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有行做了一门投资课

有知有行做了一门投资课_第1张图片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结束了内测,在有知有行 App 上线了。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经阅读了这门课的内容,也不知道那些文字是否能够帮助到你。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写完了。

今天,我想讲讲这门课背后的故事,与你一起回顾一些与它有关的瞬间。

1

2019 年 12 月,我离开了之前创办的平台。

张潇雨老师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我觉得这是好事。Dalio 离开了之前的公司仍然是 Dalio,Dalio 离开了之前的公司成为了更好的 Dalio。没有更好的 Dalio,也就不会有桥水」。

一个人在痛苦时,对于这样一句话,感觉是模糊的。

痛苦就在眼前,它吸引了你的全部注意力,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痛苦会是好事,你不知道自己究竟会怎样变得更好,你也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

但这句话又像一盏微弱的灯,它就在远远的那里,告诉你:不要怕,往前走,你会变得更好。虽然你现在还看不到,走过来你就知道了。

前两天我看了潇雨老师在《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的结语,我才意识到,那段时间,他正在经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投资失败。

我想同样的话,他应该也送给了自己。


2

我和潇雨老师的结识是因为他在得到开设的《个人投资课》。当时经常有朋友对我说,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张潇雨,他的投资理念和你讲的太像了。一开始我没有在意,后来这样说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去找了他。

2020 年 6 月,我们坐在一起讨论有知有行的产品,突然有个想法:咱们一起写一门课吧。

有知有行希望做投资者教育和陪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用户可以坚持把投资这件事用正确的方式做下去,增加自己的财富,同时通过合理的盈利模式给公司带来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一门核心、主干的课程,把我们的投资理念大声地说出来,同时与我们未来推出的策略紧密结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问他:「你觉得这门课和市场上其它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不一样,这门课就不一样。」

他说的没错,我们不同,这门课才不同。

表面上看到的是课程,背后看不见的,是我们的投资经历,是我们打造投资产品的经验,以及我们陪伴用户的点点滴滴。

我把这个想法带到了有知有行 2020 第三季度 OKR 的讨论会上,大家都很兴奋。于是,我们在那个季度 OKR 中写下了这样一条:

打造一门「穿越时间」的投资理财课程。


3

课程写作从 2020 年 10 月正式开始。

我本以为经过 3 年的公众号写作锻炼,再加上是我很拿手的投资话题,应该非常轻松。但我错了,写一门课的难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每周,我大概需要写 2 篇课程初稿,完成 2 篇修改稿,再加上周末的投资实证周报,以及一些其它文字,大概平均每周要输出 1 万字左右。

而写作和其它工作,非常不一样。很多其它工作其实可以一边做、一边思考,但是写作不一样,我需要在脑海中完成文章的组装。有十足的把握后,才能开始动笔。

「穿越时间」这四个字更是束缚住了我的手脚。平时写投资实证都有时间限制,我对自己也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但一门可以穿越时间的课程可不一样。

提纲应该什么样最好?哪些知识必须覆盖?有没有更好的案例和故事?这句话有没有更好的表述方式?

我被无数这样的问题和细节堵在了死胡同里。

最终解决问题的是——「到期时间」。我们已经承诺了要在 12 月初上线,11 月中旬,我们意识到必须要提速了。

我们放弃了之前写下的文稿,重新回忆起之前几年陪伴用户的过程中帮助大家解决的问题,以「投资赚的是什么钱?」、「投资能赚多少钱?」、「怎么赚到这些钱?」为提纲,重新写了一版梗概。并且用「Why - How - What」的方式,把课程分为「世界观篇」、「认知篇」、「情绪篇」以及「实操篇」。

这之后,课程的写作逐渐进入了正轨。虽然还是很紧张和焦虑,但最终我们还是顺利交付了所有的内容。我刚刚翻了一下之前写下过的初稿,我们一共大概写了 15 万字,最终变成了 7 万字的课程终稿。


4

不只是内容,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的产品形态,也经历了失败和迭代。

在课程 1.0 的内测版本里,「讨论区」是我们的创新。当时,我观察到很多线上的课程,会配合微信群来做运营,提高大家的完课率。

有知有行的投资课和那些财商教育课程并不一样。我们不需要提高完课率,也不需要最后再把用户导入到下一层更贵的课程中去获得商业收入。

但是,我们还是认为这样的模式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如果能用「讨论区」的方式回答用户的一些真问题,让用户在这里讨论起来,并且沉淀一些课程学习的精华内容,也会有很大的价值。

但显然,我错的离谱。

我在学习、借鉴这些功能的时候,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微信是永远在线的,这意味着群里的消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提醒你课程的存在。而 App 里面的讨论区,并没有独特的价值能吸引大家准时、一起来到这里进行讨论。

另一个在内测阶段被我们忽略的功能是「音频」。

我喜欢看文字,很少听音频,几乎不看短视频。这样的习惯和心态,也影响到了团队的产品设计。在课程 1.0 的版本中,我们取消了音频的功能。

但显然,我又错了。

我的通勤路上都在聊天、冥想或者思考,但我没有意识到很多用户和我不一样。他们会在通勤路上、打扫家务时、跑步机上用音频来进行学习。

在课程 2.0 中,我们砍掉了「讨论区」,也快速加上了音频播放的功能。这里我也想感谢有知有行的同路人 Ray,他帮助我们录制了所有的语音。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迭代,3.0、4.0,继续探索更好的产品形态。


5

过去的 1 年,有知有行花掉了超过八位数的资金,没有收入。

我们曾经讨论过是不是要把这门课打造成一门收费课程,获得一些商业回报。

最终的决定是:免费。

一方面,潇雨老师和我写下的这些内容和文字,并不真的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是多年来很多人对我们影响的产物。这些影响很多,我们甚至不能一一把他们指认出来。

另一方面,既然我们想做一门投资理财「绕不过去」的课程,既然我们希望它惠及更多人,那为什么要收费呢?这些内容如果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些种子,哪怕他们现在无法在有知有行交易,但这也有可能会帮助到他们,这样就很好了。

别误会,我不是在晒情怀。

创业的过程,是组织社会资源、满足需求的过程,而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是感动自己的过程。

一个负责任的创业者,有责任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员工获得应得的收入,同时为股东创造价值。

我们只是有信心,能在未来通过比起付费课程更好的商业模式,来获得合理的商业回报。


6

说到免费,不得不说起一件更贵的事,一个初创公司 CEO 的时间。

从 2020 年 10 月到 2021 年 1 月,在将近 4 个月,占据有知有行创业以来 1/3 的时间里,我把我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扔到了这门课里。

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吗?

我很难给出充满逻辑性的推演过程,但我坚信这是一件正确的事。

我知道只有我能写出这些文字,而这些打着「孟岩」标记的文字,也会成为有知有行护城河重要的一部分。

我坚信,文字和内容具有巨大的网络效应和复利效应。事实上,有知有行现在能获得这么多朋友的帮助,很大程度上也和我在过去 3 年写下的那些文字有关。

同时,作为 CEO 来说,我认为更好的战略是「打造让事情发生的环境(Make things happen)」,而不是「让事情发生(Make things)」。

如果我们写下的这些内容、打造的这门课程,真的可以穿越时间,这些静静躺在那里的东西,就是打造了一套可以让事情发生的环境。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去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同时,也可能因为机缘让某些特殊的人看到,给有知有行带来更新的视野和完全意想不到的机会。

你是不是想到了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非线性」?是的。这也是我理解的,「等待美好的事情自然发生」背后的逻辑所在。


7

以上,是有关这门课程的 6 个片段和瞬间,它们都与「我」有关。

如果我想写出一门很好的课程,我需要先变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希望做出更好的产品,我需要先变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想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我也需要先变成更好的自己;

无论是文章、课程、产品还是公司,都只是我们在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之后自然的结果。

而这句话,也是《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的结语:投资成功,是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之后自然的结果。

投资,其实是在处理「我与金钱」的关系。

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钱」、「产品」、「收益」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我」。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视角,把关注重点从产品、收益转移到「我」身上,也许一切将会不同。这也是我眼中的《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和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点。

最后,我想把这门课程推荐给你,也真诚地希望你把它推荐给更多的同路人。

有知有行从来不会傲慢地说,我们可以帮助你变成更好的人。相反,我们认为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带着变得更好的愿望。我们只是希望在你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并且陪伴你一路的成长变化,一起踏上这趟奇妙的旅程。

直面自我,保持内观。有知有行,自由生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知有行做了一门投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