自己挽救别人的新闻以英雄赞歌的形式来报道,更加令未成年人对英雄主义开始崇拜。

毕竟,当遇到一个落水者时,比起在旁边呼救、等人来救援,哪有自己亲自跳下水将人救起更值得让人佩服,哪怕这样会牺牲自己的生命。

但如今,人们越来越讲求生命的宝贵,也许我们应该用另一种方式诠释赖宁精神,在“见义勇为”升级成“见义智为”。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在没办法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遇到别人危险,不要莽撞行事,寻求更有利的帮助,才能化险为夷。这不是否定见义勇为,恰恰是另一种更好的见义勇为,真正的做到“不舍己而救人”。

同样,将赖宁事迹移出教科书,并不意味这否定了赖宁的一切。赖宁事迹影响了一代人,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如今,他的精神也应该被我们所铭记,并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记得那个小男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