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获浙江大学【新闻评论大赛】金奖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文学 谈写作
文——知己天涯会廖浩天,人大16级国学院人文实验班,诗社部长
刚进入五月下旬,北京迎来了2017年第二场夏雨。有早课的同学贸然闯进雨中世界,书包滴着水就进了教室。这场雨来得突然,甚至没让人来得及为它感到欣喜。
与这天气一样,让这世界心情阴晴不定的还有公众号“诗词世界”突然发布的一篇推送:《人类史上第一部机器人写的诗集,你觉得怎样?》
近年来人工智能进步迅速,“阿尔法狗”击败李在石在前,“大师”横扫中国棋坛在后。人类的“骄傲”一步步沦陷,高晓松说的一句“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成了无数人心头悬着的一瓢凉水,也变相地成了许多人救命的稻草,“骄傲”的自留地——是啊,我们还有诗歌。
这句话可以扩充一下:是啊,我们还有诗歌,诗歌传递情感,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厉害,总不能拥有情感吧?
所以,当“诗词世界”把微软作诗机器人“小冰”的诗歌介绍给大众,文下评论中“反作诗机”派的留言立场坚定,口径一致:全是堆砌,毫无情感。
可以理解,“情感”是公认的“最高点”,所以反对人工智能的人必须死守这块阵地。可是阅读的情感是交互的,当评论者清一色地说“全是堆砌毫无情感”的时候,我也挺想知道:你们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这些诗的?是待染的白纸,还是满腔愤怒与敌意?
其实作诗机这种东西面世已久,早就有APP可以自动填格律诗了,不过填出来的内容空泛而已;现下也有名为“作诗机”的公众号,其质量也不能与“小冰”抗衡。在“诗歌”这块人类与人工智能必争之地,小冰之所以能够杀出重围,是因为它真的已经成功骗过了无数读者,甚至有出版社想为它结集。如果它写的诗不能传递情感,出版社和以前那些读者是怎样被感动被吸引的呢?
主创人员提到,小冰的学习方法是录入大量诗歌,进行逐谱分析,来解构其中的意象组合与字词的情绪传达。按这个套路来说,小冰的学习的确偏向技法。但另一则实验引人注意:人们把一幅普遍给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受的画作输送给小冰,小冰为之创造的诗却是明丽的绝望:
“夜气湾明媚的海滩
美好的身子
狠狠地躺在绝望的背影
这一个时代最后的声音”
不能说小冰的诗歌没有情感——它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与行文技巧,文中介绍道——她特别喜欢小鸟、太阳、影子、老槐树。而且整体的风格无论是“漂亮”还是“害怕”,都统统十分轻飘,如清晨山间刚起来的薄云,远望是脆脆的,近前又不知其所在。
总体来说缺乏一种“深度”和“厚重”。令人玩味的是,这是否也能从一种侧面说明这几十年来中国现代诗人某种固化的风格和写作手法,可否借此来帮助分析诗歌的发展呢?
所以我想,无论小冰是否有情感与情绪,我们必须承认:它的诗歌的确足以以假乱真,并且有了自己的风格。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紧张,用太强烈的敌意去对待人工智能。因为无论是诗歌还是围棋,它们的面世都不是为了“分个高下”,而是胸中有情绪想要述说,而是脑海中有想法想要表达,而是有些时间非诗棋不得虚度。无论是诗歌还是围棋,他们的立足点,根本阵地,绝非人类的“创造力”与“智慧”,而是人类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世界便弦歌不辍。
当然,“小冰”的出现,也一定会对诗歌圈子造成冲击。“职业诗人”与“功利诗歌”可能的确会在某段时间内为其打击,毕竟这二者的生活性质本就带有“竞争”的实质。作为一个曾经想要成为“职业诗人”的笔者,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的确诞生了“害怕”的情绪。不过对于整个诗词界而言,它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却有待于人类的态度和决断。一味的抵制只能暴露我们的骄傲与不愿改变的墨守心态。
无论如何,就像一位朋友说的那样:玩具再好,大家还是会喜欢堆雪人捏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