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语言具有很强的面向对象编程能力,本章介绍 JavaScript 面向对象编程的基础知识。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缩写为 OOP)是目前主流的编程范式。它将真实世界各种复杂的关系,抽象为一个个对象,然后由对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完成对真实世界的模拟。
每一个对象都是功能中心,具有明确分工,可以完成接受信息、处理数据、发出信息等任务。对象可以复用,通过继承机制还可以定制。因此,面向对象编程具有灵活、代码可复用、高度模块化等特点,容易维护和开发,比起由一系列函数或指令组成的传统的过程式编程(procedural programming),更适合多人合作的大型软件项目。
那么,“对象”(object)到底是什么?我们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1)对象是单个实物的抽象。
一本书、一辆汽车、一个人都可以是对象,一个数据库、一张网页、一个远程服务器连接也可以是对象。当实物被抽象成对象,实物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就可以模拟现实情况,针对对象进行编程。
(2)对象是一个容器,封装了属性(property)和方法(method)。
属性是对象的状态,方法是对象的行为(完成某种任务)。比如,我们可以把动物抽象为animal
对象,使用“属性”记录具体是哪一种动物,使用“方法”表示动物的某种行为(奔跑、捕猎、休息等等)。
可以这么理解,键名=属性,键值=方法
面向对象编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生成对象。前面说过,对象是单个实物的抽象。通常需要一个模板,表示某一类实物的共同特征,然后对象根据这个模板生成。
典型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比如 C++ 和 Java),都有“类”(class)这个概念。所谓“类”就是对象的模板,对象就是“类”的实例。但是,JavaScript 语言的对象体系,不是基于“类”的,而是基于构造函数(constructor)和原型链(prototype)。
JavaScript 语言使用构造函数(constructor)作为对象的模板。所谓”构造函数”,就是专门用来生成实例对象的函数。它就是对象的模板,描述实例对象的基本结构。一个构造函数,可以生成多个实例对象,这些实例对象都有相同的结构。
构造函数就是一个普通的函数,但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用法。
var Vehicle = function () {
this.price = 1000;
};
上面代码中,Vehicle
就是构造函数。为了与普通函数区别,构造函数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通常大写。
构造函数的特点有两个。(函数内部使用this关键字就可以理解为构造函数)
this
关键字,代表了所要生成的对象实例。new
命令。下面先介绍new
命令。
new
命令的作用,就是执行构造函数,返回一个实例对象。
var Vehicle = function () {
this.price = 1000;
};
var v = new Vehicle();
v.price // 1000
上面代码通过new
命令,让构造函数Vehicle
生成一个实例对象,保存在变量v
中。这个新生成的实例对象,从构造函数Vehicle
得到了price
属性。new
命令执行时,构造函数内部的this
,就代表了新生成的实例对象,this.price
表示实例对象有一个price
属性,值是1000。
使用new
命令时,根据需要,构造函数也可以接受参数。
var Vehicle = function (p) {
this.price = p;
};
var v = new Vehicle(500);
new
命令本身就可以执行构造函数,所以后面的构造函数可以带括号,也可以不带括号。下面两行代码是等价的,但是为了表示这里是函数调用,推荐使用括号。
// 推荐的写法
var v = new Vehicle();
// 不推荐的写法
var v = new Vehicle;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如果忘了使用new
命令,直接调用构造函数会发生什么事?
这种情况下,构造函数就变成了普通函数,并不会生成实例对象。而且由于后面会说到的原因,this
这时代表全局对象,将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var Vehicle = function (){
this.price = 1000;
};
var v = Vehicle();
v // undefined
price // 1000
上面代码中,调用Vehicle
构造函数时,忘了加上new
命令。结果,变量v
变成了undefined
,**而price
属性变成了全局变量。**因此,应该非常小心,避免不使用new
命令、直接调用构造函数。
为了保证构造函数必须与new
命令一起使用,一个解决办法是,构造函数内部使用严格模式,即第一行加上use strict
。这样的话,一旦忘了使用new
命令,直接调用构造函数就会报错。
function Fubar(foo, bar){
'use strict';
this._foo = foo;
this._bar = bar;
}
Fubar()
// TypeError: Cannot set property '_foo' of undefined
上面代码的Fubar
为构造函数,use strict
命令保证了该函数在严格模式下运行。由于严格模式中,函数内部的this
不能指向全局对象,默认等于undefined
,导致不加new
调用会报错(JavaScript 不允许对undefined
添加属性)。
另一个解决办法,构造函数内部判断是否使用new
命令,如果发现没有使用,则直接返回一个实例对象。
function Fubar(foo, bar) {
if (!(this instanceof Fubar)) {
return new Fubar(foo, bar);
}
this._foo = foo;
this._bar = bar;
}
Fubar(1, 2)._foo // 1
(new Fubar(1, 2))._foo // 1
上面代码中的构造函数,不管加不加new
命令,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使用new
命令时,它后面的函数依次执行下面的步骤。
prototype
属性。this
关键字。也就是说,构造函数内部,this
指的是一个新生成的空对象,所有针对this
的操作,都会发生在这个空对象上。构造函数之所以叫“构造函数”,就是说这个函数的目的,就是操作一个空对象(即this
对象),将其“构造”为需要的样子。
如果构造函数内部有return
语句,而且return
后面跟着一个对象,new
命令会返回return
语句指定的对象;否则,就会不管return
语句,返回this
对象。
var Vehicle = function () {
this.price = 1000;
return 1000;
};
(new Vehicle()) === 1000
// false
上面代码中,构造函数Vehicle
的return
语句返回一个数值。这时,new
命令就会忽略这个return
语句,返回“构造”后的this
对象。
但是,如果return
语句返回的是一个跟this
无关的新对象,new
命令会返回这个新对象,而不是this
对象。这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var Vehicle = function (){
this.price = 1000;
return {
price: 2000 };
};
(new Vehicle()).price
// 2000
上面代码中,构造函数Vehicle
的return
语句,返回的是一个新对象。new
命令会返回这个对象,而不是this
对象。
另一方面,如果对==普通函数(内部没有this
关键字的函数)==使用new
命令,则会返回一个空对象。
function getMessage() {
return 'this is a message';
}
var msg = new getMessage();
msg // {}
typeof msg // "object"
上面代码中,getMessage
是一个普通函数,返回一个字符串。对它使用new
命令,会得到一个空对象。这是因为new
命令总是返回一个对象,要么是实例对象,要么是return
语句指定的对象。本例中,return
语句返回的是字符串,所以new
命令就忽略了该语句。(可以这么理解,只要用new构造函数,那么这个函数返回的就一定是对象,会自动忽略他原本的返回的值)
new
命令简化的内部流程,可以用下面的代码表示。
function _new(/* 构造函数 */ constructor, /* 构造函数参数 */ params) {
// 将 arguments 对象转为数组
var args = [].slice.call(arguments);
// 取出构造函数
var constructor = args.shift();
// 创建一个空对象,继承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属性
var context = Object.create(constructor.prototype);
// 执行构造函数
var result = constructor.apply(context, args);
// 如果返回结果是对象,就直接返回,否则返回 context 对象
return (typeof result === 'object' && result != null) ? result : context;
}
// 实例
var actor = _new(Person, '张三', 28);
函数内部可以使用new.target
属性。如果当前函数是new
命令调用,new.target
指向当前函数,否则为undefined
。
function f() {
console.log(new.target === f);
}
f() // false
new f() // true
使用这个属性,可以判断函数调用的时候,是否使用new
命令。
function f() {
if (!new.target) {
throw new Error('请使用 new 命令调用!');
}
// ...
}
f() // Uncaught Error: 请使用 new 命令调用!
上面代码中,构造函数f
调用时,没有使用new
命令,就抛出一个错误。
构造函数作为模板,可以生成实例对象。但是,有时拿不到构造函数,只能拿到一个现有的对象。我们希望以这个现有的对象作为模板,生成新的实例对象,这时就可以使用Object.create()
方法。
var person1 = {
name: '张三',
age: 38,
greeting: function() {
console.log('Hi! I\'m ' + this.name + '.');
}
};
var person2 = Object.create(person1);
person2.name // 张三
person2.greeting() // Hi! I'm 张三.
上面代码中,对象person1
是person2
的模板,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属性和方法。
Object.create()
的详细介绍,请看后面的相关章节。
this
关键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毫不夸张地说,不理解它的含义,大部分开发任务都无法完成。
前一章已经提到,this
可以用在构造函数之中,表示实例对象。除此之外,this
还可以用在别的场合。但不管是什么场合,this
都有一个共同点:它总是返回一个对象。
简单说,this
就是属性或方法“当前”所在的对象。
this.property
上面代码中,this
就代表property
属性当前所在的对象。
下面是一个实际的例子。
var person = {
name: '张三',
describe: function () {
return '姓名:'+ this.name;
}
};
person.describe()
// "姓名:张三"
上面代码中,this.name
表示name
属性所在的那个对象。由于this.name
是在describe
方法中调用,而describe
方法所在的当前对象是person
,因此this
指向person
,this.name
就是person.name
。
由于对象的属性可以赋给另一个对象,所以属性所在的当前对象是可变的,即this
的指向是可变的。
var A = {
name: '张三',
describe: function () {
return '姓名:'+ this.name;
}
};
var B = {
name: '李四'
};
B.describe = A.describe;
B.describe()
// "姓名:李四"
上面代码中,(初始情况下B是不包括.describe属性的,后被添加了A的describe属性,下面的重构,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A.describe
属性被赋给B
,于是B.describe
就表示describe
方法所在的当前对象是B
,所以this.name
就指向B.name
。
稍稍重构这个例子,this
的动态指向就能看得更清楚。
function f() {
return '姓名:'+ this.name;
}
var A = {
name: '张三',
describe: f
};
var B = {
name: '李四',
describe: f
};
A.describe() // "姓名:张三"
B.describe() // "姓名:李四"
上面代码中,函数f
内部使用了this
关键字,随着f
所在的对象不同,this
的指向也不同。
只要函数被赋给另一个变量,this
的指向就会变。
var A = {
name: '张三',
describe: function () {
return '姓名:'+ this.name;
}
};
var name = '李四';
var f = A.describe;
f() // "姓名:李四"
上面代码中,A.describe
被赋值给变量f
,内部的this
就会指向f
运行时所在的对象(本例是顶层对象,这里f()是在全局环境下运行的,因此name表示的是李四)。
再看一个网页编程的例子。
<input type="text" name="age" size=3 onChange="validate(this, 18, 99);">
<script>
function validate(obj, lowval, hival){
if ((obj.value < lowval) || (obj.value > hival))
console.log('Invalid Value!');
}
</script>
上面代码是一个文本输入框,每当用户输入一个值,就会调用onChange
回调函数,验证这个值是否在指定范围。浏览器会向回调函数传入当前对象,因此this
就代表传入当前对象(即文本框),然后就可以从this.value
上面读到用户的输入值。
总结一下,JavaScript 语言之中,一切皆对象,运行环境也是对象,所以函数都是在某个对象之中运行,this
就是函数运行时所在的对象(环境)。这本来并不会让用户糊涂,但是 JavaScript 支持运行环境动态切换,也就是说,this
的指向是动态的,没有办法事先确定到底指向哪个对象,这才是最让初学者感到困惑的地方。
JavaScript 语言之所以有 this 的设计,跟内存里面的数据结构有关系。
var obj = {
foo: 5 };
上面的代码将一个对象赋值给变量obj
。JavaScript 引擎会先在内存里面,生成一个对象{ foo: 5 }
,然后把这个对象的内存地址赋值给变量obj
。也就是说,变量obj
是一个地址(reference)。后面如果要读取obj.foo
,引擎先从obj
拿到内存地址,然后再从该地址读出原始的对象,返回它的foo
属性。
原始的对象以字典结构保存,每一个属性名都对应一个属性描述对象。举例来说,上面例子的foo
属性,实际上是以下面的形式保存的。
{
foo: {
[[value]]: 5
[[writable]]: true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
}
注意,foo
属性的值保存在属性描述对象的value
属性里面。
这样的结构是很清晰的,问题在于属性的值可能是一个函数。
var obj = {
foo: function () {
} };
这时,引擎会将函数单独保存在内存中,然后再将函数的地址赋值给foo
属性的value
属性。
{
foo: {
[[value]]: 函数的地址
...
}
}
由于函数是一个单独的值,所以它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上下文)执行。
var f = function () {
};
var obj = {
f: f };
// 单独执行
f()
// obj 环境执行
obj.f()
JavaScript 允许在函数体内部,引用当前环境的其他变量。
var f = function () {
console.log(x);
};
上面代码中,函数体里面使用了变量x
。该变量由运行环境提供。
现在问题就来了,由于函数可以在不同的运行环境执行,所以需要有一种机制,能够在函数体内部获得当前的运行环境(context)。所以,this
就出现了,它的设计目的就是在函数体内部,指代函数当前的运行环境。
var f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x);
}
上面代码中,函数体里面的this.x
就是指当前运行环境的x
。
var f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x);
}
var x = 1;
var obj = {
f: f,
x: 2,
};
// 单独执行
f() // 1
// obj 环境执行
obj.f() // 2
上面代码中,函数f
在全局环境执行,this.x
指向全局环境的x
;在obj
环境执行,this.x
指向obj.x
。
this
主要有以下几个使用场合。
全局环境使用this
,它指的就是顶层对象window
。
this === window // true
function f()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f() // true
上面代码说明,不管是不是在函数内部,只要是在全局环境下运行,this
就是指顶层对象window
。
构造函数中的this
,指的是实例对象。
var Obj = function (p) {
this.p = p;
};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构造函数Obj
。由于this
指向实例对象,所以在构造函数内部定义this.p
,就相当于定义实例对象有一个p
属性。
var o = new Obj('Hello World!');
o.p // "Hello World!"
如果对象的方法里面包含this
,this
的指向就是方法运行时所在的对象。该方法赋值给另一个对象,就会改变this
的指向。
但是,这条规则很不容易把握。请看下面的代码。
var obj ={
foo: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
obj.foo() // obj
上面代码中,obj.foo
方法执行时,它内部的this
指向obj
。
但是,下面这几种用法,都会改变this
的指向。
// 情况一
(obj.foo = obj.foo)() // window
// 情况二
(false || obj.foo)() // window
// 情况三
(1, obj.foo)() // window
上面代码中,obj.foo
就是一个值。这个值真正调用的时候,运行环境已经不是obj
了,而是全局环境,所以this
不再指向obj
。
可以这样理解,JavaScript 引擎内部,obj
和obj.foo
储存在两个内存地址,称为地址一和地址二。obj.foo()
这样调用时,是从地址一调用地址二,因此地址二的运行环境是地址一,this
指向obj
。但是,上面三种情况,都是直接取出地址二进行调用,这样的话,运行环境就是全局环境,因此this
指向全局环境。上面三种情况等同于下面的代码。
// 情况一
(obj.foo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 等同于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 情况二
(false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 情况三
(1,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如果this
所在的方法不在对象的第一层,这时this
只是指向当前一层的对象,而不会继承更上面的层。
var a = {
p: 'Hello',
b: {
m: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p);
}
}
};
a.b.m() // undefined
上面代码中,a.b.m
方法在a
对象的第二层(b没有紧跟着a的意思),该方法内部的this
不是指向a
,而是指向a.b
,因为实际执行的是下面的代码。
var b = {
m: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p);
}
};
var a = {
p: 'Hello',
b: b
};
(a.b).m() // 等同于 b.m()
如果要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写成下面这样。(这里b紧跟a后面,this就指向a了)
var a = {
b: {
m: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p);
},
p: 'Hello'
}
};
如果这时将嵌套对象内部的方法赋值给一个变量,this
依然会指向全局对象。
var a = {
b: {
m: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p);
},
p: 'Hello'
}
};
var hello = a.b.m;
hello() // undefined
上面代码中,m
是多层对象内部的一个方法。为求简便,将其赋值给hello
变量,结果调用时,this
指向了顶层对象。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可以只将m
所在的对象赋值给hello
,这样调用时,this
的指向就不会变。(赋值的时候不紧贴着包含this的那个属性,即m,通过.m()的方式调用m)
var hello = a.b;
hello.m() // Hello
this
的变量)由于this
的指向是不确定的,所以切勿在函数中包含多层的this
。
var o = {
f1: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var f2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
}
o.f1()
// Object
// Window
上面代码包含两层this
,结果运行后,第一层指向对象o
,第二层指向全局对象(上面代码中f2是一个被定义为全局变量的函数,用的是var f2;严格参考26.3的三种用法,这里不属于对象的方法),因为实际执行的是下面的代码(很形象)。
var temp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var o = {
f1: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var f2 = temp();
}
}
一个解决方法是在第二层改用一个指向外层this
的变量。
var o = {
f1: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
var that = this;
var f2 = function() {
console.log(that);
}();
}
}
o.f1()
// Object
// Object
上面代码定义了变量that
,固定指向外层的this
,然后在内层使用that
,就不会发生this
指向的改变。
事实上,使用一个变量固定this
的值,然后内层函数调用这个变量,是非常常见的做法,请务必掌握。
JavaScript 提供了严格模式,也可以硬性避免这种问题。严格模式下,如果函数内部的this
指向顶层对象,就会报错。
var counter = {
count: 0
};
counter.inc = function () {
'use strict';
this.count++
};
var f = counter.inc;
f()
//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y 'count' of undefined
上面代码中,inc
方法通过'use strict'
声明采用严格模式,这时内部的this
一旦指向顶层对象,就会报错。
数组的map
和foreach
方法,允许提供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这个函数内部不应该使用this
。
var o = {
v: 'hello',
p: [ 'a1', 'a2' ],
f: function f() {
this.p.forEach(function (item) {
console.log(this.v + ' ' + item);
});
}
}
o.f()
// undefined a1
// undefined a2
上面代码中,foreach
方法的回调函数中的this
,其实是指向window
对象,因此取不到o.v
的值。原因跟上一段的多层this
是一样的,就是内层的this
不指向外部,而指向顶层对象(内层的this,指向顶层对象function(item))。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使用中间变量固定this
。
var o = {
v: 'hello',
p: [ 'a1', 'a2' ],
f: function f() {
var that = this;
this.p.forEach(function (item) {
console.log(that.v+' '+item);
});
}
}
o.f()
// hello a1
// hello a2
另一种方法是将this
当作foreach
方法的第二个参数,固定它的运行环境。
var o = {
v: 'hello',
p: [ 'a1', 'a2' ],
f: function f() {
this.p.forEach(function (item) {
console.log(this.v + ' ' + item);
}, this);
}
}
o.f()
// hello a1
// hello a2
回调函数中的this
往往会改变指向,最好避免使用。
var o = new Object();
o.f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o);
}
// jQuery 的写法
$('#button').on('click', o.f);
上面代码中,点击按钮以后,控制台会显示false
。原因是此时this
不再指向o
对象,而是指向按钮的 DOM 对象,因为f
方法是在按钮对象的环境中被调用的。这种细微的差别,很容易在编程中忽视,导致难以察觉的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对this
进行绑定,也就是使得this
固定指向某个对象,减少不确定性。
**this
的动态切换,固然为 JavaScript 创造了巨大的灵活性,但也使得编程变得困难和模糊。有时,需要把this
固定下来,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JavaScript 提供了call
、apply
、bind
这三个方法,来切换/固定this
的指向。
函数实例的call
方法,可以指定函数内部this
的指向(即函数执行时所在的作用域),然后在所指定的作用域中,调用该函数。
var obj = {
};
var f = function () {
return this;
};
f() === window // true
f.call(obj) === obj // true
上面代码中,全局环境运行函数f
时,this
指向全局环境(浏览器为window
对象);**call
方法可以改变this
的指向,指定this
指向对象obj
,**然后在对象obj
的作用域中运行函数f
。
call
方法的参数,应该是一个对象。如果参数为空、null
和undefined
,则默认传入全局对象。
var n = 123;
var obj = {
n: 456 };
function a() {
console.log(this.n);
}
a.call() // 123
a.call(null) // 123
a.call(undefined) // 123
a.call(window) // 123
a.call(obj) // 456
上面代码中,a
函数中的this
关键字,如果指向全局对象,返回结果为123
。如果使用call
方法将this
关键字指向obj
对象,返回结果为456
。可以看到,如果call
方法没有参数,或者参数为null
或undefined
,则等同于指向全局对象。
如果call
方法的参数是一个原始值,那么这个原始值会自动转成对应的包装对象,然后传入call
方法。
var f = function () {
return this;
};
f.call(5)
// Number {[[PrimitiveValue]]: 5}
上面代码中,call
的参数为5
,不是对象,会被自动转成包装对象(Number
的实例),绑定f
内部的this
。
call
方法还可以接受多个参数。
func.call(thisValue, arg1, arg2, ...)
call
的第一个参数就是this
所要指向的那个对象,后面的参数则是函数调用时所需的参数。
function add(a, b) {
return a + b;
}
add.call(this, 1, 2) // 3
上面代码中,call
方法指定函数add
内部的this
绑定当前环境(对象),并且参数为1
和2
,因此函数add
运行后得到3
。
call
方法的一个应用是调用对象的原生方法。
var obj = {
};
obj.hasOwnProperty('toString') // false
// 覆盖掉继承的 hasOwnProperty 方法
obj.hasOwnProperty = function () {
return true;
};
obj.hasOwnProperty('toString') // true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obj, 'toString') // false
上面代码中,hasOwnProperty
是obj
对象继承的方法,如果这个方法一旦被覆盖,就不会得到正确结果。call
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将hasOwnProperty
方法的原始定义放到obj
对象上执行,这样无论obj
上有没有同名方法,都不会影响结果。
apply
方法的作用与call
方法类似,也是改变this
指向,然后再调用该函数。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接收一个数组作为函数执行时的参数,使用格式如下。
func.apply(thisValue, [arg1, arg2, ...])
apply
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也是this
所要指向的那个对象,如果设为null
或undefined
,则等同于指定全局对象。第二个参数则是一个数组,该数组的所有成员依次作为参数,传入原函数。原函数的参数,在call
方法中必须一个个添加,但是在apply
方法中,必须以数组形式添加。
function f(x, y){
console.log(x + y);
}
f.call(null, 1, 1) // 2
f.apply(null, [1, 1]) // 2
上面代码中,f
函数本来接受两个参数,使用apply
方法以后,就变成可以接受一个数组作为参数。
利用这一点,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应用。
JavaScript 不提供找出数组最大元素的函数。结合使用apply
方法和Math.max
方法,就可以返回数组的最大元素。
var a = [10, 2, 4, 15, 9];
Math.max.apply(null, a) // 15
undefined
通过apply
方法,利用Array
构造函数将数组的空元素变成undefined
。
Array.apply(null, ['a', ,'b'])
// [ 'a', undefined, 'b' ]
空元素与undefined
的差别在于,数组的forEach
方法会跳过空元素,但是不会跳过undefined
。因此,遍历内部元素的时候,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var a = ['a', , 'b'];
function print(i) {
console.log(i);
}
a.forEach(print)
// a
// b
Array.apply(null, a).forEach(print)
// a
// undefined
// b
另外,利用数组对象的slice
方法,可以将一个类似数组的对象(比如arguments
对象)转为真正的数组。
Array.prototype.slice.apply({
0: 1, length: 1}) // [1]
Array.prototype.slice.apply({
0: 1}) // []
Array.prototype.slice.apply({
0: 1, length: 2}) // [1, undefined]
Array.prototype.slice.apply({
length: 1}) // [undefined]
上面代码的apply
方法的参数都是对象,但是返回结果都是数组,这就起到了将对象转成数组的目的。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到,这个方法起作用的前提是,被处理的对象必须有length
属性,以及相对应的数字键。
前面的按钮点击事件的例子,可以改写如下。
var o = new Object();
o.f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 === o);
}
var f = function (){
o.f.apply(o);
// 或者 o.f.call(o);
};
// jQuery 的写法
$('#button').on('click', f);
上面代码中,点击按钮以后,控制台将会显示true
。由于apply()
方法(或者call()
方法)不仅绑定函数执行时所在的对象,还会立即执行函数,因此不得不把绑定语句写在一个函数体内。更简洁的写法是采用下面介绍的bind()
方法。
bind()
方法用于将函数体内的this
绑定到某个对象(可以是自身也可以是其他对象),然后返回一个新函数。
var d = new Date();
d.getTime() // 1481869925657
var print = d.getTime;
print() // Uncaught TypeError: this is not a Date object.
上面代码中,我们将d.getTime()
方法赋给变量print
,然后调用print()
就报错了。这是因为getTime()
方法内部的this
,绑定Date
对象的实例,赋给变量print
以后,内部的this
已经不指向Date
对象的实例了。
bind()
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var print = d.getTime.bind(d);
print() // 1481869925657
上面代码中,bind()
方法将getTime()
方法内部的this
绑定到d
对象,这时就可以安全地将这个方法赋值给其他变量了。
bind
方法的参数就是所要绑定this
的对象,下面是一个更清晰的例子。
var counter = {
count: 0,
inc: function () {
this.count++;
}
};
var func = counter.inc.bind(counter);
func();
counter.count // 1
上面代码中,counter.inc()
方法被赋值给变量func
。这时必须用bind()
方法将inc()
内部的this
,绑定到counter
,否则就会出错。
this
绑定到其他对象也是可以的。
var counter = {
count: 0,
inc: function () {
this.count++;
}
};
var obj = {
count: 100
};
var func = counter.inc.bind(obj);
func();
obj.count // 101
上面代码中,bind()
方法将inc()
方法内部的this
,绑定到obj
对象。结果调用func
函数以后,递增的就是obj
内部的count
属性。
bind()
还可以接受更多的参数,将这些参数绑定原函数的参数。
var add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this.m + y * this.n;
}
var obj = {
m: 2,
n: 2
};
var newAdd = add.bind(obj, 5);//将`add()`函数的第一个参数`x`绑定成`5`
newAdd(5) // 20 //将`add()`函数的第二个参数`y`绑定成`5`
上面代码中,bind()
方法除了绑定this
对象,还将add()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x
绑定成5
,然后返回一个新函数newAdd()
,这个函数只要再接受一个参数y
就能运行了(newAdd(5) 中的5是add函数中的y)。
如果bind()
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null
或undefined
,等于将this
绑定到全局对象,函数运行时this
指向顶层对象(浏览器为window
)。
function add(x, y) {
return x + y;
}
var plus5 = add.bind(null, 5); //同上面一个代码
plus5(10) // 15
上面代码中,函数add()
内部并没有this
,使用bind()
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绑定参数x
,以后每次运行新函数plus5()
,就只需要提供另一个参数y
就够了。而且因为add()
内部没有this
,所以bind()
的第一个参数是null
,不过这里如果是其他对象,也没有影响。
bind()
方法有一些使用注意点。
bind()
方法每运行一次,就返回一个新函数,这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监听事件的时候,不能写成下面这样。
ele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o.m.bind(o));
上面代码中,click
事件绑定bind()
方法生成的一个匿名函数。这样会导致无法取消绑定,所以下面的代码是无效的。
element.removeEventListener('click', o.m.bind(o));
正确的方法是写成下面这样:
var listener = o.m.bind(o);
ele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listener);
// ...
element.removeEventListener('click', listener);
回调函数是 JavaScript 最常用的模式之一,但是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将包含this
的方法直接当作回调函数。解决方法就是使用bind()
方法,将counter.inc()
绑定counter
。
var counter = {
count: 0,
inc: function () {
'use strict';
this.count++;
}
};
function callIt(callback) {
callback();
}
callIt(counter.inc.bind(counter));
counter.count // 1
上面代码中,callIt()
方法会调用回调函数。这时如果直接把counter.inc
传入,调用时counter.inc()
内部的this
就会指向全局对象。使用bind()
方法将counter.inc
绑定counter
以后,就不会有这个问题,this
总是指向counter
。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隐蔽,就是某些数组方法可以接受一个函数当作参数。这些函数内部的this
指向,很可能也会出错。
var obj = {
name: '张三',
times: [1, 2, 3],
print: function () {
this.times.forEach(function (n) {
console.log(this.name);
});
}
};
obj.print()
// 没有任何输出
上面代码中,obj.print
内部this.times
的this
是指向obj
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forEach()
方法的回调函数内部的this.name
却是指向全局对象,导致没有办法取到值(this.name指向function (n),这是全局对象)。稍微改动一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
obj.print = function () {
this.times.forEach(function (n)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
obj.print()
// true
// true
// true
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通过bind()
方法绑定this
。
obj.print = function () {
this.times.forEach(function (n) {
console.log(this.name);
}.bind(this));
};
obj.print()
// 张三
// 张三
// 张三
call()
方法使用利用bind()
方法,可以改写一些 JavaScript 原生方法的使用形式,以数组的slice()
方法为例。
[1, 2, 3].slice(0, 1) // [1]
// 等同于
Array.prototype.slice.call([1, 2, 3], 0, 1) // [1]
上面的代码中,数组的slice
方法从[1, 2, 3]
里面,按照指定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切分出另一个数组。这样做的本质是在[1, 2, 3]
上面调用Array.prototype.slice()
方法,因此可以用call
方法表达这个过程,得到同样的结果。
**call()
方法实质上是调用Function.prototype.call()
方法,**因此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用bind()
方法改写。
var slice = Function.prototype.call.bind(Array.prototype.slice);
slice([1, 2, 3], 0, 1) // [1]
上面代码的含义就是,将Array.prototype.slice
变成Function.prototype.call
方法所在的对象,调用时就变成了Array.prototype.slice.call
。类似的写法还可以用于其他数组方法。
var push = Function.prototype.call.bind(Array.prototype.push);
var pop = Function.prototype.call.bind(Array.prototype.pop);
var a = [1 ,2 ,3];
push(a, 4)
a // [1, 2, 3, 4]
pop(a)
a // [1, 2, 3]
如果再进一步,将Function.prototype.call
方法绑定到Function.prototype.bind
对象,就意味着bind
的调用形式也可以被改写。
function f() {
console.log(this.v);
}
var o = {
v: 123 };
var bind = Function.prototype.call.bind(Function.prototype.bind);
bind(f, o)() // 123
上面代码的含义就是,将Function.prototype.bind
方法绑定在Function.prototype.call
上面,所以bind
方法就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在函数实例上使用。
网道(WangDoc.com),互联网文档计划
面向对象编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象的继承。A 对象通过继承 B 对象,就能直接拥有 B 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这对于代码的复用是非常有用的。
大部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都是通过“类”(class)实现对象的继承。传统上,JavaScript 语言的继承不通过 class,而是通过“原型对象”(prototype)实现,本章介绍 JavaScript 的原型链继承。
ES6 引入了 class 语法,基于 class 的继承不在这个教程介绍,请参阅《ES6 标准入门》一书的相关章节。
JavaScript 通过构造函数生成新对象,因此构造函数可以视为对象的模板。实例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可以定义在构造函数内部。
function Cat (name, color) {
this.name = name;
this.color = color;
}
var cat1 = new Cat('大毛', '白色');
cat1.name // '大毛'
cat1.color // '白色'
上面代码中,Cat
函数是一个构造函数,函数内部定义了name
属性和color
属性,所有实例对象(上例是cat1
)都会生成这两个属性,即这两个属性会定义在实例对象上面。
通过构造函数为实例对象定义属性,虽然很方便,但是有一个缺点。同一个构造函数的多个实例之间,无法共享属性,从而造成对系统资源的浪费。
function Cat(name, color) {
this.name = name;
this.color = color;
this.meow = function () {
console.log('喵喵');
};
}
var cat1 = new Cat('大毛', '白色');
var cat2 = new Cat('二毛', '黑色');
cat1.meow === cat2.meow
// false
上面代码中,cat1
和cat2
是同一个构造函数的两个实例,它们都具有meow
方法。由于meow
方法是生成在每个实例对象上面,所以两个实例就生成了两次。也就是说,每新建一个实例,就会新建一个meow
方法。这既没有必要,又浪费系统资源,因为所有meow
方法都是同样的行为,完全应该共享。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 JavaScript 的原型对象(prototype)。
JavaScript 继承机制的设计思想就是,原型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都能被实例对象共享。也就是说,如果属性和方法定义在原型上,那么所有实例对象就能共享,不仅节省了内存,还体现了实例对象之间的联系。(如果有某些属性你想要生成的实例对象共享,那么就把这个属性绑定在构造函数的原型对象上)
下面,先看怎么为对象指定原型。JavaScript 规定,每个函数都有一个prototype
属性,指向一个对象。
function f() {
}
typeof f.prototype // "object"
上面代码中,函数f
默认具有prototype
属性,指向一个对象。
对于普通函数来说,该属性基本无用。但是,对于构造函数来说,生成实例的时候,该属性会自动成为实例对象的原型。
function Animal(name) {
this.name = name;
}
Animal.prototype.color = 'white';
var cat1 = new Animal('大毛');
var cat2 = new Animal('二毛');
cat1.color // 'white'
cat2.color // 'white'
上面代码中,构造函数Animal
的prototype
属性,就是实例对象cat1
和cat2
的原型对象。原型对象上添加一个color
属性,结果,实例对象都共享了该属性。
原型对象的属性不是实例对象自身的属性。只要修改原型对象,变动就立刻会体现在所有实例对象上。
Animal.prototype.color = 'yellow';
cat1.color // "yellow"
cat2.color // "yellow"
上面代码中,原型对象的color
属性的值变为yellow
,两个实例对象的color
属性立刻跟着变了。这是因为实例对象其实没有color
属性,都是读取原型对象的color
属性。也就是说,当实例对象本身没有某个属性或方法的时候,它会到原型对象去寻找该属性或方法。这就是原型对象的特殊之处。
如果实例对象自身就有某个属性或方法,它就不会再去原型对象寻找这个属性或方法。
cat1.color = 'black';
cat1.color // 'black'
cat2.color // 'yellow'
Animal.prototype.color // 'yellow';
上面代码中,实例对象cat1
的color
属性改为black
,就使得它不再去原型对象读取color
属性,后者的值依然为yellow
。
总结一下,原型对象的作用,就是定义所有实例对象共享的属性和方法。这也是它被称为原型对象的原因,而实例对象可以视作从原型对象衍生出来的子对象。
Animal.prototype.walk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 is walking');
};
上面代码中,Animal.prototype
对象上面定义了一个walk
方法,这个方法将可以在所有Animal
实例对象上面调用。
JavaScript 规定,所有对象都有自己的原型对象(prototype)。一方面,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充当其他对象的原型;另一方面,由于原型对象也是对象,所以它也有自己的原型。因此,就会形成一个“原型链”(prototype chain):对象到原型,再到原型的原型……
如果一层层地上溯,所有对象的原型最终都可以上溯到Object.prototype
,即Object
构造函数的prototype
属性。也就是说,所有对象都继承了Object.prototype
的属性。这就是所有对象都有valueOf
和toString
方法的原因,因为这是从Object.prototype
继承的。
那么,Object.prototype
对象有没有它的原型呢?回答是Object.prototype
的原型是null
。null
没有任何属性和方法,也没有自己的原型。因此,原型链的尽头就是null
。
Object.getPrototypeOf(Object.prototype)
// null
上面代码表示,Object.prototype
对象的原型是null
,由于null
没有任何属性,所以原型链到此为止。Object.getPrototypeOf
方法返回参数对象的原型,具体介绍请看后文。
读取对象的某个属性时,JavaScript 引擎先寻找对象本身的属性,如果找不到,就到它的原型去找,如果还是找不到,就到原型的原型去找。如果直到最顶层的Object.prototype
还是找不到,则返回undefined
。如果对象自身和它的原型,都定义了一个同名属性,那么优先读取对象自身的属性,这叫做“覆盖”(overriding)。
注意,一级级向上,在整个原型链上寻找某个属性,对性能是有影响的。所寻找的属性在越上层的原型对象,对性能的影响越大。如果寻找某个不存在的属性,将会遍历整个原型链。
举例来说,如果让构造函数的prototype
属性指向一个数组,就意味着实例对象可以调用数组方法。
var MyArray = function () {
};
MyArray.prototype = new Array(); //让构造函数的`prototype`属性指向一个数组,就意味着实例对象可以调用数组方法
MyArray.prototype.constructor = MyArray;
var mine = new MyArray();
mine.push(1, 2, 3);
mine.length // 3
mine instanceof Array // true
上面代码中,mine
是构造函数MyArray
的实例对象,由于MyArray.prototype
指向一个数组实例,使得mine
可以调用数组方法(这些方法定义在数组实例的prototype
对象上面)。最后那行instanceof
表达式,用来比较一个对象是否为某个构造函数的实例,结果就是证明mine
为Array
的实例,instanceof
运算符的详细解释详见后文。
上面代码还出现了原型对象的constructor
属性,这个属性的含义下一节就来解释。
prototype
对象有一个constructor
属性,默认指向prototype
对象所在的构造函数。
function P() {
}
P.prototype.constructor === P // true
由于constructor
属性定义在prototype
对象上面,意味着可以被所有实例对象继承。
function P() {
}
var p = new P();
p.constructor === P // true
p.constructor === P.prototype.constructor // true
p.hasOwnProperty('constructor') // false
上面代码中,p
是构造函数P
的实例对象,但是p
自身没有constructor
属性,该属性其实是读取原型链上面的P.prototype.constructor
属性。
constructor
属性的作用是,可以得知某个实例对象,到底是哪一个构造函数产生的。
function F() {
};
var f = new F();
f.constructor === F // true
f.constructor === RegExp // false
上面代码中,constructor
属性确定了实例对象f
的构造函数是F
,而不是RegExp
。
另一方面,有了constructor
属性,就可以从一个实例对象新建另一个实例。
function Constr() {
}
var x = new Constr();
var y = new x.constructor();
y instanceof Constr // true
上面代码中,x
是构造函数Constr
的实例,可以从x.constructor
间接调用构造函数。这使得在实例方法中,调用自身的构造函数成为可能。
Constr.prototype.createCopy = function () {
return new this.constructor();
};
上面代码中,createCopy
方法调用构造函数,新建另一个实例。
constructor
属性表示原型对象与构造函数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修改了原型对象,一般会同时修改constructor
属性,防止引用的时候出错。
function Person(name) {
this.name = name;
}
Person.prototype.constructor === Person // true
Person.prototype = {
method: function () {
}
};
Person.prototype.constructor === Person // false
Person.prototype.constructor === Object // true
上面代码中,构造函数Person
的原型对象改掉了,但是没有修改constructor
属性,导致这个属性不再指向Person
。由于Person
的新原型是一个普通对象,而普通对象的constructor
属性指向Object
构造函数,导致Person.prototype.constructor
变成了Object
。
所以,修改原型对象时,一般要同时修改constructor
属性的指向。
// 坏的写法
C.prototype = {
method1: function (...) {
... },
// ...
};
// 好的写法
C.prototype = {
constructor: C,
method1: function (...) {
... },
// ...
};
// 更好的写法
C.prototype.method1 = function (...) {
... };
上面代码中,要么将constructor
属性重新指向原来的构造函数,要么只在原型对象上添加方法,这样可以保证instanceof
运算符不会失真。
如果不能确定constructor
属性是什么函数,还有一个办法:通过name
属性,从实例得到构造函数的名称。
function Foo() {
}
var f = new Foo();
f.constructor.name // "Foo"
instanceof
运算符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对象是否为某个构造函数的实例。
var v = new Vehicle();
v instanceof Vehicle // true
上面代码中,对象v
是构造函数Vehicle
的实例,所以返回true
。
instanceof
运算符的左边是实例对象,右边是构造函数。它会检查右边构造函数的原型对象(prototype),是否在左边对象的原型链上。因此,下面两种写法是等价的。
v instanceof Vehicle
// 等同于
Vehicle.prototype.isPrototypeOf(v)
上面代码中,Vehicle
是对象v
的构造函数,它的原型对象是Vehicle.prototype
,isPrototypeOf()
方法是 JavaScript 提供的原生方法,用于检查某个对象是否为另一个对象的原型,详细解释见后文。
由于instanceof
检查整个原型链,因此同一个实例对象,可能会对多个构造函数都返回true
。
var d = new Date();
d instanceof Date // true
d instanceof Object // true
上面代码中,d
同时是Date
和Object
的实例,因此对这两个构造函数都返回true
。
由于任意对象(除了null
)都是Object
的实例,所以instanceof
运算符可以判断一个值是否为非null
的对象。
var obj = {
foo: 123 };
obj instanceof Object // true
null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
上面代码中,除了null
,其他对象的instanceOf Object
的运算结果都是true
。
instanceof
的原理是检查右边构造函数的prototype
属性,是否在左边对象的原型链上。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左边对象的原型链上,只有null
对象。这时,instanceof
判断会失真。
var obj = Object.create(null);
typeof obj // "object"
obj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
上面代码中,Object.create(null)
返回一个新对象obj
,它的原型是null
(Object.create()
的详细介绍见后文)。右边的构造函数Object
的prototype
属性,不在左边的原型链上,因此instanceof
就认为obj
不是Object
的实例。这是唯一的instanceof
运算符判断会失真的情况(一个对象的原型是null
)。
instanceof
运算符的一个用处,是判断值的类型。
var x = [1, 2, 3];
var y = {
};
x instanceof Array // true
y instanceof Object // true
上面代码中,instanceof
运算符判断,变量x
是数组,变量y
是对象。
注意,instanceof
运算符只能用于对象,不适用原始类型的值。
var s = 'hello';
s instanceof String // false
上面代码中,字符串不是String
对象的实例(因为字符串不是对象),所以返回false
。
此外,对于undefined
和null
,instanceof
运算符总是返回false
。
undefined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
null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
利用instanceof
运算符,还可以巧妙地解决,调用构造函数时,忘了加new
命令的问题。
function Fubar (foo, bar) {
if (this instanceof Fubar) {
this._foo = foo;
this._bar = bar;
} else {
return new Fubar(foo, bar);
}
}
上面代码使用instanceof
运算符,在函数体内部判断this
关键字是否为构造函数Fubar
的实例。如果不是,就表明忘了加new
命令。
让一个构造函数继承另一个构造函数,是非常常见的需求。这可以分成两步实现。第一步是在子类的构造函数中,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
function Sub(value) {
Super.call(this); //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
this.prop = value;
}
上面代码中,Sub
是子类的构造函数,this
是子类的实例。在实例上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Super
,就会让子类实例具有父类实例的属性。
第二步,是让子类的原型指向父类的原型,这样子类就可以继承父类原型。
Sub.prototype = Object.create(Super.prototype); //子类的原型指向父类的原型
Sub.prototype.constructor = Sub;
Sub.prototype.method = '...';
上面代码中,Sub.prototype
是子类的原型,要将它赋值为Object.create(Super.prototype)
,而不是直接等于Super.prototype
。否则后面两行对Sub.prototype
的操作,会连父类的原型Super.prototype
一起修改掉。
另外一种写法是Sub.prototype
等于一个父类实例。
Sub.prototype = new Super();
上面这种写法也有继承的效果,但是子类会具有父类实例的方法。有时,这可能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不推荐使用这种写法。
举例来说,下面是一个Shape
构造函数。
function Shape() {
this.x = 0;
this.y = 0;
}
Shape.prototype.move = function (x, y) {
this.x += x;
this.y += y;
console.info('Shape moved.');
};
我们需要让Rectangle
构造函数继承Shape
。
// 第一步,子类继承父类的实例
function Rectangle() {
Shape.call(this); // 调用父类构造函数
}
// 另一种写法
function Rectangle() {
this.base = Shape;
this.base();
}
// 第二步,子类继承父类的原型
Rectangle.prototype = Object.create(Shape.prototype);
Rectangle.prototype.constructor = Rectangle;
采用这样的写法以后,instanceof
运算符会对子类和父类的构造函数,都返回true
。
var rect = new Rectangle();
rect instanceof Rectangle // true
rect instanceof Shape // true
上面代码中,子类是整体继承父类。有时只需要单个方法的继承,这时可以采用下面的写法。
ClassB.prototype.print = function() {
ClassA.prototype.print.call(this);
// some code
}
上面代码中,子类B
的print
方法先调用父类A
的print
方法,再部署自己的代码。这就等于继承了父类A
的print
方法。
JavaScript 不提供多重继承功能,即不允许一个对象同时继承多个对象。但是,可以通过变通方法,实现这个功能。
function M1() {
this.hello = 'hello';
}
function M2() {
this.world = 'world';
}
function S() {
M1.call(this);
M2.call(this);
}
// 继承 M1
S.prototype = Object.create(M1.prototype);
// 继承链上加入 M2
Object.assign(S.prototype, M2.prototype);
// 指定构造函数
S.prototype.constructor = S;
var s = new S();
s.hello // 'hello'
s.world // 'world'
上面代码中,子类S
同时继承了父类M1
和M2
。这种模式又称为 Mixin(混入)。
随着网站逐渐变成“互联网应用程序”,嵌入网页的 JavaScript 代码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网页越来越像桌面程序,需要一个团队分工协作、进度管理、单元测试等等……开发者必须使用软件工程的方法,管理网页的业务逻辑。
JavaScript 模块化编程,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理想情况下,开发者只需要实现核心的业务逻辑,其他都可以加载别人已经写好的模块。
但是,JavaScript 不是一种模块化编程语言,ES6 才开始支持“类”和“模块”。下面介绍传统的做法,如何利用对象实现模块的效果。
模块是实现特定功能的一组属性和方法的封装。
简单的做法是把模块写成一个对象,所有的模块成员都放到这个对象里面。
var module1 = new Object({
_count : 0,
m1 : function (){
//...
},
m2 : function (){
//...
}
});
上面的函数m1
和m2
,都封装在module1
对象里。使用的时候,就是调用这个对象的属性。
module1.m1();
但是,这样的写法会暴露所有模块成员,内部状态可以被外部改写。比如,外部代码可以直接改变内部计数器的值。
module1._count = 5;
我们可以利用构造函数,封装私有变量。
function StringBuilder() {
var buffer = [];
this.add = function (str) {
buffer.push(str);
};
this.toString = function () {
return buffer.join('');
};
}
上面代码中,buffer
是模块的私有变量。一旦生成实例对象,外部是无法直接访问buffer
的。但是,这种方法将私有变量封装在构造函数中,导致构造函数与实例对象是一体的,总是存在于内存之中,无法在使用完成后清除。这意味着,构造函数有双重作用,既用来塑造实例对象,又用来保存实例对象的数据,违背了构造函数与实例对象在数据上相分离的原则(即实例对象的数据,不应该保存在实例对象以外)。同时,非常耗费内存。
function StringBuilder() {
this._buffer = [];
}
StringBuilder.prototype = {
constructor: StringBuilder,
add: function (str) {
this._buffer.push(str);
},
toString: function () {
return this._buffer.join('');
}
};
这种方法将私有变量放入实例对象中,好处是看上去更自然,但是它的私有变量可以从外部读写,不是很安全。
另一种做法是使用“立即执行函数”(Immediately-Invoked Function Expression,IIFE),将相关的属性和方法封装在一个函数作用域里面,可以达到不暴露私有成员的目的。
var module1 = (function () {
var _count = 0;
var m1 = function () {
//...
};
var m2 = function () {
//...
};
return {
m1 : m1,
m2 : m2
};
})();
使用上面的写法,外部代码无法读取内部的_count
变量。
console.info(module1._count); //undefined
上面的module1
就是 JavaScript 模块的基本写法。下面,再对这种写法进行加工。
如果一个模块很大,必须分成几个部分,或者一个模块需要继承另一个模块,这时就有必要采用“放大模式”(augmentation)。
var module1 = (function (mod){
mod.m3 = function () {
//...
};
return mod;
})(module1);
上面的代码为module1
模块添加了一个新方法m3()
,然后返回新的module1
模块。
在浏览器环境中,模块的各个部分通常都是从网上获取的,有时无法知道哪个部分会先加载。如果采用上面的写法,第一个执行的部分有可能加载一个不存在空对象,这时就要采用"宽放大模式"(Loose augmentation)。
var module1 = (function (mod) {
//...
return mod;
})(window.module1 || {
});
与"放大模式"相比,“宽放大模式”就是“立即执行函数”的参数可以是空对象。
独立性是模块的重要特点,模块内部最好不与程序的其他部分直接交互。
为了在模块内部调用全局变量,必须显式地将其他变量输入模块。
var module1 = (function ($, YAHOO) {
//...
})(jQuery, YAHOO);
上面的module1
模块需要使用 jQuery 库和 YUI 库,就把这两个库(其实是两个模块)当作参数输入module1
。这样做除了保证模块的独立性,还使得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明显。
立即执行函数还可以起到命名空间的作用。
(function($, window, document) {
function go(num) {
}
function handleEvents() {
}
function initialize() {
}
function dieCarouselDie() {
}
//attach to the global scope
window.finalCarousel = {
init : initialize,
destroy : dieCarouselDie
}
})( jQuery, window, document );
上面代码中,finalCarousel
对象输出到全局,对外暴露init
和destroy
接口,内部方法go
、handleEvents
、initialize
、dieCarouselDie
都是外部无法调用的。
JavaScript 在Object
对象上面,提供了很多相关方法,处理面向对象编程的相关操作。本章介绍这些方法。
Object.getPrototypeOf
方法返回参数对象的原型。这是获取原型对象的标准方法。
var F = function () {
};
var f = new F();
Object.getPrototypeOf(f) === F.prototype // true
上面代码中,实例对象f
的原型是F.prototype
。
下面是几种特殊对象的原型。
// 空对象的原型是 Object.prototype
Object.getPrototypeOf({
}) === Object.prototype // true
// Object.prototype 的原型是 null
Object.getPrototypeOf(Object.prototype) === null // true
// 函数的原型是 Function.prototype
function f() {
}
Object.getPrototypeOf(f) === Function.prototype // true
Object.setPrototypeOf
方法为参数对象设置原型,返回该参数对象。它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是现有对象,第二个是原型对象。
var a = {
};
var b = {
x: 1};
Object.setPrototypeOf(a, b);
Object.getPrototypeOf(a) === b // true
a.x // 1
上面代码中,Object.setPrototypeOf
方法将对象a
的原型,设置为对象b
,因此a
可以共享b
的属性。
new
命令可以使用Object.setPrototypeOf
方法模拟。
var F = function () {
this.foo = 'bar';
};
var f = new F();
// 等同于
var f = Object.setPrototypeOf({
}, F.prototype);
F.call(f);
上面代码中,new
命令新建实例对象,其实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将一个空对象的原型设为构造函数的prototype
属性(上例是F.prototype
);第二步,将构造函数内部的this
绑定这个空对象,然后执行构造函数,使得定义在this
上面的方法和属性(上例是this.foo
),都转移到这个空对象上。(25.3.2new的原理)
生成实例对象的常用方法是,使用new
命令让构造函数返回一个实例。但是很多时候,只能拿到一个实例对象,它可能根本不是由构建函数生成的,那么能不能从一个实例对象,生成另一个实例对象呢?
JavaScript 提供了Object.create()
方法,用来满足这种需求。该方法接受一个对象作为参数,然后以它为原型,返回一个实例对象。该实例完全继承原型对象的属性。
// 原型对象
var A = {
print: function () {
console.log('hello');
}
};
// 实例对象
var B = Object.create(A);
Object.getPrototypeOf(B) === A // true
B.print() // hello
B.print === A.print // true
上面代码中,Object.create()
方法以A
对象为原型(以实例对象A为原型对象),生成了B
对象。B
继承了A
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实际上,Object.create()
方法可以用下面的代码代替。
if (typeof Object.create !== 'function') {
Object.create = function (obj) {
function F() {
}
F.prototype = obj;
return new F();
};
}
上面代码表明,Object.create()
方法的实质是新建一个空的构造函数F
,然后让F.prototype
属性指向参数对象obj
,最后返回一个F
的实例,从而实现让该实例继承obj
的属性。
下面三种方式生成的新对象是等价的。
var obj1 = Object.create({
});
var obj2 = Object.create(Object.prototype);
var obj3 = new Object();
如果想要生成一个不继承任何属性(比如没有toString()
和valueOf()
方法)的对象,可以将Object.create()
的参数设为null
。
var obj = Object.create(null);
obj.valueOf()
// TypeError: Object [object Object] has no method 'valueOf'
上面代码中,对象obj
的原型是null
,它就不具备一些定义在Object.prototype
对象上面的属性,比如valueOf()
方法。
使用Object.create()
方法的时候,必须提供对象原型,即参数不能为空,或者不是对象,否则会报错。
Object.create()
// TypeError: Object prototype may only be an Object or null
Object.create(123)
// TypeError: Object prototype may only be an Object or null
Object.create()
方法生成的新对象,动态继承了原型。在原型上添加或修改任何方法,会立刻反映在新对象之上。
var obj1 = {
p: 1 };
var obj2 = Object.create(obj1);
obj1.p = 2;
obj2.p // 2
上面代码中,修改对象原型obj1
会影响到实例对象obj2
。
除了对象的原型,Object.create()
方法还可以接受第二个参数。该参数是一个属性描述对象,它所描述的对象属性,会添加到实例对象,作为该对象自身的属性。
var obj = Object.create({
}, {
p1: {
value: 123,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writable: true,
},
p2: {
value: 'abc',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writable: true,
}
});
// 等同于
var obj = Object.create({
});
obj.p1 = 123;
obj.p2 = 'abc';
Object.create()
方法生成的对象,继承了它的原型对象的构造函数。
function A() {
}
var a = new A();
var b = Object.create(a);
b.constructor === A // true
b instanceof A // true
上面代码中,b
对象的原型是a
对象,因此继承了a
对象的构造函数A
。
实例对象的isPrototypeOf
方法,用来判断该对象是否为参数对象的原型。
var o1 = {
};
var o2 = Object.create(o1);
var o3 = Object.create(o2);
o2.isPrototypeOf(o3) // true
o1.isPrototypeOf(o3) // true
上面代码中,o1
和o2
都是o3
的原型。这表明只要实例对象处在参数对象的原型链上,isPrototypeOf
方法都返回true
。
Object.prototype.isPrototypeOf({
}) // true
Object.prototype.isPrototypeOf([]) // true
Object.prototype.isPrototypeOf(/xyz/) // true
Object.prototype.isPrototypeOf(Object.create(null)) // false
上面代码中,由于Object.prototype
处于原型链的最顶端,所以对各种实例都返回true
,只有直接继承自null
的对象除外。
实例对象的__proto__
属性(前后各两个下划线),返回该对象的原型。该属性可读写。
var obj = {
};
var p = {
};
obj.__proto__ = p;
Object.getPrototypeOf(obj) === p // true
上面代码通过__proto__
属性,将p
对象设为obj
对象的原型。
根据语言标准,__proto__
属性只有浏览器才需要部署,其他环境可以没有这个属性。它前后的两根下划线,表明它本质是一个内部属性,不应该对使用者暴露。因此,应该尽量少用这个属性,而是用Object.getPrototypeOf()
和Object.setPrototypeOf()
,进行原型对象的读写操作。
原型链可以用__proto__
很直观地表示。
var A = {
name: '张三'
};
var B = {
name: '李四'
};
var proto = {
print: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
A.__proto__ = proto;//`A`对象和`B`对象的原型都是`proto`对象
B.__proto__ = proto;//
A.print() // 张三
B.print() // 李四
A.print === B.print // true
A.print === proto.print // true
B.print === proto.print // true
上面代码中**,A
对象和B
对象的原型都是proto
对象,它们都共享proto
对象的print
方法。也就是说,A
和B
的print
方法,都是在调用proto
对象的print
方法。**
如前所述,__proto__
属性指向当前对象的原型对象,即构造函数的prototype
属性。
var obj = new Object();
obj.__proto__ === Object.prototype
// true
obj.__proto__ === obj.constructor.prototype
// true
上面代码首先新建了一个对象obj
,它的__proto__
属性,指向构造函数(Object
或obj.constructor
)的prototype
属性。
因此,获取实例对象obj
的原型对象,有三种方法。
obj.__proto__
obj.constructor.prototype
Object.getPrototypeOf(obj)
上面三种方法之中,前两种都不是很可靠。__proto__
属性只有浏览器才需要部署,其他环境可以不部署。而obj.constructor.prototype
在手动改变原型对象时,可能会失效。(参考27.1.4)
var P = function () {
};
var p = new P();
var C = function () {
};
C.prototype = p;
var c = new C();
c.constructor.prototype === p // false
上面代码中,构造函数C
的原型对象被改成了p
,但是实例对象的c.constructor.prototype
却没有指向p
。所以,在改变原型对象时,一般要同时设置constructor
属性==(C.prototype.constructor = C;这一步必不可少)==。
C.prototype = p;
C.prototype.constructor = C; //使用.constructor时,这一步必不可少
var c = new C();
c.constructor.prototype === p // true
因此,推荐使用第三种Object.getPrototypeOf
方法,获取原型对象。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
方法返回一个数组,成员是参数对象本身的所有属性的键名,不包含继承的属性键名。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Date)
// ["parse", "arguments", "UTC", "caller", "name", "prototype", "now", "length"]
上面代码中,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
方法返回Date
所有自身的属性名。
对象本身的属性之中,有的是可以遍历的(enumerable),有的是不可以遍历的。==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
方法返回所有键名,不管是否可以遍历。==只获取那些可以遍历的属性,使用Object.keys
方法。
Object.keys(Date) // []
上面代码表明,Date
对象所有自身的属性,都是不可以遍历的。
对象实例的hasOwnProperty
方法返回一个布尔值,用于判断某个属性定义在对象自身,还是定义在原型链上。
Date.hasOwnProperty('length') // true
Date.hasOwnProperty('toString') // false
上面代码表明,Date.length
(构造函数Date
可以接受多少个参数)是Date
自身的属性,Date.toString
是继承的属性。
另外,hasOwnProperty
方法是 JavaScript 之中唯一一个处理对象属性时,不会遍历原型链的方法。
in
运算符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一个对象是否具有某个属性。它不区分该属性是对象自身的属性,还是继承的属性。
'length' in Date // true
'toString' in Date // true
in
运算符常用于检查一个属性是否存在。
获得对象的所有可遍历属性(不管是自身的还是继承的),可以使用for...in
循环。
var o1 = {
p1: 123 };
var o2 = Object.create(o1, {
p2: {
value: "abc", enumerable: true }
});
for (p in o2) {
console.info(p);
}
// p2
// p1
上面代码中,对象o2
的p2
属性是自身的,p1
属性是继承的。这两个属性都会被for...in
循环遍历。
为了在for...in
循环中获得对象自身的属性,可以采用hasOwnProperty
方法判断一下。
for ( var name in object ) {
if ( object.hasOwnProperty(name) ) {
/* loop code */
}
}
获得对象的所有属性(不管是自身的还是继承的,也不管是否可枚举),可以使用下面的函数。
function inheritedPropertyNames(obj) {
var props = {
};
while(obj) {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obj).forEach(function(p) {
//getOwnPropertyNames(obj)返回自身属性的数组,forEach遍历数组
props[p] = true;
});
obj = Object.getPrototypeOf(obj);//getPrototypeOf(obj)返回当前的原型,相当于在原型链上往上一级
}
return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props);
}
上面代码依次获取obj
对象的每一级原型对象“自身”的属性,从而获取obj
对象的“所有”属性,不管是否可遍历。
下面是一个例子,列出Date
对象的所有属性。
inheritedPropertyNames(Date)
// [
// "caller",
// "constructor",
// "toString",
// "UTC",
// ...
// ]
如果要拷贝一个对象,需要做到下面两件事情。
下面就是根据上面两点,实现的对象拷贝函数。
function copyObject(orig) {
var copy = Object.create(Object.getPrototypeOf(orig));
copyOwnPropertiesFrom(copy, orig);
return copy;
}
function copyOwnPropertiesFrom(target, source) {
Object
.getOwnPropertyNames(source)
.forEach(function (propKey) {
var desc =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ource, propKey);
Object.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Key, desc);
});
return target;
}
另一种更简单的写法,是利用 ES2017 才引入标准的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
方法。
function copyObject(orig) {
return Object.create(
Object.getPrototypeOf(orig),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orig)
);
}
除了正常的运行模式,JavaScript 还有第二种运行模式:严格模式(strict mode)。顾名思义,这种模式采用更加严格的 JavaScript 语法。
同样的代码,在正常模式和严格模式中,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运行结果。一些在正常模式下可以运行的语句,在严格模式下将不能运行。
早期的 JavaScript 语言有很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为了兼容以前的代码,又不能改变老的语法,只能不断添加新的语法,引导程序员使用新语法。
严格模式是从 ES5 进入标准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
总之,严格模式体现了 JavaScript 更合理、更安全、更严谨的发展方向。
进入严格模式的标志,是一行字符串use strict
。
'use strict';
老版本的引擎会把它当作一行普通字符串,加以忽略。新版本的引擎就会进入严格模式。
严格模式可以用于整个脚本,也可以只用于单个函数。
use strict
放在脚本文件的第一行,整个脚本都将以严格模式运行。如果这行语句不在第一行就无效,整个脚本会以正常模式运行。(严格地说,只要前面不是产生实际运行结果的语句,use strict
可以不在第一行,比如直接跟在一个空的分号后面,或者跟在注释后面。)
<script>
'use strict';
console.log('这是严格模式');
</script>
<script>
console.log('这是正常模式');
</script>
上面代码中,一个网页文件依次有两段 JavaScript 代码。前一个标签是严格模式,后一个不是。
如果use strict
写成下面这样,则不起作用,严格模式必须从代码一开始就生效。
<script>
console.log('这是正常模式');
'use strict';
</script>
use strict
放在函数体的第一行,则整个函数以严格模式运行。
function strict() {
'use strict';
return '这是严格模式';
}
function strict2() {
'use strict';
function f() {
return '这也是严格模式';
}
return f();
}
function notStrict() {
return '这是正常模式';
}
有时,需要把不同的脚本合并在一个文件里面。如果一个脚本是严格模式,另一个脚本不是,它们的合并就可能出错。严格模式的脚本在前,则合并后的脚本都是严格模式;如果正常模式的脚本在前,则合并后的脚本都是正常模式。这两种情况下,合并后的结果都是不正确的。这时可以考虑把整个脚本文件放在一个立即执行的匿名函数之中。
(function () {
'use strict';
// some code here
})();
严格模式使得 JavaScript 的语法变得更严格,更多的操作会显式报错。其中有些操作,在正常模式下只会默默地失败,不会报错。
严格模式下,设置字符串的length
属性,会报错。
'use strict';
'abc'.length = 5;
// TypeError: Cannot assign to read only property 'length' of string 'abc'
上面代码报错,**因为length
是只读属性,严格模式下不可写。**正常模式下,改变length
属性是无效的,但不会报错。
严格模式下,对只读属性赋值,或者删除不可配置(non-configurable)属性都会报错。
// 对只读属性赋值会报错
'use strict';
Object.defineProperty({
}, 'a', {
value: 37,
writable: false
});
obj.a = 123;
// TypeError: Cannot assign to read only property 'a' of object #
// 删除不可配置的属性会报错
'use strict';
var obj = Object.defineProperty({
}, 'p', {
value: 1,
configurable: false
});
delete obj.p
// TypeError: Cannot delete property 'p' of #
严格模式下,对一个只有取值器(getter)、没有存值器(setter)的属性赋值,会报错。
'use strict';
var obj = {
get v() {
return 1; }
};
obj.v = 2;
// Uncaught TypeError: Cannot set property v of #
上面代码中,obj.v
只有取值器,没有存值器,对它进行赋值就会报错。
严格模式下,对禁止扩展的对象添加新属性,会报错。
'use strict';
var obj = {
};
Object.preventExtensions(obj);
obj.v = 1;
// Uncaught TypeError: Cannot add property v, object is not extensible
上面代码中,obj
对象禁止扩展,添加属性就会报错。
严格模式下,使用eval
或者arguments
作为标识名,将会报错。下面的语句都会报错。
'use strict';
var eval = 17;
var arguments = 17;
var obj = {
set p(arguments) {
} };
try {
} catch (arguments) {
}
function x(eval) {
}
function arguments() {
}
var y = function eval() {
};
var f = new Function('arguments', "'use strict'; return 17;");
// SyntaxError: Unexpected eval or arguments in strict mode
正常模式下,如果函数有多个重名的参数,可以用arguments[i]
读取。严格模式下,这属于语法错误。
function f(a, a, b) {
'use strict';
return a + b;
}
// Uncaught SyntaxError: Duplicate parameter name not allowed in this context
正常模式下,整数的第一位如果是0
,表示这是八进制数,比如0100
等于十进制的64。严格模式禁止这种表示法,整数第一位为0
,将报错。
'use strict';
var n = 0100;
// Uncaught SyntaxError: Octal literals are not allowed in strict mode.
严格模式增强了安全保护,从语法上防止了一些不小心会出现的错误。
正常模式中,如果一个变量没有声明就赋值,默认是全局变量。严格模式禁止这种用法,全局变量必须显式声明。
'use strict';
v = 1; // 报错,v未声明
for (i = 0; i < 2; i++) {
// 报错,i 未声明
// ...
}
function f() {
x = 123;
}
f() // 报错,未声明就创建一个全局变量
因此,严格模式下,变量都必须先声明,然后再使用。
正常模式下,函数内部的this
可能会指向全局对象,严格模式禁止这种用法,避免无意间创造全局变量。
// 正常模式
function f()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f() // true
// 严格模式
function f() {
'use strict';
console.log(this === undefined);
}
f() // true
上面代码中,严格模式的函数体内部this
是undefined
。
这种限制对于构造函数尤其有用。使用构造函数时,有时忘了加new
,这时this
不再指向全局对象,而是报错。
function f() {
'use strict';
this.a = 1;
};
f();// 报错,this 未定义
严格模式下,函数直接调用时(不使用new
调用),函数内部的this
表示undefined
(未定义),因此可以用call
、apply
和bind
方法,将任意值绑定在this
上面。正常模式下,this
指向全局对象,如果绑定的值是非对象,将被自动转为对象再绑定上去,而null
和undefined
这两个无法转成对象的值,将被忽略。
// 正常模式
function fun() {
return this;
}
fun() // window
fun.call(2) // Number {2}
fun.call(true) // Boolean {true}
fun.call(null) // window
fun.call(undefined) // window
// 严格模式
'use strict';
function fun() {
return this;
}
fun() //undefined
fun.call(2) // 2
fun.call(true) // true
fun.call(null) // null
fun.call(undefined) // undefined
上面代码中,可以把任意类型的值,绑定在this
上面。
函数内部不得使用fn.caller
、fn.arguments
,否则会报错。这意味着不能在函数内部得到调用栈了。
function f1() {
'use strict';
f1.caller; // 报错
f1.arguments; // 报错
}
f1();
arguments.callee
和arguments.caller
是两个历史遗留的变量,从来没有标准化过,现在已经取消了。正常模式下调用它们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不会报错。严格模式明确规定,函数内部使用arguments.callee
、arguments.caller
将会报错。
'use strict';
var f = function () {
return arguments.callee;
};
f(); // 报错
严格模式下无法删除变量,如果使用delete
命令删除一个变量,会报错。只有对象的属性,且属性的描述对象的configurable
属性设置为true
,才能被delete
命令删除。
'use strict';
var x;
delete x; // 语法错误
var obj = Object.create(null, {
x: {
value: 1,
configurable: true
}
});
delete obj.x; // 删除成功
JavaScript 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允许“动态绑定”,即某些属性和方法到底属于哪一个对象,不是在编译时确定的,而是在运行时(runtime)确定的。
严格模式对动态绑定做了一些限制。某些情况下,只允许静态绑定。也就是说,属性和方法到底归属哪个对象,必须在编译阶段就确定。这样做有利于编译效率的提高,也使得代码更容易阅读,更少出现意外。
具体来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严格模式下,使用with
语句将报错。因为with
语句无法在编译时就确定,某个属性到底归属哪个对象,从而影响了编译效果。
'use strict';
var v = 1;
var obj = {
};
with (obj) {
v = 2;
}
// Uncaught SyntaxError: Strict mode code may not include a with statement
正常模式下,JavaScript 语言有两种变量作用域(scope):全局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严格模式创设了第三种作用域:eval
作用域。
正常模式下,eval
语句的作用域,取决于它处于全局作用域,还是函数作用域。严格模式下,eval
语句本身就是一个作用域,不再能够在其所运行的作用域创设新的变量了,也就是说,eval
所生成的变量只能用于eval
内部。
(function () {
'use strict';
var x = 2;
console.log(eval('var x = 5; x')) // 5
console.log(x) // 2
})()
上面代码中,由于eval
语句内部是一个独立作用域,所以内部的变量x
不会泄露到外部。
注意,如果希望eval
语句也使用严格模式,有两种方式。
// 方式一
function f1(str){
'use strict';
return eval(str);
}
f1('undeclared_variable = 1'); // 报错
// 方式二
function f2(str){
return eval(str);
}
f2('"use strict";undeclared_variable = 1') // 报错
上面两种写法,eval
内部使用的都是严格模式。
变量arguments
代表函数的参数。严格模式下,函数内部改变参数与arguments
的联系被切断了,两者不再存在联动关系。
function f(a) {
a = 2;
return [a, arguments[0]];
}
f(1); // 正常模式为[2, 2]
function f(a) {
'use strict';
a = 2;
return [a, arguments[0]];
}
f(1); // 严格模式为[2, 1]
上面代码中,改变函数的参数,不会反应到arguments
对象上来。
JavaScript 语言的下一个版本是 ECMAScript 6,为了平稳过渡,严格模式引入了一些 ES6 语法。
ES6 会引入块级作用域。为了与新版本接轨,ES5 的严格模式只允许在全局作用域或函数作用域声明函数。也就是说,不允许在非函数的代码块内声明函数。
'use strict';
if (true) {
function f1() {
} // 语法错误
}
for (var i = 0; i < 5; i++) {
function f2() {
} // 语法错误
}
上面代码在if
代码块和for
代码块中声明了函数,ES5 环境会报错。
注意,如果是 ES6 环境,上面的代码不会报错,因为 ES6 允许在代码块之中声明函数。
为了向将来 JavaScript 的新版本过渡,严格模式新增了一些保留字(implements、interface、let、package、private、protected、public、static、yield等)。使用这些词作为变量名将会报错。
function package(protected) {
// 语法错误
'use strict';
var implements; // 语法错误
}
单线程模型指的是,JavaScript 只在一个线程上运行。也就是说,JavaScript 同时只能执行一个任务,其他任务都必须在后面排队等待。
注意,JavaScript 只在一个线程上运行,不代表 JavaScript 引擎只有一个线程。事实上,JavaScript 引擎有多个线程,单个脚本只能在一个线程上运行(称为主线程),其他线程都是在后台配合。
JavaScript 之所以采用单线程,而不是多线程,跟历史有关系。JavaScript 从诞生起就是单线程,原因是不想让浏览器变得太复杂,因为多线程需要共享资源、且有可能修改彼此的运行结果,对于一种网页脚本语言来说,这就太复杂了。如果 JavaScript 同时有两个线程,一个线程在网页 DOM 节点上添加内容,另一个线程删除了这个节点,这时浏览器应该以哪个线程为准?是不是还要有锁机制?所以,为了避免复杂性,JavaScript 一开始就是单线程,这已经成了这门语言的核心特征,将来也不会改变。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实现起来比较简单,执行环境相对单纯;坏处是只要有一个任务耗时很长,后面的任务都必须排队等着,会拖延整个程序的执行。常见的浏览器无响应(假死),往往就是因为某一段 JavaScript 代码长时间运行(比如死循环),导致整个页面卡在这个地方,其他任务无法执行。**JavaScript 语言本身并不慢,慢的是读写外部数据,比如等待 Ajax 请求返回结果。**这个时候,如果对方服务器迟迟没有响应,或者网络不通畅,就会导致脚本的长时间停滞。
如果排队是因为计算量大,CPU 忙不过来,倒也算了,但是很多时候 CPU 是闲着的,因为 IO 操作(输入输出)很慢(比如 Ajax 操作从网络读取数据),不得不等着结果出来,再往下执行。JavaScript 语言的设计者意识到,这时 CPU 完全可以不管 IO 操作,挂起处于等待中的任务,先运行排在后面的任务。等到 IO 操作返回了结果,再回过头,把挂起的任务继续执行下去。这种机制就是 JavaScript 内部采用的==“事件循环”机制(Event Loop)==。
单线程模型虽然对 JavaScript 构成了很大的限制,但也因此使它具备了其他语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用得好,JavaScript 程序是不会出现堵塞的,这就是为什么 Node 可以用很少的资源,应付大流量访问的原因。
为了利用多核 CPU 的计算能力,HTML5 提出 Web Worker 标准,允许 JavaScript 脚本创建多个线程,但是子线程完全受主线程控制,且不得操作 DOM。所以,这个新标准并没有改变 JavaScript 单线程的本质。
程序里面所有的任务,可以分成两类:同步任务(synchronous)和异步任务(asynchronous)。
同步任务是那些没有被引擎挂起、在主线程上排队执行的任务。只有前一个任务执行完毕,才能执行后一个任务。
异步任务是那些被引擎放在一边,不进入主线程、而进入任务队列的任务。只有引擎认为某个异步任务可以执行了(比如 Ajax 操作从服务器得到了结果),该任务(采用回调函数的形式)才会进入主线程执行。排在异步任务后面的代码,不用等待异步任务结束会马上运行,也就是说,异步任务不具有“堵塞”效应。
举例来说,Ajax 操作可以当作同步任务处理,也可以当作异步任务处理,由开发者决定。如果是同步任务,主线程就等着 Ajax 操作返回结果,再往下执行;如果是异步任务,主线程在发出 Ajax 请求以后,就直接往下执行,等到 Ajax 操作有了结果,主线程再执行对应的回调函数。
JavaScript 运行时,除了一个正在运行的主线程,引擎还提供一个任务队列(task queue),里面是各种需要当前程序处理的异步任务。(实际上,根据异步任务的类型,存在多个任务队列。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假设只存在一个队列。)
首先,主线程会去执行所有的同步任务。**等到同步任务全部执行完,就会去看任务队列里面的异步任务。**如果满足条件,那么异步任务就重新进入主线程开始执行,这时它就变成同步任务了。等到执行完,下一个异步任务再进入主线程开始执行。一旦任务队列清空,程序就结束执行。
异步任务的写法通常是回调函数。一旦异步任务重新进入主线程,就会执行对应的回调函数。如果一个异步任务没有回调函数,就不会进入任务队列,也就是说,不会重新进入主线程,因为没有用回调函数指定下一步的操作。
JavaScript 引擎怎么知道异步任务有没有结果,能不能进入主线程呢?答案就是引擎在不停地检查,一遍又一遍,只要同步任务执行完了,引擎就会去检查那些挂起来的异步任务,是不是可以进入主线程了。这种循环检查的机制,就叫做事件循环(Event Loop)。维基百科的定义是:“事件循环是一个程序结构,用于等待和发送消息和事件(a programming construct that waits for and dispatches events or messages in a program)”。
下面总结一下异步操作的几种模式。
回调函数是异步操作最基本的方法。
因为可以把调用者与被调用者分开,所以调用者不关心谁是被调用者。它只需知道存在一个具有特定原型和限制条件的被调用的函数。简而言之,回调函数就是允许用户把需要调用的函数的指针作为参数传递给一个函数,以便该函数在处理相似事件的时候可以灵活的使用不同的方法。
回调函数在实际中有许多作用。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要编写一个库,它提供了某些排序算法通用,不想在函数中嵌入排序逻辑,而让使用者来实现相应的逻辑;或者,能让库可用于多种数据类型(int、float、string),此时,可以使用函数指针
回调可用于通知机制。例如,有时要在A程序中设置一个计时器么,就需一个具有特定原型的函数指针进行回调,通知A程序事件已经发生。实际上,API使用一个回调函数SetTimer来通知A程序。如果没有提供回调函数,它还会把一个消息发往程序的消息队列
下面是两个函数f1
和f2
,编程的意图是f2
必须等到f1
执行完成,才能执行。
function f1() {
// ...
}
function f2() {
// ...
}
f1();
f2();
上面代码的问题在于,如果f1
是异步操作,f2
会立即执行,不会等到f1
结束再执行。
这时,可以考虑改写f1
,把f2
写成f1
的回调函数。
function f1(callback) {
// ...
callback();
}
function f2() {
// ...
}
f1(f2);
回调函数的优点是简单、容易理解和实现,缺点是不利于代码的阅读和维护,各个部分之间高度耦合
另一种思路是采用事件驱动模式。异步任务的执行不取决于代码的顺序,而取决于某个事件是否发生。
还是以f1
和f2
为例。首先,为f1
绑定一个事件(这里采用的 jQuery 的写法)。
f1.on('done', f2);
上面这行代码的意思是,当f1
发生done
事件,就执行f2
。然后,对f1
进行改写:
function f1() {
setTimeout(function () {
// ...
f1.trigger('done');
}, 1000);
}
上面代码中,f1.trigger('done')
表示,执行完成后,立即触发done
事件,从而开始执行f2
。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绑定多个事件,每个事件可以指定多个回调函数,而且可以“去耦合很不清晰。阅读代码的时候,很难看出主流程。
事件完全可以理解成“信号”,如果存在一个“信号中心”,某个任务执行完成,就向信号中心“发布”(publish)一个信号,其他任务可以向信号中心“订阅”(subscribe)这个信号,从而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开始执行。这就叫做”发布/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 pattern),又称“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这个模式有多种实现,下面采用的是 Ben Alman 的 Ting Pub/Sub,这是 jQuery 的一个插件。
首先,f2
向信号中心jQuery
订阅done
信号。
jQuery.subscribe('done', f2);
然后,f1
进行如下改写。
function f1() {
setTimeout(function () {
// ...
jQuery.publish('done');
}, 1000);
}
上面代码中,jQuery.publish('done')
的意思是,f1
执行完成后,向信号中心jQuery
发布done
信号,从而引发f2
的执行。
f2
完成执行后,可以取消订阅(unsubscribe)。
jQuery.unsubscribe('done', f2);
这种方法的性质与“事件监听”类似,但是明显优于后者。因为可以通过查看“消息中心”,了解存在多少信号、每个信号有多少订阅者,从而监控程序的运行。
如果有多个异步操作,就存在一个流程控制的问题:如何确定异步操作执行的顺序,以及如何保证遵守这种顺序。
function async(arg, callback) {
console.log('参数为 ' + arg +' , 1秒后返回结果');
setTimeout(function () {
callback(arg * 2); }, 1000);
}
上面代码的async
函数是一个异步任务,非常耗时,每次执行需要1秒才能完成,然后再调用回调函数。
如果有六个这样的异步任务,需要全部完成后,才能执行最后的final
函数。请问应该如何安排操作流程?
function final(value) {
console.log('完成: ', value);
}
async(1, function (value) {
async(2, function (value) {
async(3, function (value) {
async(4, function (value) {
async(5, function (value) {
async(6, final);
});
});
});
});
});
// 参数为 1 , 1秒后返回结果
// 参数为 2 , 1秒后返回结果
// 参数为 3 , 1秒后返回结果
// 参数为 4 , 1秒后返回结果
// 参数为 5 , 1秒后返回结果
// 参数为 6 , 1秒后返回结果
// 完成: 12
上面代码中,六个回调函数的嵌套,不仅写起来麻烦,容易出错,而且难以维护。
我们可以编写一个流程控制函数,让它来控制异步任务,一个任务完成以后,再执行另一个。这就叫串行执行。
var items = [ 1, 2, 3, 4, 5, 6 ];
var results = [];
function async(arg, callback) {
console.log('参数为 ' + arg +' , 1秒后返回结果');
setTimeout(function () {
callback(arg * 2); }, 1000);
}
function final(value) {
console.log('完成: ', value);
}
function series(item) {
if(item) {
async( item, function(result) {
results.push(result);
return series(items.shift());
});
} else {
return final(results[results.length - 1]);
}
}
series(items.shift());
上面代码中,函数series
就是串行函数,它会依次执行异步任务,所有任务都完成后,才会执行final
函数。items
数组保存每一个异步任务的参数,results
数组保存每一个异步任务的运行结果。
注意,上面的写法需要六秒,才能完成整个脚本。
流程控制函数也可以是并行执行,即所有异步任务同时执行,等到全部完成以后,才执行final
函数。
var items = [ 1, 2, 3, 4, 5, 6 ];
var results = [];
function async(arg, callback) {
console.log('参数为 ' + arg +' , 1秒后返回结果');
setTimeout(function () {
callback(arg * 2); }, 1000);
}
function final(value) {
console.log('完成: ', value);
}
items.forEach(function(item) {
async(item, function(result){
results.push(result);
if(results.length === items.length) {
final(results[results.length - 1]);
}
})
});
上面代码中,forEach
方法会同时发起六个异步任务,等到它们全部完成以后,才会执行final
函数。
相比而言,上面的写法只要一秒,就能完成整个脚本(foreach会对数组中的所有元素同时进行运算,即并行处理)。这就是说,并行执行的效率较高,比起串行执行一次只能执行一个任务,较为节约时间。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并行的任务较多,很容易耗尽系统资源,拖慢运行速度。因此有了第三种流程控制方式。
所谓并行与串行的结合,就是设置一个门槛,每次最多只能并行执行n
个异步任务,这样就避免了过分占用系统资源。
var items = [ 1, 2, 3, 4, 5, 6 ];
var results = [];
var running = 0;
var limit = 2;
function async(arg, callback) {
console.log('参数为 ' + arg +' , 1秒后返回结果');
setTimeout(function () {
callback(arg * 2); }, 1000);
}
function final(value) {
console.log('完成: ', value);
}
function launcher() {
while(running < limit && items.length > 0) {
var item = items.shift();
async(item, function(result) {
results.push(result);
running--;
if(items.length > 0) {
launcher();
} else if(running == 0) {
final(results);
}
});
running++;
}
}
launcher();
上面代码中,最多只能同时运行两个异步任务。变量running
记录当前正在运行的任务数,只要低于门槛值,就再启动一个新的任务,如果等于0
,就表示所有任务都执行完了,这时就执行final
函数。
这段代码需要三秒完成整个脚本,处在串行执行和并行执行之间。通过调节limit
变量,达到效率和资源的最佳平衡。
JavaScript 提供定时执行代码的功能,叫做定时器(timer),主要由setTimeout()
和setInterval()
这两个函数来完成。它们向任务队列添加定时任务。
setTimeout
函数用来指定某个函数或某段代码,在多少毫秒之后执行。它返回一个整数,表示定时器的编号,以后可以用来取消这个定时器。
var timerId = setTimeout(func|code, delay);
上面代码中,setTimeout
函数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func|code
是将要推迟执行的函数名或者一段代码,第二个参数delay
是推迟执行的毫秒数。
console.log(1);
setTimeout('console.log(2)',1000);
console.log(3);
// 1
// 3
// 2
上面代码会先输出1和3,然后等待1000毫秒再输出2。注意,console.log(2)
必须以字符串的形式,作为setTimeout
的参数。
如果推迟执行的是函数,就直接将函数名,作为setTimeout
的参数。
function f() {
console.log(2);
}
setTimeout(f, 1000);
setTimeout
的第二个参数如果省略,则默认为0。
setTimeout(f)
// 等同于
setTimeout(f, 0)
除了前两个参数,setTimeout
还允许更多的参数。它们将依次传入推迟执行的函数(回调函数)。
setTimeout(function (a,b) {
console.log(a + b);
}, 1000, 1, 1);
上面代码中,setTimeout
共有4个参数。最后那两个参数,将在1000毫秒之后回调函数执行时,作为回调函数的参数。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回调函数是对象的方法,那么setTimeout
使得方法内部的this
关键字指向全局环境,而不是定义时所在的那个对象。
var x = 1;
var obj = {
x: 2,
y: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x);
}
};
setTimeout(obj.y, 1000) // 1
上面代码输出的是1,而不是2。因为当obj.y
在1000毫秒后运行时,this
所指向的已经不是obj
了,而是全局环境。
为了防止出现这个问题,一种解决方法是将obj.y
放入一个函数。
var x = 1;
var obj = {
x: 2,
y: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x);
}
};
setTimeout(function () {
obj.y();
}, 1000);
// 2
上面代码中,obj.y
放在一个匿名函数之中,这使得obj.y
在obj
的作用域执行,而不是在全局作用域内执行,所以能够显示正确的值。
另一种解决方法是,使用bind
方法,将obj.y
这个方法绑定在obj
上面。
var x = 1;
var obj = {
x: 2,
y: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x);
}
};
setTimeout(obj.y.bind(obj), 1000)
// 2
setInterval
函数的用法与setTimeout
完全一致,区别仅仅在于setInterval
指定某个任务每隔一段时间就执行一次,也就是无限次的定时执行。
var i = 1
var timer = setInterval(function() {
console.log(2);
}, 1000)
上面代码中,每隔1000毫秒就输出一个2,会无限运行下去,直到关闭当前窗口。
与setTimeout
一样,除了前两个参数,setInterval
方法还可以接受更多的参数,它们会传入回调函数。
下面是一个通过setInterval
方法实现网页动画的例子。
var 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omeDiv');
var opacity = 1;
var fader = setInterval(function() {
opacity -= 0.1;
if (opacity >= 0) {
div.style.opacity = opacity;
} else {
clearInterval(fader);//取消对应的定时器
}
}, 100);
上面代码每隔100毫秒,设置一次div
元素的透明度,直至其完全透明为止。
setInterval
的一个常见用途是实现轮询。下面是一个轮询 URL 的 Hash 值是否发生变化的例子。
var hash = window.location.hash;
var hashWatcher = setInterval(function() {
if (window.location.hash != hash) {
updatePage();
}
}, 1000);
setInterval
指定的是“开始执行”之间的间隔,并不考虑每次任务执行本身所消耗的时间。因此实际上,两次执行之间的间隔会小于指定的时间。比如,setInterval
指定每 100ms 执行一次,每次执行需要 5ms,那么第一次执行结束后95毫秒,第二次执行就会开始。如果某次执行耗时特别长,比如需要105毫秒,那么它结束后,下一次执行就会立即开始。
为了确保两次执行之间有固定的间隔,可以不用setInterval
,而是每次执行结束后,使用setTimeout
指定下一次执行的具体时间。
var i = 1;
var timer = setTimeout(function f() {
// ...
timer = setTimeout(f, 2000);
}, 2000);
上面代码可以确保,下一次执行总是在本次执行结束之后的2000毫秒开始。
setTimeout
和setInterval
函数,都返回一个整数值,表示计数器编号。将该整数传入clearTimeout
和clearInterval
函数,就可以取消对应的定时器。==
var id1 = setTimeout(f, 1000);
var id2 = setInterval(f, 1000);
clearTimeout(id1);
clearInterval(id2);
上面代码中,回调函数f
不会再执行了,因为两个定时器都被取消了。
setTimeout
和setInterval
返回的整数值是连续的,也就是说,第二个setTimeout
方法返回的整数值,将比第一个的整数值大1。
function f() {
}
setTimeout(f, 1000) // 10
setTimeout(f, 1000) // 11
setTimeout(f, 1000) // 12
上面代码中,连续调用三次setTimeout
,返回值都比上一次大了1。
利用这一点,可以写一个函数,取消当前所有的setTimeout
定时器。
(function() {
// 每轮事件循环检查一次
var gid = setInterval(clearAllTimeouts, 0);
function clearAllTimeouts() {
var id = setTimeout(function() {
}, 0);
while (id > 0) {
if (id !== gid) {
clearTimeout(id);
}
id--;
}
}
})();
上面代码中,先调用setTimeout
,得到一个计算器编号,然后把编号比它小的计数器全部取消。
clearTimeout(timer);//防抖动最关键的一步在于计时器清零
有时,我们不希望回调函数被频繁调用。比如,用户填入网页输入框的内容,希望通过 Ajax 方法传回服务器,jQuery 的写法如下。
$('textarea').on('keydown', ajaxAction);
这样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如果用户连续击键,就会连续触发keydown
事件,造成大量的 Ajax 通信。这是不必要的,而且很可能产生性能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设置一个门槛值,表示两次 Ajax 通信的最小间隔时间。如果在间隔时间内,发生新的keydown
事件,则不触发 Ajax 通信,并且重新开始计时。如果过了指定时间,没有发生新的keydown
事件,再将数据发送出去。
这种做法叫做 debounce(防抖动)。假定两次 Ajax 通信的间隔不得小于2500毫秒,上面的代码可以改写成下面这样。
$('textarea').on('keydown', debounce(ajaxAction, 2500));
function debounce(fn, delay){
var timer = null; // 声明计时器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var args = arguments;
clearTimeout(timer);//防抖动最关键的一步在于计时器清零
timer = setTimeout(function () {
fn.apply(context, args);
}, delay);
};
}
上面代码中,只要在2500毫秒之内,用户再次击键,就会取消上一次的定时器,然后再新建一个定时器。这样就保证了回调函数之间的调用间隔,至少是2500毫秒。
setTimeout
和setInterval
的运行机制,是将指定的代码移出本轮事件循环,等到下一轮事件循环,再检查是否到了指定时间。如果到了,就执行对应的代码;如果不到,就继续等待。
这意味着,setTimeout
和setInterval
指定的回调函数,必须等到本轮事件循环的所有同步任务都执行完,才会开始执行。由于前面的任务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执行完,是不确定的,所以没有办法保证,setTimeout
和setInterval
指定的任务,一定会按照预定时间执行。
setTimeout(someTask, 100);
veryLongTask();
上面代码的setTimeout
,指定100毫秒以后运行一个任务。但是,如果后面的veryLongTask
函数(同步任务)运行时间非常长,过了100毫秒还无法结束,那么被推迟运行的someTask
就只有等着,等到veryLongTask
运行结束,才轮到它执行。
再看一个setInterval
的例子。
setInterval(function () {
console.log(2);
}, 1000);
sleep(3000);
function sleep(ms) {
var start = Date.now();
while ((Date.now() - start) < ms) {
}
}
上面代码中,setInterval
要求每隔1000毫秒,就输出一个2。但是,紧接着的sleep
语句需要3000毫秒才能完成,那么setInterval
就必须推迟到3000毫秒之后才开始生效。注意,生效后setInterval
不会产生累积效应,即不会一下子输出三个2,而是只会输出一个2。
setTimeout
的作用是将代码推迟到指定时间执行,如果指定时间为0
,即setTimeout(f, 0)
,那么会立刻执行吗?
答案是不会。因为上一节说过,必须要等到当前脚本的同步任务,全部处理完以后,才会执行setTimeout
指定的回调函数f
。也就是说,setTimeout(f, 0)
会在下一轮事件循环一开始就执行。
setTimeout(function () {
console.log(1);
}, 0);
console.log(2);
// 2
// 1
上面代码先输出2
,再输出1
。因为2
是同步任务,在本轮事件循环执行,而1
是下一轮事件循环执行。
总之,setTimeout(f, 0)
这种写法的目的是,尽可能早地执行f
,但是并不能保证立刻就执行f
。
实际上,setTimeout(f, 0)
不会真的在0毫秒之后运行,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实现。以 Edge 浏览器为例,会等到4毫秒之后运行。如果电脑正在使用电池供电,会等到16毫秒之后运行;如果网页不在当前 Tab 页,会推迟到1000毫秒(1秒)之后运行。这样是为了节省系统资源。
setTimeout(f, 0)
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它的一大应用是,可以调整事件的发生顺序。比如,网页开发中,某个事件先发生在子元素,然后冒泡到父元素,即子元素的事件回调函数,会早于父元素的事件回调函数触发。如果,想让父元素的事件回调函数先发生,就要用到setTimeout(f, 0)
。
// HTML 代码如下
//
var inpu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
input.onclick = function A() {
setTimeout(function B() {
input.value +=' input';
}, 0)
};
document.body.onclick = function C() {
input.value += ' body'
};
上面代码在点击按钮后,先触发回调函数A
,然后触发函数C
。函数A
中,setTimeout
将函数B
推迟到下一轮事件循环执行,这样就起到了,先触发父元素的回调函数C
的目的了。
另一个应用是,用户自定义的回调函数,通常在浏览器的默认动作之前触发。比如,用户在输入框输入文本,keypress
事件会在浏览器接收文本之前触发。因此,下面的回调函数是达不到目的的。
// HTML 代码如下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put-box').onkeypress = function (event) {
this.value = this.value.toUpperCase();
}
上面代码想在用户每次输入文本后,立即将字符转为大写。但是实际上,它只能将本次输入前的字符转为大写,因为浏览器此时还没接收到新的文本,所以this.value
取不到最新输入的那个字符。只有用setTimeout
改写,上面的代码才能发挥作用(参考26.4.2 函数内外都有this时)。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put-box').onkeypress = function() {
var self = this;
setTimeout(function() {
self.value = self.value.toUpperCase();
}, 0);
}
上面代码将代码放入setTimeout
之中,就能使得它在浏览器接收到文本之后触发。
由于setTimeout(f, 0)
实际上意味着,将任务放到浏览器最早可得的空闲时段执行,所以那些计算量大、耗时长的任务,常常会被放到几个小部分,分别放到setTimeout(f, 0)
里面执行。
var div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div')[0];
// 写法一
for (var i = 0xA00000; i < 0xFFFFFF; i++) {
div.style.backgroundColor = '#' + i.toString(16);
}
// 写法二
var timer;
var i=0x100000;
function func() {
timer = setTimeout(func, 0);
div.style.backgroundColor = '#' + i.toString(16);
if (i++ == 0xFFFFFF) clearTimeout(timer);//此处类似9.3.4的短路规则,i++这个表达式是一直执行的;相当于i++ if (i++ == 0xFFFFFF) clearTimeout(timer).
}
timer = setTimeout(func, 0);
if (i++ == 0xFFFFFF) clearTimeout(timer);此处类似9.3.4的短路规则,i++这个表达式是一直执行的;相当于i++ if (i++ == 0xFFFFFF) clearTimeout(timer).
上面代码有两种写法,都是改变一个网页元素的背景色。写法一会造成浏览器“堵塞”,因为 JavaScript 执行速度远高于 DOM,会造成大量 DOM 操作“堆积”,而写法二就不会,这就是setTimeout(f, 0)
的好处。
另一个使用这种技巧的例子是代码高亮的处理。如果代码块很大,一次性处理,可能会对性能造成很大的压力,那么将其分成一个个小块,一次处理一块,比如写成setTimeout(highlightNext, 50)
的样子,性能压力就会减轻。
Promise 对象是 JavaScript 的异步操作解决方案,为异步操作提供统一接口。它起到代理作用(proxy),充当异步操作与回调函数之间的中介,使得异步操作具备同步操作的接口。Promise 可以让异步操作写起来,就像在写同步操作的流程,而不必一层层地嵌套回调函数。
注意,本章只是 Promise 对象的简单介绍。为了避免与后续教程的重复,更完整的介绍请看《ES6 标准入门》的《Promise 对象》一章
首先,Promise 是一个对象,也是一个构造函数。
function f1(resolve, reject) {
// 异步代码...
}
var p1 = new Promise(f1);
上面代码中,Promise
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回调函数f1
作为参数,f1
里面是异步操作的代码。然后,返回的p1
就是一个 Promise 实例。
Promise 的设计思想是,所有异步任务都返回一个 Promise 实例。Promise 实例有一个then
方法,用来指定下一步的回调函数。
var p1 = new Promise(f1);
p1.then(f2);
上面代码中,f1
的异步操作执行完成,就会执行f2
。(then表示在前面的异步操作f1执行完,再去执行f2,是一个可以改变执行顺序的方法)
传统的写法可能需要把f2
作为回调函数传入f1
,比如写成f1(f2)
,异步操作完成后,在f1
内部调用f2
。Promise 使得f1
和f2
变成了链式写法。不仅改善了可读性,而且对于多层嵌套的回调函数尤其方便。
// 传统写法
step1(function (value1) {
step2(value1, function(value2) {
step3(value2, function(value3) {
step4(value3, function(value4) {
// ...
});
});
});
});
// Promise 的写法
(new Promise(step1))
.then(step2)
.then(step3)
.then(step4);
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到,采用 Promises 以后,程序流程变得非常清楚,十分易读。注意,为了便于理解,上面代码的Promise
实例的生成格式,做了简化,真正的语法请参照下文。(参考30.5 回调地狱)
总的来说,传统的回调函数写法使得代码混成一团,变得横向发展而不是向下发展。Promise 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异步流程可以写成同步流程。
Promise 原本只是社区提出的一个构想,一些函数库率先实现了这个功能。ECMAScript 6 将其写入语言标准,目前 JavaScript 原生支持 Promise 对象。
Promise 对象通过自身的状态,来控制异步操作。Promise 实例具有三种状态。
上面三种状态里面,fulfilled
和rejected
合在一起称为resolved
(已定型)。
这三种的状态的变化途径只有两种。
一旦状态发生变化,就凝固了,不会再有新的状态变化。这也是 Promise 这个名字的由来,它的英语意思是“承诺”,一旦承诺成效,就不得再改变了。这也意味着,Promise 实例的状态变化只可能发生一次。
因此,Promise 的最终结果只有两种。
fulfilled
。rejected
。JavaScript 提供原生的Promise
构造函数,用来生成 Promise 实例。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 ...
if (/* 异步操作成功 */){
resolve(value);
} else {
/* 异步操作失败 */
reject(new Error());
}
});
上面代码中,Promise
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resolve
和reject
。它们是两个函数,由 JavaScript 引擎提供,**不用自己实现。
resolve
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
实例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成功”(即从pending
变为fulfilled
),在异步操作成功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的结果,作为参数传递出去。reject
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
实例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失败”(即从pending
变为rejected
),在异步操作失败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报出的错误,作为参数传递出去。
下面是一个例子。
function timeout(ms)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resolve, ms, 'done');
});
}
timeout(100)
上面代码中,timeout(100)
返回一个 Promise 实例。100毫秒以后,该实例的状态会变为fulfilled
。
Promise 实例的then
方法,用来添加回调函数。
then
方法可以接受两个回调函数,第一个是异步操作成功时(变为fulfilled
状态)的回调函数,第二个是异步操作失败(变为rejected
)时的回调函数(该参数可以省略)。一旦状态改变,就调用相应的回调函数。
var p1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resolve('成功');
});
p1.then(console.log, console.error);
// "成功"
var p2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reject(new Error('失败'));
});
p2.then(console.log, console.error);
// Error: 失败
上面代码中,p1
和p2
都是Promise 实例,它们的then
方法绑定两个回调函数:成功时的回调函数console.log
,失败时的回调函数console.error
(可以省略)。p1
的状态变为成功,p2
的状态变为失败,对应的回调函数会收到异步操作传回的值,然后在控制台输出。
then
方法可以链式使用。
p1
.then(step1)
.then(step2)
.then(step3)
.then(
console.log,//要么报错,要么只显示step3的返回值
console.error
);
上面代码中,p1
后面有四个then
,意味依次有四个回调函数。只要前一步的状态变为fulfilled
,就会依次执行紧跟在后面的回调函数。
最后一个then
方法,回调函数是console.log
和console.error
,用法上有一点重要的区别。==console.log
只显示step3
的返回值,而console.error
可以显示p1
、step1
、step2
、step3
之中任意一个发生的错误。==举例来说,如果step1
的状态变为rejected
,那么step2
和step3
都不会执行了(因为它们是resolved
的回调函数)。Promise 开始寻找,接下来第一个为rejected
的回调函数,在上面代码中是console.error
。这就是说,Promise 对象的报错具有传递性。
Promise 的用法,简单说就是一句话:使用then
方法添加回调函数。但是,不同的写法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请看下面四种写法,它们的差别在哪里?
// 写法一
f1().then(function () {
return f2();
});
// 写法二
f1().then(function () {
f2();
});
// 写法三
f1().then(f2());
// 写法四
f1().then(f2);
为了便于讲解,下面这四种写法都再用then
方法接一个回调函数f3
。写法一的f3
回调函数的参数,是f2
函数的运行结果。
f1().then(function () {
return f2();
}).then(f3);
写法二的f3
回调函数的参数是undefined
。
f1().then(function () {
f2();
return;
}).then(f3);
写法三的f3
回调函数的参数,是f2
函数返回的函数的运行结果。
f1().then(f2())
.then(f3);
写法四与写法一只有一个差别,那就是f2
会接收到f1()
返回的结果。
f1().then(f2)
.then(f3);
下面是使用 Promise 完成图片的加载。
var preloadImage = function (path)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var image = new Image();
image.onload = resolve;
image.onerror = reject;
image.src = path;
});
};
上面代码中,image
是一个图片对象的实例。它有两个事件监听属性,onload
属性在图片加载成功后调用,onerror
属性在加载失败调用。
上面的preloadImage()
函数用法如下。
preloadImage('https://example.com/my.jpg')
.then(function (e) {
document.body.append(e.target) })//function (e) 中e是形参的意思
.then(function () {
console.log('加载成功') })
上面代码中,图片加载成功以后,onload
属性会返回一个事件对象,因此第一个then()
方法的回调函数,会接收到这个事件对象。该对象的target
属性就是图片加载后生成的 DOM 节点。
Promise 的优点在于,让回调函数变成了规范的链式写法,程序流程可以看得很清楚。它有一整套接口,可以实现许多强大的功能,比如同时执行多个异步操作,等到它们的状态都改变以后,再执行一个回调函数;再比如,为多个回调函数中抛出的错误,统一指定处理方法等等。
而且,Promise 还有一个传统写法没有的好处:它的状态一旦改变,无论何时查询,都能得到这个状态。这意味着,无论何时为 Promise 实例添加回调函数,该函数都能正确执行。所以,你不用担心是否错过了某个事件或信号。如果是传统写法,通过监听事件来执行回调函数,一旦错过了事件,再添加回调函数是不会执行的。
Promise 的缺点是,编写的难度比传统写法高,而且阅读代码也不是一眼可以看懂。你只会看到一堆then
,必须自己在then
的回调函数里面理清逻辑。
Promise 的回调函数属于异步任务,会在同步任务之后执行。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resolve(1);
}).then(console.log);
console.log(2);
// 2
// 1
上面代码会先输出2,再输出1。因为console.log(2)
是同步任务,而then
的回调函数属于异步任务,一定晚于同步任务执行。
但是,Promise 的回调函数不是正常的异步任务,而是微任务(microtask)。它们的区别在于,正常任务追加到下一轮事件循环,微任务追加到本轮事件循环。这意味着,微任务的执行时间一定早于正常任务。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1);
}, 0);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resolve(2);
}).then(console.log);
console.log(3);
// 3
// 2
// 1
上面代码的输出结果是321
。这说明then
的回调函数的执行时间,早于setTimeout(fn, 0)
。因为then
是本轮事件循环执行,setTimeout(fn, 0)
在下一轮事件循环开始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