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伪文艺青年(续)

此文出自作家曾于里之手

伪文青的第一个特征是装文艺。在他们看来,热爱文学艺术是一种“装饰”,意味着他们是读书人,他们渊博而独立、出淤泥而不染,对“装”乐此不疲。如何“装”?他们热衷于将自己标签化,以此来形成对其他“凡夫俗子”的区隔。比如他们青睐的典型穿着是:棉布裙子、海魂衫、环保帆布袋;典型旅行目的地是:丽江、大理、尼泊尔、西藏、越南与北欧;喜爱的典型作家是:杜拉斯、村上春树、昆德拉;他们置顶的公号就是:情感的、文艺的营销号……

比如开篇提及的该营销号,最热衷于发起各种运动,抓住的就是某些伪文青爱“装”的心理特征。如果你真是热爱阅读的人,你不必在一次“丢书大作战”后才开始阅读;如果你热衷于分享,你不必非得把书扔在地铁;如果你真有主见,你会明白,无论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分享阅读,都无需别人来发起和鼓动……可如果你本来就不读书、没主见、随大流,那么没有什么比参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更能刷出存在感了。想想看,手上拿一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放在地铁上,打开美颜相机自拍,发一段岁月静好的感慨,这文艺范是不是把自我都感动了!



关于伪文艺青年(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伪文艺青年(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伪文青总是一副文艺青年敏感、忧郁、感时伤事的模样,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字永远是湿漉漉的,是载不动许多愁。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签名要么是某句冷门的唐诗宋词,要么是博尔赫斯、卡夫卡、加缪的某句名言,他们常说自己喜欢张爱玲的苍凉,不拒绝鲁迅的冷峻,对于钱钟书的幽默也是赞赏有加……

可深究起来,他们签名里那句冷僻的诗句不是他们在阅读中得来的,而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他们对张爱玲、鲁迅等人的认知,也不过是网络或课本上的评价,兴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完整读过他们的小说集。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入木三分地体现了伪文青的装文艺。说是某个报社夜班编辑无聊,在豆瓣上瞎编了一部名为《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的电影,胡诌了一段剧情,用自己的生日当做IMDB编号,并将同事的英文名杜撰为演职员表,再以苏联导演帕拉杰诺夫那部《石榴的颜色》中的插画为蓝本弄了幅海报,扔进了豆瓣电影库。可一年过后,这部莫须有的电影已经有207人看过,并打出平均8.9的高分,并有人写下了长篇影评,称该片为“此生必看的200部影片之一”、“是部难得的好电影,励志青年推荐必看电影之一”。

“丢书大作战”不就是一部现实版的《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一群也许不爱读书、缺乏主见的人在鼓动下到地铁里“丢书”,充分体现了“装”的真谛:无中生有,刻意生造,为赋新词强说愁。


关于伪文艺青年(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们的第二大特征是自恃文艺。在伪文青看来,文艺意味着一个人清高、独立、理性,“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他们总认为自己是特别的,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比凡夫俗子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挫,这种幻想会置换成巨大的空虚,便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与天斗与地斗与世界斗,自怜自伤自怨自艾,有着吐不完的槽、抱不完的怨。

伪文青自恃文艺的这毛病,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是始祖。包法利夫人爱读书,读的都是些罗曼蒂克的通俗小说,“书里讲的总是恋爱的故事,多情的男女,逼得走投无路、在孤零零的亭子里晕倒的贵妇人……内心的骚动,流不尽的泪,亲不完的吻,月下的小船,林中的夜莺,情郎勇敢得像师子,温柔得像羔羊,人品好得不能再好,衣着总是无瑕可击,哭起来却又热泪盈眶。”

因此,她老觉得自己也就是贵妇人,该穿梭在贵族舞会,周旋在追求中中间,过着“发不完的誓言,剪不断的呜咽,流不尽的泪,亲不完的吻”的生活。令人遗憾的是,她嫁给的是老实平庸不懂浪漫的包法利,她觉得自己太过不幸,于是焦虑、烦闷、失望、空虚,婚外恋得理直气壮,最终自作孽不可活。

一言以蔽之,伪文青就是读书太少、能力太差,偏偏还自命不凡、想太多、要太多、做作得过分,本质是“市侩青年”,文艺不过是他们欲求不满、内心空虚迷惘的遮羞布。

关于伪文艺青年(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伪文艺青年(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