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三生三世

Python实战社群

Java实战社群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按需求添加

扫码关注添加客服

进Python社群▲

扫码关注添加客服

进Java社群

作者:何加盐

来源:公众号“何加盐”

ID:ihejiayan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张图片

 腾讯滨海大厦/图源:腾讯官网

1998年,一位羞涩文静的男青年,厌倦了打工的日子,决定尝试一条不同的路。

 

他邀请了几位中学和大学同学,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借了一间舞厅当办公室,开始了新的事业。

 

他的父母、老师、同学,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功。

 

但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宏伟的目标:

 

3年之内,公司扩张到18个人!

 

对这个目标,他其实心里也很忐忑。甚至,连公司能不能活下来,他都不知道。

 

3年以后,他的公司人数,远远超过18人,产品的用户数达到了1个亿,营业收入接近5千万,公司估值5亿元人民币(6000万美元)。

 

又一个3年之后,公司上市了,他和小伙伴们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是,他却又背负上了诸多骂名,被业内目为公敌,公司被知名杂志怒骂为“狗日的”,全网都在嘲笑他们“从来只抄袭,永远不创新”。

 

王兴曾因为他而如坐针毡,悲愤莫名;周鸿祎与他兵戎相见,差点身陷囹圄;新浪总编“老沉”骂他的网站贪得无厌,与全网为敌,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他说,我们要做一家“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但是没有人相信。

 

他和他的公司,在争议声中,野蛮生长。

 

到了2019年,在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上,他以387亿美元身家,超越马云和李嘉诚,成为中国第一。

 

而他创立的公司,也以3.4万亿元港币市值(合3万亿人民币或4394亿美元),高居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第8名。

 

他的主要产品,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1亿,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国民应用。

 

他把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升级为:科技向善。这一回,嘲讽的人少了,人们选择了观望和期待。

 

他,就是马化腾。他的公司,叫做腾讯。他的主要产品,有QQ、微信,和王者荣耀。

 

这是一位传奇枭雄,却又极为低调。

 

今天,我们一起来揭秘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帝国。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2张图片

马化腾/图源:百度百科

 

1

 

在风光旖旎的海南岛上,有一座叫“八所”的沿海小镇,居民以苗族为主。镇上有一个交通部下辖的港口,管理人员多为南下支援的职工,其中有一个会计叫马陈术,他是广东汕头人。

 

1971年,31岁的马陈术,拥有了第二个孩子,取名马化腾。

 

八所港是偏僻的边陲之地,马化腾的童年记忆里,除了站在街边看着满脸刺青的苗族同胞来来往往,就是晚上遥望清澈深邃的天空,数着满天的繁星。

 

这些星星给他无穷的好奇和想象,让幼小的马化腾,深深地爱上了天文。

 

1984年,马陈术被调往深圳工作。13岁的马化腾,到深圳中学做了一名插班生。他同班有一位同学,叫许晨晔。隔壁班还有两位同学,一个叫张志东,一个叫陈一丹。

 

14年以后,他们四人被命运绑到了一起,成为创立腾讯的“五虎将”主力。

 

13岁时的马化腾,还在做着天文学家的梦。他缠着父母给他买天文望远镜。当时的马陈术,还仅仅是一个计财经理,工资只有一百多块,马化腾看中的那台天文望远镜,要花掉他4个月的工资。

 

马陈术没有同意。马化腾要了几次,没有成功之后,就闷闷不乐地不吵了。

 

可是几天之后,妈妈黄惠卿收拾马化腾的书包,发现他在日记里委屈地写道:“他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妈妈不忍心了,就和爸爸商量,还是给他买下了这台望远镜。

 

1986年,哈雷彗星再次经过地球,马化腾兴奋地拍下照片,并写了观测文章,获得了一个比赛的三等奖,得到了人生第一笔收入:40元的奖金。

 

但是,喜爱的天文学没有成为马化腾的职业。在3年后考大学时,他选了学计算机。

 

他上的学校,是1983年才成立的本土高校:深圳大学。据《腾讯传》的作者吴晓波说,马化腾的高考成绩本可以上清华或复旦。但是马化腾在和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的对话中透露,清华计算机很难考,他要考的话,很可能进不来。而且他的大学成绩,在30多人的班里,也就排到10名左右,并不拔尖。

 

在班上,马化腾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不过,作为一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他的调皮,也就是在学校的机房电脑上,装一些别人破解不了的病毒,把电脑锁死而已。

 

大三时,马化腾就曾经萌发过创业的念头,他和同学讨论要成立一个电脑公司,业务是帮人组装电脑。可是去市场考察一圈之后,发现市场对手太强大了,他们根本竞争不过——当时在华强北干这些的,都是初中文化、小学文化的人,学历不高,但胜在经验丰富,成本低廉。

 

大四时,他到深圳黎明电脑网络公司实习,做出了一个股票分析软件,公司看中了这款软件,要出钱买下来。马化腾也不知道行情如何,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一个在他看来的高价:5万块。公司痛快地答应了。就这样,马化腾完成了人生第一笔产品交易,挖到第一桶金。

 

毕业前,在同学内推下,马化腾进入了做寻呼业务的润迅公司,当起了程序员,月薪1100元。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3张图片

年轻时的马化腾/图源:cfido.com

 

这时,互联网已经开始静悄悄地进入中国。马化腾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惠多网”(FidoNet)。在此之前,马化腾一直以为程序都是在单机上运行,看到文字能够远程输送和显示,马化腾“非常激动,感觉像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马化腾在惠多网建立了一个站点,取名为“Ponysoft”,后来被称为“马站”,马化腾也成为了“马站长”。

 

那是1995年2月。当时,全中国的网民极其稀少。惠多网的网友,几乎互相之间全都认识。其中有求伯君、雷军、丁磊等。丁磊还曾专程跑到深圳来见马化腾。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网友见面情景之一。

 

马化腾还被另一个天才的程序员吸引。当时,这个程序员凭一己之力,写出一套非常好用的邮件系统,震惊中国互联网界。而马化腾却发现其中有一个小问题,就发邮件去讨论。这名程序员,叫张小龙。几年之后,他会加入马化腾的公司,并成为“微信之父”。

 

1997年,“网友”丁磊成立了网易公司,第二年就开发出第一款中文免费电子邮件系统,被各地电信公司大量采购,一下子成为百万富翁。

 

听到消息的马化腾,坐不住了。他在润迅已经工作了5年多,职位仅仅升到了主管。虽然他的工资已经涨到8000,但丁磊每卖一套系统,可是能赚10万美元!

 

一颗不安分的心,开始加速跳动。

 

2

马化腾没有贸然行动,他先开始组建团队。第一个找的,是他们班的学霸张志东。

 

张志东的父亲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他自己在班上也总是拿第一。大学毕业后,张志东到华南理工大学读了硕士,后来工作的公司,正是马化腾曾经实习过的黎明网络。

 

当时,张志东正要出国,他姑姑已经在美国帮他安排好了路子。

 

马化腾告诉他,一起创业吧,我们是“天作之合”。我在寻呼公司干了5年,对这行很懂。你的技术很牛。我俩的长处可以结合起来,做一个“无线网络寻呼系统”,一定会很有市场。

 

张志东听了很心动,放弃了出国,留下来和马化腾一起做这个“一定会很有市场”的产品。

 

事后证明,他们策划的这个产品,完全失败。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战略一开始走错了路。

 

当时中国的手机时代已经开启,寻呼机正在走向穷途末路,一款以寻呼机为主要载体的产品,其命运可想而知。

 

事实上,战略定位,从来都不是马化腾擅长的。与马云能够以卓绝的远见挑选赛道不同,马化腾的长处在于打造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4张图片

90年代风行一时的寻呼机/图源:百度百科

马化腾和张志东谈好之后,又分头去找合作伙伴。

 

张志东找了好友陈一丹。

 

陈一丹高中毕业后,上的是深圳大学化学系,混学生会风生水起,大学毕业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讲话。后来成了公务员,小日子过得不错。

 

张志东和陈一丹说了创业的事之后,陈一丹也很心动,但是担心创业失败后怎么办。结果妻子和他说:“没关系,我养你!”很多年以后,陈一丹依然对这句话深深感念。

 

马化腾找了从初二同班到大四的好友许晨晔。他当时在深圳电信上班,也二话不说就辞职了。

 

第五个加入团队的人,叫曾李青,是一个销售奇才。原来也在深圳电信工作过,是马化腾的姐姐和许晨晔的前同事,后来进入深圳电信下属的龙脉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由于公司将被裁撤,曾李青面临失业,就加入了马化腾的团队。

 

至此,腾讯创业的“五虎将”,全部集齐。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5张图片

腾讯五虎将/图源:百度百科

经过讨论:

马化腾担任CEO(执行),占股47.5%;

张志东担任CTO(技术),占股20%;

曾李青担任COO(运营),占股12.5%;

许晨晔担任CIO(信息),占股10%;

陈一丹担任CAO(行政),占股10%。

 

大家根据占股比例出资,凑了50万元,然后选了四个名字,去注册公司。四个名字是网讯、飞讯、捷讯、腾讯。

 

由于注册的时候马化腾等还没有辞职,公司法人用的是妈妈黄惠卿的名字,跑工商的事情都是爸爸马陈术帮忙去弄的。当时马陈术已经是盐田港集团高管,开着奔驰车帮马化腾忙前忙后。

马陈术到工商局一查,前面三个名字都已经被注册过了,只有腾讯还能用,于是,公司就注册为“腾讯”,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为黄惠卿。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6张图片

马化腾父母/图源:百度百科

这一年,张朝阳建立了搜狐、王志东建立了新浪、丁磊的网易由软件公司转型为门户网站、刘强东创办了京东。再过一年,李彦宏将创办百度,马云也成立了阿里巴巴。在群星璀璨之中,腾讯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光点。

 

与搜狐、网易、新浪等一开始就大放异彩不同,腾讯的起步之路,异常艰难。

 

由于寻呼机正在快速没落,马化腾和张志东设计的产品,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在通过关系完成了最初一单20万的业务之后,就再也无人问津了。

 

为了养活公司,他们从网站设计、服务器存储空间,到网页制作等,什么都干,但是赚的钱很少。好在曾李青发挥优势,利用他在深圳电信工作过的老面子,搞定了一笔30万的邮件系统开发的单子,才让腾讯公司撑过了几个月。

 

由于收入少,许晨晔和陈一丹,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都还只是兼职在做事,要等原单位下了班,才能赶过来干活。

 

在他们做过的产品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是为了竞标而开发的,结果后来发现,那次投标的入选名额,早就被内定,他们就是陪太子读书而已。投入的开发费用,全部打了水漂。

 

不过,既然花钱费米地做出来了,反正当时也没什么用户,不用多少成本,那就养着吧。

 

没有人能预想到,这株无心插下的柳枝,最后会长成一片铺天盖地的柳林,树荫遮盖了整个中国。

 

这个小柳枝,就是OICQ,后来改名叫QQ。

 

3

OICQ的原型叫ICQ,是三个以色列青年1996年开发出来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到1998年时,其用户已经超过1千万。

 

在中国,这款软件也早已引起关注。到腾讯开始开发时,中国本土也已经有了PICQ和“网际精灵”这样的类似产品,ICQ本身也已经打入中国市场。加上腾讯参与竞标的那次的成功者PCICQ,腾讯的OICQ面临着四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腾讯的产品能力,在这里显露无遗。OICQ只用了几招,很快就脱颖而出。

 

第一个是超小的体积。

 

当时中国的网速很慢,下载安装一个软件,花费几小时,是常有的事。ICQ的同类软件,一般都要一两个小时才能装好。而张志东领衔开发出来的OICQ,居然把体积缩小到只有220KB,5分钟就能下载完成。

 

第二个是好友列表保存。

 

我们现在打开微信,都可以看到聊天记录和好友名单。但是当时的ICQ却没有这个功能。因为在ICQ的主要市场以色列和美国,人们都是在家或学校宿舍上网,好友列表和聊天记录是保存在个人电脑上的。

 

而中国当时上网的环境,主要是网吧,每次去都不知道会分配到哪台电脑,按照ICQ的方式,每次聊完天之后,下次再登陆,好友和聊天记录就不见了。而OICQ就换了个方式,把好友列表和聊天记录保存在腾讯的服务器,用户不管在哪台电脑登陆,都不会丢失。

 

第三个是添加陌生好友。

 

当时的ICQ是需要知道对方的号码,才能添加好友。而OICQ则可以查看陌生网友的列表,根据网名和头像添加好友,这让其具有了陌生人社交的功能,对当时的少男少女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第四个是发送离线消息。

 

别的同类产品,只能是彼此都在线时,才能互相聊天。而OICQ则可以向对方发送离线消息。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7张图片

早期的OICQ/图源:驱动之家

还有很多类似的改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OICQ的理念和设计思路是抄袭了ICQ,但是,其根据中国市场做的这些微创新,却又是竞争对手拍马难追的。这也是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在后来的无数次竞争中,屡次取胜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1999年2月11日,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出现在网上,OICQ上线了。后来,企鹅成为了腾讯公司的标志。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8张图片

马化腾给自己公司预留了前200个号码,以供未来招的新员工使用。在他们的规划中,200个号码,已经足够腾讯用10年了。

 

而对OICQ发展的规划,是用户数1年过千,3年过万。

 

当时他们认真算过账。如果3年内用户数达到1万,一年的人工、设备和维护费用在10万以内,是可以养得起的。

 

但OICQ实际的发展,比他们预想的,略微快一点点——两个月后的一天,在北京出差的马化腾和陈一丹,见证了用户数超过500人,他们兴奋得冲下楼买了啤酒庆祝。

 

9个月后,OICQ注册人数,超过100万。3年后,超过1亿。

 

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惊人的增长奇迹,在马化腾等人的懵懂无知中,已经拉开帷幕。

 

3

用户的暴增,给马化腾等人带来惊喜之余,也让他们措手不及。

 

原来按照3年1万人的增速去规划的成本预算,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意外增长。很快,服务器就撑不住了。

 

当时,腾讯并没有赚钱的核心业务,OICQ用户虽然迅猛增长,但是没有任何变现的方法,而人员、带宽、服务器的成本,却都在抛物线式地上升。

5个并没有什么积蓄的创始人,咬着牙又凑了50万元股本投入,并把工资全部减半,但仍然无济于事。最惨的时候,公司的全部现金,只剩一万元,别说买服务器了,连大家的工资都发不起。

 

而更惨的是,收购了ICQ的美国在线,也发现了大洋彼岸这个和ICQ长得很像的产品,控告腾讯侵犯知识产权,跨洋发来了律师函。

5人连夜开会商讨应对之策,马化腾等4人都眼巴巴看着负责法务的陈一丹,希望他能想出办法。陈一丹两手一摊,说“我们没钱打官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

 

公司撑不下去了,大家一致同意卖掉算了。他们确定的公司售价,是300万。创业一年,如果能收入300万,也不枉他们拼搏一场了。

 

马化腾和曾李青,到处去找买家。

 

但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买他们。那时的人们,还认识不到流量的作用。OICQ虽然拥有百万用户,但谁都不知道能有什么用。有一家公司倒是很真诚地还价,然后认真计算了腾讯公司有几张桌子,几个板凳,几台电脑,说,可以值60万。

 

双方要价相差太远,交易没有谈成。而OICQ的用户数还在疯涨。马化腾他们只好厚着脸皮到处借钱。

 

有一个朋友借给马化腾50万,马化腾说,可不可以用股票来还?朋友看了看马化腾,说,没关系,如果你真没钱了,不还也可以。股票就算了。

 

创业一年的马化腾们,弹尽粮绝,腾讯即将破产,出生才9个月的企鹅,也将要饿死。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9张图片

 

曾李青提议,可以去找“VC”。

 

马化腾根本就没听说过VC。那时,风险投资对中国人而言,完全是新鲜事物。马化腾也完全不清楚,这个东西能对他们有什么用。不过,死马当做活马医,反正也没有别的办法,那就试一试吧。

 

曾李青通过朋友联系到了国际著名风投机构IDG的中国业务代表王树。王树当时也正愁得很,1996年被派回国开展业务,但是当时中国够得上被投资格的企业少得可怜,更多的人对此完全没有概念,所以王树的工作也很难开展。现在听说有一个类似ICQ的产品,马上很感兴趣(当时,ICQ已经被美国在线收购,价值4.07亿美元)。

 

马化腾当时正生着病,被曾李青硬拖着去见了王树。王树问,你怎么看公司的未来?

与现在的创业者什么都没有就能和投资人吹得天花乱坠不同,病怏怏的马化腾有气无力地说了句:“我也不知道”。

 

曾李青以为这笔投资肯定黄了。但王树却在心里给马化腾打了高分,认为他很实在。后来,王树带着IDG北京总部的高级合伙人王功权又来考察了一次,王功权一直逼问马化腾到底准备怎么赚钱。马化腾磨蹭到半夜,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只能不停地重复说:这个东西用户很喜欢。

 

王功权最终还是决定投。因为毕竟ICQ的成功先例摆在这里。

 

同时决定投的还有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当时,李泽楷的盈科电讯想进入内地,却没有门路。曾李青通过关系搭上了盈科,他的商业奇才在这里再次显现。

 

曾李青对盈科说,我们很受欢迎的,你看IDG都要投。又对盈科说,我们很受欢迎的,你看李泽楷都要投。然后用这边催那边赶紧,又用那边压这边加速。

 

最后谈妥,腾讯公司估值550万美元,IDG和盈科各投入110万美元,分别占股20%。

550 万美元的公司估值,也是拍脑袋算出来的,因为马化腾他们一算账,要养活QQ,至少需要融资220万,但他们又不想失去公司控制权,所以就定了220万占股40%,倒推出估值550万。

 

2000年4月,马化腾签妥了协议,220万美元资金到账,腾讯终于惊险地活下来了。

 

惊险这个词,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一场摧毁互联网行业的大灾难,已经开始爆发。

 

在此之前,全球互联网市场已经连续几年疯涨,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上市,把美国股市炒上新高,2000年3月,以科技公司为主要成分的纳斯达克指数达到创纪录的5048.62点,5年翻了6倍。

 

但美联储突然加息、众多互联网公司第一季度营收大幅下滑、微软遭遇反垄断诉讼等众多负面因素叠加,导致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半年内接近腰斩。严重者如网易,股价从十五块五,一路跌到了四分多钱。这就是至今仍让人谈之色变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事件”。

 

股指大跌,导致投资人资金紧张,同时对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前景也不再看好。如果腾讯的融资再晚一点,哪怕是几天,可能都将功亏一篑。

 

但是,腾讯拿到220万美元,离高枕无忧还远得很。在疯狂生长的QQ(由于美国在线的知识产权诉讼,OICQ已经改名为QQ)面前,这点钱也就是塞塞牙缝而已。

 

不到半年,QQ的用户涨到几千万之多,人员、场地、服务器不得不跟着扩张,腾讯再次陷入资金危机。

 

这时,IDG由于受股灾的拖累,没有能力、也不想再追加投资了,李泽楷也认为腾讯的模式没有商业前途。

 

马化腾疯狂地找投资,新浪、搜狐、雅虎、联想、TOM、金蝶,能找的都找遍了,没有一个人愿意接手。

 

到了2001年初,腾讯是真的要山穷水尽了。

 

这时,一个叫“网大为”的人却突然不请自来地闯进了腾讯的办公室。此人金发碧眼,却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说是代表南非的MIH公司来的,想要入股腾讯。

 

虽然这家来自遥远非洲的企业,谁也没有听说过,但对马化腾等人而言,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稻草,马上就开始了和网大为的谈判。

 

两个月后,双方达成协议,腾讯估值6000万美元,其中MIH出资1260万美元购买盈科拥有的全部20%股份,出资806.4万美元购买IDG的12.8%股份。不久后,MIH又购买了马化腾等人手上13.6%的股份,成为腾讯第一大股东。

 

李泽楷用110万美元的投资,不到一年时间,就获得了1260万美元的回报,堪称投资天才,不过,当初他要是不卖掉,这些股份现在价值880亿美元。

 

而IDG北京总部原本也是想卖光所有腾讯股票,但是在王树的坚持下,还是保留了7.2%,不过到2013年腾讯上市前,马化腾用457.9万美元购回了这部分股份。最早投资腾讯,却未能长期持有,成了IDG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投资。

 

MIH公司,则在今天仍然占据着腾讯公司31.1%的股份,价值1366亿美元(这还没算上MIH已经套现拿走的部分)。其对腾讯的投资,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之一。

 

4

二轮融资之后,腾讯暂时摆脱了资金的困扰。但是,如何盈利,仍然是摆在马化腾面前的一道难关。

 

这时,QQ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但是每天只见烧钱,不见赚钱。

 

虽然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只要有了流量,就不愁变现。但是当时,人们对于流量有什么用并不清楚。在盈利的压力下,腾讯做了一些商业化的尝试。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QQ的界面投放广告。刚开始还有一些公司来尝鲜,可是发现效果很差后,就没有商家愿意投了。

 

第二个方法,是发展收费用户,卖QQ会员卡。

 

腾讯上上下下对这个方法寄予厚望,认为一个亿的用户,怎么也会有百分之一会购买QQ的服务,那就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了。

 

销售奇才曾李青,花了大力气去推销QQ会员卡。半年内,成果“丰硕”——QQ收获了3千个会员,每月收入,“高达”3万元。

 

后来腾讯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没有一个成功的。无可奈何之下,腾讯推出了一个“自杀式”的昏招:QQ号码注册收费。

 

自诩为最懂用户的马化腾,这一次却完全没有搞懂用户的心思,或者,就算他懂,也顾不上了。

 

在中国,互联网用户天经地义地认为,互联网服务就是免费的,QQ注册居然要收费,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舆论批评铺天盖地而来,从网络到报纸,对腾讯一片指责。

 

这是腾讯遇到的第一次严重舆论危机。无数记者打电话到公司要求采访,没有应对舆论经验的马化腾诸人,全都不知如何是好,一个个都躲起来。后来是陈一丹起草了一封公开信,解释腾讯收费的原因,却被网民认为是“傲慢而无礼的狡辩”。

 

腾讯内部也产生了巨大分歧。但马化腾不为所动,被两次资金危机吓怕了的他说道:“腾讯不会被骂死,但是……会失血而死。”

 

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看到了机会,30多款旨在替代腾讯的产品蜂拥而起,QQ用户大量流失到其他平台。马化腾这才不得不收回成命,重新免费。但是已经兴起的群狼,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让他焦头烂额。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0张图片

“趁你病,要你命”的竞争对手之一:朗玛UC

 

这次拯救腾讯的,是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业务。

 

70后和80后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在本世纪初期,人们的主要联络方式,在手机上是发短信,在电脑上是用QQ或其他即时通信软件。而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不连通的。

而如今每天都要发几十条上百条微信的90后可能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每发一条文字信息,都要花1毛钱,而且不能超过70个字。

 

2001年,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梦网”服务,腾讯和移动达成协议,开通“移动QQ”业务,让用户发的短信可以显示在QQ上,电脑上发的QQ信息也可以显示在手机上。由此收取的短信费,移动和腾讯按照15:85分成。

 

这一业务很快成了腾讯的摇钱树。2001年底,腾讯此项收入达到了近5000万。

 

随着QQ用户仍在不断剧增,且跨电脑和手机的通信需求增加,QQ成为移动梦网短信的顶梁柱。巅峰时,QQ短信占到整个移动梦网短信的70%之多。梦网收入,也成为腾讯营收的最重要支柱。

 

到了2003年,腾讯的营业收入达到7.35亿元,利润高达3.22亿元。

 

至此,腾讯不仅活过来了,还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马化腾也随之开启了上市之路。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上市,融资14.38亿港元。5位创始人,都成为了亿万富翁。马化腾的身家更是达到了接近9亿港元。

 

这一年,马化腾33岁,创立公司6年,QQ上线5年。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1张图片

腾讯香港上市照片

 

5

上市给马化腾带来的,除了财务自由以外,更大的收获,是一个毕生的事业搭档。

 

腾讯的上市承销商,是高盛;高盛负责与腾讯对接的人,叫刘炽平。

 

刘炽平比马化腾小两岁,出生于北京,6岁移居香港,在美国读的大学,拥有斯坦福的电子工程硕士和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MBA学位,毕业后曾在麦肯锡做咨询顾问,后来加入高盛。

 

与马化腾第一次见面时,刘炽平已经是高盛亚洲投行部的执行董事。他们两个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当时马化腾本来在众多投行中拿不定主意选哪家作为承销商,刘炽平让他感觉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除了刘炽平的名片上印了QQ号,让马化腾很温暖,刘炽平普通话特好,让马化腾很舒服外,最让马化腾欣赏的,就是脾气的对路。

 

别的承销商都建议马化腾把市值做高,多融资。刘炽平则建议马化腾保守一点,慢慢来。这让一贯低调务实的马化腾耳目一新。

 

刘炽平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腾讯最大的问题:业务收入过于依赖中国移动,未来一旦生变,公司没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这让马化腾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腾讯上市的过程中,马化腾就向刘炽平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加入腾讯。不过,由于甲方乙方的关系限制,刘炽平一直等到腾讯上市半年后,才正式加盟。这个工作变动,让他的工资少了2/3。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2张图片

刘炽平/图源:腾讯官网

刘炽平向马化腾要的职位,是CSO,首席战略投资官。他的加入,让腾讯从一家没有战略远见,只知道闷头做产品的公司,从此有了仰望星空的人,对腾讯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炽平很快就在腾讯显示出了独一无二的作用。他帮助腾讯平息了股价的异常波动,提出了腾讯的五年战略规划,并主导了一系列的并购。

仅仅一年以后,刘炽平就从首席战略官升任腾讯总裁,成为仅次于马化腾的企鹅帝国二把手。到了2018年,刘炽平的年薪超过3亿人民币,并且作为腾讯第二大个人股东,拥有0.52%的公司股份,合人民币156亿元。

 

2005年,刚刚履新不久的刘炽平,还完成了一笔漂亮的收购,他从博大公司买下了一个名叫Foxmail的产品。这个产品本身虽然也很不错,但是更诱人的,是一起打包购入的Foxmail的20多人团队。该团队的负责人,正是“马站长”曾经的网友,张小龙。

 

若干年以后,张小龙会成为腾讯公司、乃至中国互联网界的传奇。

 

4

腾讯上市、刘炽平加盟、收购张小龙,加上马化腾大婚和腾讯乔迁新居,那一段时间,马化腾与腾讯,喜事不断。

 

但是,危机也在暗暗酝酿。

 

在中国的无线通信发展大潮中,中国移动盈利丰厚,但是却仍不满足。看到腾讯在合作中分去大部分利益,现在觉得已经不需要腾讯帮忙推广的移动,开始向腾讯下手了。

其先是调整双方合作的明星项目“161移动聊天”的分成比例,从腾讯嘴里每月夺走400万净利润。然后又把QQ短信的分成比例从15:85调整到50:50。

 

最狠的2006年使出的一招。那一年,中国移动决定自己做即时通信软件,推出了“飞信”。为了推广飞信,移动向腾讯提出了非常严苛的城下之盟,并宣布到年底停止一切移动梦网聊天业务。

 

这些举措,使得腾讯的股票急剧下挫,腾讯不得不三次回购股票,稳定股价。同时,不顾一切地提高其他业务的收入,减少对移动的依赖。

 

此前,腾讯也曾经有过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在几年间,相继推出QQ秀、游戏、门户广告等其他能带来盈利的业务。但移动增值业务,始终还是最主要的盈利渠道。

 

现在这一渠道面临关闭,马化腾和腾讯,必须得寻找更多新的盈利法门。

 

腾讯相继推出了“QQ空间”、“QQ农场”等新产品,并采用了“红钻”、“黄钻”等会员体系。

在几年前曾经尝试收费注册而未能成功的腾讯,现在却通过“QQ会员”体系,意外找到一条高速增长的道路。那些年轻的QQ用户们,不愿意为注册一个QQ号而付费,但是却很愿意为购买一个虚拟的头像、一套虚拟的衣服、一件虚拟的道具而付费。

 

红钻、黄钻、绿钻等包月服务的推出,让腾讯终于能够脱离移动的束缚,自我造血成长。这一模式是完全中国式的创举,被国际知名互联网分析师玛丽·米克誉为“虚拟商品货币化的代表和领先者”。

 

而QQ农场的火爆,更是让腾讯的用户数和收入像是坐上了火箭。据吴晓波在《腾讯传》里写道:

“《QQ农场》给腾讯带来的收入,是一个从来也没有公开过的秘密……但是可估算,每月收入在1亿元左右……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算。”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3张图片

QQ农场/图源:QQ官网

 

而更可观的收入,来自游戏。

 

腾讯游戏起步于2003年,但刚开始的尝试完全失败。管理层本身的意见不统一,只有马化腾认为有必要做,张志东坚决反对,其他三人则不表态。后来是曾李青陪马化腾到美国参加了一个游戏展,才改变了主意,让支持游戏派占了上风。

 

但是,尝试了一年后,腾讯游戏部门铩羽而归。花大价钱引进的《凯旋》,沦为鸡肋。

 

2004年,马化腾重新任命了任宇昕作为游戏部门负责人。任宇昕挑选了精锐人才,从最简单的棋牌游戏入手,再到小型休闲游戏,再到休闲竞技游戏,最后到大型网游,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腾讯一度采用了“完全模仿”策略,游戏界面全面抄袭当时最流行的游戏,让用户没有转换成本,然后挟QQ的巨大流量,从QQ引流到游戏,一下子把原来的联众、盛大、网易等游戏巨头,全部打得落花流水。

 

仅仅几年,腾讯游戏的市场份额就成为第一,其一家的营业收入就超过了中国市场上所有其他公司的总和,并且占据了腾讯全部营收的一半以上。从收入和盈利的角度,后来的腾讯,已经变成了一家游戏公司。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4张图片

腾讯经典游戏“王者荣耀”/图源:QQ官网

 

5

尽管钻石会员、QQ农场和游戏让腾讯的收入大增,早就足以摆脱中国移动的掣肘,成为一台疯狂的赚钱机器,但马化腾还不满足。

 

他指使着腾讯这头怪兽,突入每一个可能的领域。

 

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到电商、到团购,甚至到安全领域,腾讯无孔不入,把市场上的小玩家屠杀殆尽,所过之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这种疯狂突进的战略,终于造成了腾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

 

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被一篇文章引爆,标题是触目惊心的“‘狗日的’腾讯”,封面图是一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企鹅,身上被插了三把刀,鲜血淋漓。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5张图片

该文是《计算机世界》当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却不知为何提前两天被放到网上,并被发到了每一个流行的论坛。

 

作者许磊举了美团、联众、4399小游戏、奇虎360等公司的例子,控诉腾讯通过模仿、抄袭,利用QQ强大的流量和巨额的资金,充当业界的搅局者、掠食者和终结者,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

 

文章借用新浪总编“老沉”的话说:

 

“某网站贪得无厌,没有它不染指的领域,没有它不想做的产品,这样下去物极必反,与全网为敌,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许磊并指出:“(腾讯)肆无忌惮地山寨,……其产品无一不是山寨货,这也是腾讯遭人恨的根本原因。”

 

在腾讯紧急召开的危机应对会上,高管们面面相觑,整整十几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最终,也没有一个人能提出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案。

 

危机发酵了几天后,也许是由于腾讯公关部的工作做得好,或许是其他原因,互联网的大V们,并没有大举跟进。

 

事情渐渐平息。但腾讯作为“全民公敌”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而更可怕的灾难,还在后面。

 

两个月后,国庆长假的前三天,周鸿祎掌舵的奇虎360突然推出一款名为“360隐私保护器”的产品,声称QQ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偷窥用户文件与数据。用户装了这款产品之后,电脑会弹出一个对话框,上面写着“共有××个文件或目录被QQ查看过,其中××项可能涉及您的隐私。”

 

同时,周鸿祎还通过微博发表强烈指责腾讯的评论,通过360浏览器网站开通抨击腾讯的专区,通过博客发表文章,甚至还逐一给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人打电话,问对方“你知道你在行业里的敌人是谁吗?”

 

一时间,360公司以360度无死角的攻势,对腾讯发动了猛烈攻击。

 

事后来看,这场攻击的发生,是一场必然。

 

360的核心业务,是安全软件,而一旦腾讯进入这个领域,在QQ的庞大流量和腾讯的巨大资金夹击之下,360将无处可逃。

 

马化腾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他就算意识到了,可能也认为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至于腾讯所过之处,是否寸草不生,那不关他的事。这种行为和心态就和三体人来到地球时毫无二致——“毁灭你,与你何干?”

 

在这种我行我素、藐视一切的心态之下,腾讯先是推出了QQ医生,然后又将其升级为QQ电脑管家,这款软件的功能与360安全卫士大量重叠,具有完全可替代性。

 

一时之间,市场都在等待着又一场光天化日之下的猎食行动,再次上演。360眼看着即将被杀戮致死。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6张图片

 

正是在这种濒死的境况之下,周鸿祎不顾一切地发动了致命一击。

 

腾讯的反应,一如既往地迟缓。从周鸿祎发动进攻,到国庆长假开始,腾讯没有任何回应。国庆7天,腾讯还照常放假。等到假期回来,网上已经是铺天盖地的一片骂声。

 

一直到10月11日,腾讯才在QQ弹窗里发表了回应的声明,并于几天后向法院起诉,以及纠集同行谴责360。

 

这些回应,完全无济于事,不仅没能解除公众对“QQ究竟有没有窥探我的隐私”的疑虑,反而因为“以大欺小”的姿态,引起了公众的进一步反感。

 

10月29日,马化腾的39岁生日,周鸿祎送上一份厚重的大礼—— 推出“360扣扣保镖”。

 

“扣扣保镖”宣称是QQ的伴侣产品,能保护QQ,让用户的体验更好。而腾讯的工程师检测发现,“扣扣保镖”存在严重后门,包括QQ安全中心会被360安全卫士替代,QQ用户关系会被导入到360平台等,也就是说,QQ用户会被360截留,变成360的用户。

 

在腾讯看来,“这是全球互联网罕见的公然大规模数量级客户端软件劫持事件”。马化腾悲愤哀嚎:“再过三天,用户可能全军覆没!”

 

如果说前面的攻防中,是QQ把360逼上了绝路,那么周鸿祎的猛烈反击,也把马化腾逼到了死角。

 

第二天,腾讯向深圳市公安局报案,并向工信部投诉。

 

第三天,当周鸿祎正乘车前往公司时,接到搭档齐向东的紧急电话。齐向东告诉他,公司来了30多个警察,让他赶紧逃,能飞哪儿就飞哪儿。

 

正好周鸿祎随身带着护照,他一查看签证有效期,当前马上可以去的有日本、香港和美国。他当机立断,让司机掉头前往首都机场,买了最近一班飞机,直飞香港。

 

很多年以后,周鸿祎在他的书《颠覆者:周鸿祎的自传》中讲述这段历程时,用了这样一段话结尾:

 

“如同《盗梦空间》里某一幕的重演,男主人公来不及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被带走了。而此时此刻,我最想见到的,也是自己的孩子。”

 

接下来的一章,周鸿祎又引用《创业维艰》的一段话作为开头:

 

“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

 

那段时间,周鸿祎一个人躲在香港家中,不敢回内地,想必他经常会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吧。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7张图片

周鸿祎/图源:百度百科

 

腾讯这头,马化腾终于做出了最决绝的反击。

 

11月3日,“扣扣保镖”发布后第五天,中国互联网公司斗争史上最经典的一幕出现了。

 

晚上6点19分,腾讯发布了《致QQ用户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开头的:

 

“亲爱的QQ用户,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8张图片

也就是说,以后用户必须在QQ和360之间“二选一”,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这封公开信瞬间传遍整个网络,网民怀着无比的热忱,搬着板凳抱着西瓜,围观这一场闹剧将如何收场。微博甚至掀起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造句狂潮。此后多年,这句话仍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网络梗。

 

其后,工信部出面调停,要求360和腾讯向社会公开道歉,停止互相攻击,并确保相关软件兼容和正常使用。

 

在国家力量介入之下,这场战争终于平息。但其影响却异常深远,甚至用“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来形容,都不为过。

 

6

“换了人间”的主要是腾讯。

 

在“艰难的决定”一个星期之后,腾讯迎来了公司成立12周年纪念日。

 

尽管那时与360的战争仍在进行,但腾讯还是按原计划举行了4000人的盛大庆典。马化腾发表完演讲后,意犹未尽,又回到办公室,用两个小时时间写了一封长长邮件,发给全体员工。

 

在这封标题为《打开未来之门》的邮件中,马化腾写道:

 

“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从未遭到过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机。

……

作为公司领导人,我个人有必要在此刻进行反思:

……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与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

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敬的公司。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19张图片

腾讯餐厅的“勿忘初心”餐巾纸包装

 

多年前,在腾讯开始QQ注册收费时,马化腾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腾讯不会被骂死,但是会失血而死。”

 

那个时候,他们并不顾忌承受大众的骂声,只要能活下来。

 

而现在,腾讯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活下来的目标。他们的行动策略,却还是不顾一切地活下来,结果把自己活成了全民公敌,活成了“狗日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狗日的”腾讯》这篇文章,和360的这场大战,也许让马化腾认识到,他和腾讯,早就超越了生理和安全需求的阶段,该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了。

 

在“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公司”这一光辉理想的照耀之下,腾讯开始了剧烈的转向。

 

腾讯接连开了十场名为“诊断腾讯”的专家座谈会,邀请72位专家批评腾讯。马化腾要求腾讯每一位高管必须至少参加一场诊断会。会上,很多专家的言论非常尖锐,甚至是激烈攻击,但是腾讯的人,不能辩解,只能默默听着。

 

腾讯的经营理念从封闭、独占,逐渐变成了开放、共享。竞争策略从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变成了春风化雨润泽万物。

 

马化腾公开宣称:现在腾讯的战略是“半条命”。我们把公司一半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交给合作伙伴。

原来的腾讯,做搜索、做电商,走一切能走之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后来,腾讯把搜搜给了搜狗,把拍拍网给了京东。它没有把搜狗和京东打死,反而投钱、给流量,让他们做得更大。

腾讯还建立了产业共赢基金,投了美团、投了滴滴、投了拼多多、投了知乎、投了B站、投了同程艺龙,投一切能投的公司,并在微信和QQ的接口开放给他们使用,让他们能在巨大的流量支持下快速成长。

 

从前,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腾讯进入这个行业,你怎么办?后来,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获得腾讯的投资?

 

从那以后,腾讯在公众中的名声,开始一点点地改变。到了2019年,腾讯提出使命和愿景升级为“科技向善”,网络上已经没有多少嘲讽的声音,更多是严肃的讨论和期待。

 

7

上面所说的改变,是几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时间拉回到2010年,当时的人们,包括马化腾自己都认为,周鸿祎发动的攻击,是腾讯历史上最凶险的时刻。

 

但其实不是。

 

在周鸿祎发起攻击之前3个月,腾讯最凶险的时刻,就已经开始。

 

2010年6月8日,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莫斯科尼会展中心发布了iPhone4,这款令人惊艳的手机迅速火遍全球,把人类社会向智能手机时代狠狠往前推进了一步。

 

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也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

 

中国人正在全速迈进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20张图片

 

腾讯是PC时代的社交巨头。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起步很晚。

 

在360和QQ鏖战正酣时,新浪微博的用户数,已经悄悄突破了5000万,并且还在以月均千万的势头在猛增。

 

对坐拥QQ数亿用户的腾讯而言,这个数字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微博的用户,主要在手机端。而且,当时几乎所有的热点事件,都是在微博引爆。

 

腾讯也做了腾讯微博,并很快宣布用户数突破了一个亿。但是,用户并不买账,大家还是喜欢刷新浪微博。

如果新浪微博成为移动端的第一社交软件,那么以社交作为最核心业务的腾讯,将像曾经的诺基亚、柯达一样,被时代抛弃,以PC时代社交王者之尊的身份,在移动互联时代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

 

在5年以后和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的谈话中,马化腾说,微博崛起,是腾讯面临的最大的危机。

 

那些天,一边是周鸿祎的步步紧逼,一边是微博的蒸蒸日上,腾讯帝国的崩塌,似乎指日可待。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21张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这时候,一个单骑救主的常山赵子龙横空出现了。

 

这个赵子龙长得并不帅,他的武器也不是左手青釭剑,右手亮银枪,而是左手键盘,右手健牌(香烟)。

 

他就是张小龙。

 

张小龙是90年代就名满天下的天才程序员。他单枪匹马写出了Foxmail软件,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圈。后来,Foxmail被博大公司收购,3年后又被卖给了腾讯。

 

马化腾与张小龙自1998年成为网友,到收购Foxmail时,已经相交7年。

他给与这位很有性格的奇人充分的尊重。张小龙不愿意去深圳办公,马化腾就专门为他设立广州研究院,让他可以在广州办公。

张小龙爱打网球和高尔夫,水平高到网球是全公司冠军,高尔夫是世界冠军(职业-业余配对赛),可想而知花了多少时间在上面,但马化腾从不干涉。

 

被腾讯收编之后,张小龙负责QQ邮箱。在他接手以前,QQ邮箱奇烂无比,是一个简直称得上腾讯耻辱的垃圾产品。张小龙生生把它打造成为国内邮箱第一名,获得了腾讯内部最高荣誉的年度创新大奖。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22张图片

张小龙/图源:百度百科

 

那一晚,正与周鸿祎缠斗得焦头烂额的马化腾,照常半夜查邮件,看到张小龙发来一个产品开发提议。

这是一款模仿上个月美国新出的kik APP的产品,移动端的即时通信软件。马化腾当即回复:马上做!

 

张小龙和马化腾用最快的速度给这个产品立了项,马上开始动工。与张小龙同步进行的,还有另外两支队伍,这是腾讯惯用的赛马机制。

 

最终是张小龙团队胜出。70天以后,第一版产品发布了,在马化腾的提议下,它被命名为:微信。

 

张小龙没有要求QQ为微信导流,他想看看微信本身的生命力。他把马化腾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产品开发理念用到极致,不断推出图片发送、语音聊天、摇一摇、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等新功能。

 

10个月后,微信用户数以每月6百万的速度增长,马化腾长出了一口气,说:“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马化腾对微信的评价是:我们终于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站台票。

 

后来的微信,仍在不断进化,陆续推出了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红包、微信支付、小程序等新功能。到今天,微信的每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1亿之多。几乎每一个用手机上网的中国人,都是它的用户,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早已经牢牢地和微信绑在一起。

 

凭借微信这张站台票,腾讯搭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列车,而且是速度最快的高铁。

 

8

2019年,马化腾已经48岁,腾讯已经成立21年。

 

据说互联网时代,七年就是一辈子。按照这种说法,腾讯已经经历了三生三世。

 

它曾经坐拥深受用户喜爱的好产品,却无力供养,走投无路,差点卖身。为了能活着,它用一切能想到的法子赚钱,而顾不上别人骂它“什么都是抄的”,“想钱想疯了”。

 

它曾经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捕猎者,杀联众、斗MSN、打360、对战百度和阿里,被视为“全民公敌”,甚至被人破口大骂“狗日的”。

 

它曾经作为PC时代社交巨头,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眼看着新浪微博一骑绝尘,而自己动作迟缓,转型艰难,不知所措。

 

但在每一次危难之时,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总能咬牙坚持,团结应对,最终化险为夷。吊诡的是,腾讯还总有贵人相助,或者英雄挺身而出,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社交王座似乎天命所归。

 

它接连度过了资金危机、竞争危机、舆论危机、转型危机,每一次转身,都比上一次更加成功。

 

它从一个只有5个人的小公司,成长为员工人数超过4万,营业收入超过4千亿的庞然大物。

腾讯的三生三世_第23张图片

腾讯大厦/图源:腾讯官网

 

但是,成长并非没有代价。

 

在腾讯的历史上,每一次华丽进化之后,新获得的优势,又总会成为下一次危机的根源。

 

腾讯最新一次的进化,是从什么都做,变成什么都投,其投资已经遍布半个中国互联网江山。

 

而当它发现,原来投资比自己攻城略地更轻松、来钱更快、名声更好时,曾经是腾讯立身之本的很苦、很难、很累的不断创新、不断竞争的工作,还会有激情去继续做好吗?

 

2018年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刷屏文章,就说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潘乱认为,腾讯已经从一家科技公司变成了投资公司。它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得功利和短视,其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马化腾、刘炽平、张志东都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回应。

 

马化腾说:“……产品团队有更大的决心和耐心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因为这也是我的初心。从写第一行代码开始,我的理想都是如何做出最好的产品,而不是赚多少钱。

 

刘炽平说:“腾讯是一个比作者想象更大的组织和生态,每一个部分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发挥自己的力量。”

 

张志东说:“文章有不实的Bug,但尖锐批评是好事。鹅厂……距离科技改变生活还有距离,是问题也是机会。”

 

从腾讯三巨头的回应来看,他们面对外界的不理解、不认可,心态很平和,并且把目标放在“更好的产品”、“追求自己的理想”、“科技改变生活”这些长远的事情上。

 

我一直都主张,价值观对一个大公司的发展,无比重要。腾讯从只顾抄袭、唯利是图,到做强做大、成为王者,再到受人尊敬、科技向善,这种价值观的进化,比能力的进化更重要,更强大。

 

从马化腾、刘炽平、张志东等人格局的提升,我看到了腾讯未来走向伟大的希望。

 

吴晓波说:你难以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而经历过三生三世,不断重生的腾讯,就是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参考文献:

1. 腾讯传,吴晓波,浙江大学出版社。

2. 对话钱颖一,马化腾首谈创业经、领导力、成长史,刘杰、王晓冰整理,公众号“腾云”。

3. 腾讯没有梦想,潘乱,公众号“乱翻书”。

-----------------------

作者简介:何加盐,一个专门研究牛人的牛人。曾在政府工作,后创立咨询公司,现为咨询顾问,公众号写手。和你一起了解牛人是怎么炼成的,从牛人的经历与方法中,获得思维与认知的提升。了解牛人,学习牛人,成为牛人,从关注何加盐开始。

程序员专栏 扫码关注填加客服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群

近期精彩内容推荐:  

 程序员买房前后对比,看完后已哭瞎...

 内部泄露版!互联网大厂的薪资和职级一览

 Google 出品的 Java 编码规范

 Python编程 高阶函数使用技巧


在看点这里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游戏,新浪,lamp,sci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