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服务走进生活深处,需要的是点滴的善意,长久的坚持,更是专业的力量。
这种爱和韧劲,联结了认真生活的普通人,凝成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也带来了看得见的改变。
站在时间这一边
人到中年,刘伟浩先戒了烟,又戒了酒。
生在青岛,刘伟浩毕业后曾在当地的啤酒厂工作,喜欢生啤的口感,但成为应急献血志愿者后,一次失败的献血经历,让他决定改变自我。
早在20年前,正值而立之年的刘伟浩加入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在工作日路过步行街时,偶然间被无偿献血车的喇叭声吸引,从未体验过的他带着好奇,上车献了400毫升,由此第一次得知了自己的血型。
和红十字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他了解到,“血库总是面临血荒。”看着渐渐鼓胀的血袋,想到它将挂在某个病人的床头去拯救生命,刘伟浩心底泛起阵阵暖意,感到久违的成就感。
随后的二十年来,他每隔几个月就去献一次血,献血量累计近3万毫升——最大容量的2.5升大可乐,可以装满12瓶。
而唯一一次“错过”献血,是在饮酒后——刘伟浩清晰记得,医院因血库库存不足,紧急联系他准备献血。接到电话后,他匆匆赶往献血点,却被告知饮酒导致血液内转氨酶过高,达不到献血标准。此前,为了让所献血液更有质量,刘伟浩已成功戒烟,但从那天起,他下定决心,立即戒酒。
对刘伟浩而言,善意在他生命中留下诸多痕迹,也支撑他不断前行。
2020年间,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刘伟浩积极带头参与组织紧急招募应急志愿者,成立了崂山区疫情防控应急志愿者团队,带领首批200名志愿者在青银高速青岛东收费站做交通引导……
疫情期间,刘伟浩带领57名志愿者累计无偿献血18800毫升
践行公益,已成为刘伟浩的一种生活方式。加入中国平安以来,他踊跃在各类公益志愿活动中,捐书、义卖、陪伴孤寡老人……无数个微小的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当工作、生活都被爱填满,刘伟浩还影响了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公益活动,将力量传递得更远。
2009年3月,刘伟浩在捐献遗体(角膜)手续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随后便四处奔走,积极筹备成立一支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历经四个月的努力,青岛市崂山区红十字会第一支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队伍终于在刘伟浩的牵头下成立,当期便有15名志愿者集体加入。现在,这支队伍已扩大到300多人,已联系实施捐献3人,使7个急需器官移植的重症患者得到救治,4个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坚持无偿献血,是刘伟浩和同事胡井祥之间一个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第一次献血是在1995年8月20日”,他忘不了自己曾在献血车内,看到窗外急需用血的人们那种渴望而无助的神情,甚至有人跪倒在地,乞求血液的救援。“能帮一个是一个,施比受有福。”
“献血是我所力所能及的事。”25年来,这成为胡井祥始终不变的信念。昨天,是胡井祥第201次无偿献血。
同样身为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的一员,在黄月莹看来,坚持,亦是自己人生中最为珍视的品质。“有困难,找黄姐”,黄月莹成了深圳市南山区蔚蓝海岸社区里公认的“热心大姐”。18年来,黄月莹已累计参与志愿服务5000多小时。
在与深圳相隔千里的陕西,平安依旧在。段二斐不仅自己热衷公益,更是带动身边人一起走进公益事业。对他而言,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保险,都应怀着一颗善良和感恩之心。
这是一份不约而同的坚持。在愈发广阔的公益之路上,是爱所赋予的定力,让他们倾力前行。
与疫情正面交锋
更危急的情况,往往会激发出更深切的奉献。
2020年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暴发,而刚加入平安好医生武汉医学检验实验室不久的艾云珊,成了离“一线”最近的人。
紧接着,武汉检测中心于1月27日被正式列为湖北省首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第三方机构,艾云珊在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自愿提前结束假期,加入到抗疫队伍中。
因人员、设备、场地及防护物资有限,艾云珊和同事们往往是一个白班连着一个白班,一个夜班连一个夜班,身穿防护服每天不间断工作8-12个小时,期间甚至舍不得腾出空来喝一口水、去一次卫生间。对他们而言,战斗阵线不在病房,而是在清冷密闭的实验室里,这意味着,他们每个人都在与病毒直接正面交锋。
当脱下防护面罩时,艾云珊的脸上留下道道印痕
抗疫期间,艾云珊和同事们每天检测病毒样本数量少则几百,多则上万,每一次检测都必须规范,开盖、离心、加样、裂解……寻常而琐碎的检验过程,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危险,新冠病毒或许身藏其中,一旦产生高浓度的致病气溶胶,就相当于有患者面对面咳嗽,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艾云珊坦言,“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想想临床医生正在前线拼命,作为‘侦察兵’的我们必须给力,要把侦察到的情报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疾控中心。”
贾媛媛也有这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武汉封城初期,市内所有交通停运,她不得不徒步一个多小时往返武汉检测中心,她也毅然请战执行这一突击任务,加入专业医护志愿者队伍。彼时,留在武汉的护理人员为数不多,她是唯一一名住在办公楼附近的员工。“如果我不去做,其他的小伙伴完成难度更大,所以不论条件有多艰苦,我都会咬牙坚持。”
这些瞬间记录了中国平安的抗疫之力,从专业医护到爱心捐款,从捐赠防疫物资到便民服务、防疫宣传,成为疫情大考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
播下一粒种
累累闪光之处,彰显出专业的力量。
早在2019年,中国平安联合深圳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深圳市义工联,推出了“平安守护者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旨在通过种子计划、安心公益圈、平安互联、平安培训等形式,用专业能力助力志愿服务,夯实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
2020年7月,平安在开始推动“平安守护者行动”种子讲师培训,身处广东的杨云飞,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在美国心脏协会(AHA)HS持证导师的带领下,他全情投入培训中,努力学习应急急救知识,最终成为“平安守护者行动”首批优秀种子讲师之一。
作为种子守护者,一次又一次,他把这些专业的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送去校园、社区。丰富的组织和教学经验,已让杨云飞能够在传递专业知识时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设计中,如果了解到学员是以年轻人为主,他便将教学重点放在心肺复苏上。如果来参加培训的学员以“宝爸”、“宝妈”为主,他会把培训的内容重点换为如何防止烧伤烫伤、异物卡喉。
杨云飞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做安全急救演练
为了确保讲解内容既生动又易懂,杨云飞会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和预案,包括与学员的互动环节。耐心讲解知识点之余,他还通过时不时的突击提问,抑或邀请学员们上前演示,来确保他们已经牢记关键内容,“只有完完全全掌握了这些急救技能,才可以真正应用到生活中。”
作为“平安守护者”,黑龙江分公司保险代理人崔蕾便在生活中真正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
半年前,崔蕾在和同事午休外出途中,刚好看到一名五十岁出头的女性瘫倒在地,而旁边的家人正在试图将她抱起。
呼唤无反应、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所有症状都符合心脏骤停,学习过心肺复苏常识的崔蕾立刻意识到,这种错误的动作只会让病人生命更加危险。
凭借之前学过的心肺复苏技巧,崔蕾下意识地蹲下身子,双腿跪地进行营救。“当时只想着救人,依照记忆里的知识,往下按压五到六公分。” 数个循环做下来,原本昏迷的患者心跳恢复,终于睁开了眼睛。
周围的人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你是大夫吗?”她自豪地说,“我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我只是一名保险代理人。”
在平安,像杨云飞、崔蕾一样,通过培训获得国际救护员资质的专业志愿者近2000名。“平安守护者行动”,通过其在保险、科技、健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扩充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目前这一行动已在全国41个城市落地1477场活动,“平安守护者”送去金融、教育、安全等方面知识技能,播撒爱心的火种,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在平安志愿者协会的号召下,目前53万余名平安人注册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国平安还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打造了智慧公益平台“三村晖”APP,平台总用户超266万人。点滴爱心,在这里得到汇聚。在乡村扶贫、城市社区、抗疫一线,一束束微光照进平凡生活,并吸引和联结着更多的微光。
2021年1月6日,中国平安召开脱贫攻坚阶段“三村工程”暨志愿者表彰大会,百余位优秀的平安志愿者成为主角,这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也是一份极大的认可。
自带光芒的TA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海滩拾贝的人,也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手中的贝壳,而是希望更多人看到贝壳后面的大海是如此美丽而广袤。这些普通的个体所展现的,是爱,是热忱,是韧劲,这样一种能量、状态、自我和世界的互动方式,吸引、感染着我们,让人共鸣,这就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魅力。
对中国平安而言,为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可持续所付诸的努力,是希望每一个平安人全心投入,更高品质、更有温度地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拥有自己的小确幸。
新年的第8天
我们,看见美好
我们,同行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