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都有什么共同特质?
智商、努力,还是颜值、运气?
在TED演讲《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中,演讲者Angela Lee,她曾经是一名中学七年级的老师。
在教学中她发现,IQ的高低并不是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之间唯一的差别。一些在课业上表现很好的学生并不具有非常高的IQ分数。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反而在课业上表现的不那么尽如人意。
这引起了她的思考,那些成功人士是否在儿童时代就有所不同?如果确实如此,那些差异又是什么?
于是,她从心理学角度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去了西点军校;去看全国拼字大赛;还去访谈最棒的销售人员。
最终她发现,预测孩子成功的关键要素,不是家庭收入、成绩、智商、外貌、身体,而是对待挫败的态度。
她发现成功人士,年幼时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挫败,他们更在意的是,挫败后所汲取的养分,而并非失败本身。
这是一种特有的思维,叫做“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就】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她在《终身成就》这本书提出,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 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
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成功来源于事情的结果,能够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中,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一次考试失利、输掉一场比赛、被拒绝等等,都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不具有这方面天赋。而且,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相反,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去修复自尊,不愿意面对挑战。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进步。
【固定型思维】
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在商业职场、人际关系、教育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职场中,具有成长型思维的领导更善于倾听他人的批判性建议,更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员工,在具有挑战性的合作谈判等任务中更有竞争力。
遇到的种种挑战,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考验失败,只是说明自己仍需努力,他们会在失败中寻找进阶之道,在失败中不断完善自己。
正如中国人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本事是练出来的,只有在事上磨炼,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
王阳明在江西讲学,有个地方官经常去听他讲课。
有一天他找到王阳明说:“您讲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务繁忙,无法经常来听您讲课。”
王阳明说:“为什么要放弃工作来修行呢!”
官员问:“难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吗?”
王阳明回答:“工作就是修行,红尘就是道场。”
生活中的每一次愠怒、每一次失败,都是修行的进阶之路。
对于别人来说,这些东西可能是毒药,但是对那些修行者来说,这些都是人生进步的养料。
【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惧怕挑战,总为自我设限。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话「可我只是个XXX呀」
“我只是个组长,我只是个文案,我只是个销售,我只是个雇员……”
当你说出这句话,你就给自己设了限,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如果连你都认为你只是一个雇员,那你的上限就只是一个“好雇员”。
在你的心里,给自己设了一道天花板,你又怎么能向上生长呢?
不要在心里砌上一个看不见的墙,再不可能的事,只要不伤筋动骨,皆可尝试一下。
“尝试”看起来简单,但很多人却止步于此,原因就是“固定思维”的作祟,它让你惧怕行动,因为那意味着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就像Carol Dweck在书中所说: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未来的完美,他们必须现在就达到完美。
而什么都不做,却能保持当下的完美感。
把成长型思维当做一种习惯
工作中最容易焦虑的时候,应该就是找工作的阶段。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将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失败看做是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每一次的面试交流当做和不同行业的交流机会。
在找工作时,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根据每一次的面试交流情况完善简历,这样系统就会为你更精准地推荐优质工作机会,提高找工作的效率。
在面试时,当问到你为什么从上家公司离职时,成长型的人会将问题归结为成长需求,而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将离职原因归结为公司、同事等。当HR听到这样的回答,面试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每个人身上既有成长型思维也有固定型思维。像是君子也有小人的时候,小人也有很君子的时候。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炼,不怕失败,不怕丢人,去尝试,尽量把天平向成长型微微倾斜,着眼未来,相信努力的力量。
当你把成长型思维当做一种习惯,你的职场之路会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