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by Liangjun

  这种书若是平时,我大概看不下去的,既然作为了作业,就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了,其实书名叫grind,我觉得我看书也是个grind的过程。作者由于表明了自己最初的目的就是记述他这六年间的故事,所以内容趋向于繁杂的事情,在看书的开始,就可以大概猜到了他会做什么,结果如何,但是也许和我看的并不够快,并且周围同学剧透了很多内容有关,任何一个新鲜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一本小说来读,但是这本小说还是趋于平淡了些。

  书的主题就是一名身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孩子的读博之路,简单的说,他的历程其实很短了,看了前面yishi xing同学的图片,CMU在读博士都8年+的时间,说明博士的毕业要求之严格,我先细数一些作者的优势吧:1.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熏陶使得他对于读博士很渴望,同时他也很幸运的拿到了stanford的offer。2.奖学金,大部分人的博士生奖学金是由带他的导师颁发的,也就是说基本上就是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公司,导师要求做的事情必须言听计从,很可能几个人对于一个领域完全没有进展,但是也无法换组了,只能死磕一个项目,最后觉得心灰意冷的时候就退学了(比如同期在Klee小组的几个),作者philip guo正好是由于是个企业奖学金?之类的资助,所以他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研究,这也是他必不可少的一项优势。3.有幸去一些科技前沿的企业做实习,尤其是去了MSR之后,他在第三年的结束去了一次MSR发现原来这里的学术环境如此优秀,而且学术前沿与工业结合也是计算机科学大部分研究领域的核心(恰好作者就是想了一个要做关于python优化的事情) 这3个优势无不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便利,乃至于他前3年其实在最后发表的paper方面可能毫无进展最终也在严格的stanford毕业了。

    大概书的内容分为2段,前3年中作者一直脱离不了Klee,这个查bug程序的阴影,第一年的一整年都在研究这些事情,并且很糟糕的是他们时间安排也有些不合理,最后导致交上去了一个完全没有仔细检查过的paper,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悲剧了。由于他的奖学金不受限制,作者也就转离了这个group,想自己单干,结果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在自己做事情的这段时间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基本上都被社交网络和一些其他事情占据了,最终作者发现phd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目标变成了顺利毕业-_-!....“一群有天赋的同学,与工业界那些已经开始挣钱的同学相比,他们在这里浪费了大量的青春”是作者当时的最真实写照。

  后面三年,有了一段很好的实习经历之后,philip也算找到了他得灵感,在自己研究了一下如何毕业之后,专心做了他的优化python的程序,感觉他的这个和理论研究还是不一样,他做的东西很多都是和具体应用相关,不太像是基础科学的那种理论方向,在他做好了paper之后,也终于决定自己投入到工业界而不是做当初的梦想里面的教授了。作者在记述前3年中,出现大量的负面词汇,中间加了一章的实习经历,之后负面词汇减少了很多,但是作者几乎没有向读者传达任何评价的信息,这就是他的初衷吧,很多读过这本书的phd们都在感慨一件事:其实他过的就是最普通不过的phd,但是为什么只有他写出来了呢?其中很大的成分在于,作者真真切切的传达了他这段黄金年龄的人生历程,它不够感人,不够跌宕,不够励志,也不够深刻。但是这些本来就不是它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科技发展到今天,获取知识已经不是难事,困难的就是如何把有用的知识留下来,可以说,这本书给所有想读phd的人以忠告,给没有读过或者不想读的人以瞎想,给所有读过的人以怀念。如果不能同时享受多样的人生,也许阅读同龄人的不同故事是再好不过的了。

  下面有段豆瓣上面的评论,作者评价很准确。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32746/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