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字元仲,
但是由于史料的局限性,还有甄妃一女二嫁的客观事实,很多人——尤其是现代人,总爱对曹睿同志的出身问题纠缠不清——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而其中争议最多的,就要说曹睿和袁氏家族的血缘关系了。
由于《三国志》中关于他的死亡年龄记录为死时36岁与同书记录的生卒年不符,后世好事者往往由此推论陈寿此处乃“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而暗含玄机;认为曹睿很可能是袁熙之子,即袁绍血脉冒充曹操后代。
但我以为,关于曹睿的生年实际上是存疑的。
首先在于,三国志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曹睿的生年,而表述曹睿生年的是刘宋时人裴松之的注解,原文如下“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裴松之的资料来源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裴松之毕竟与三国时代相差百年,他的资料准确性未免要打个问号,而且他是说“应以十年生”,这本身就是有所保留的语气态度;而如果说,曹睿如果不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出生,比如建安十一年出生(公元206年)呢?那样推论,则后人对他是袁熙遗腹子的猜测就纯属妄言。
也许有人会说了,那也不对啊,不是说他死时36吗?你这样说他也才33或34岁(看生日而定)就死了,这也差太大了吧?
其实不然。
首先根据《明帝纪》的记载,曹睿他“年十五,封武德侯”,而《文帝纪》中也有曹丕在延康元年(即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曹魏的黄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封王子叡为武德侯的记录;若以此为依据推论,按公元206生曹睿,到公元220封年时同样能满足“年十五”的历史资料(看生日而定),即是说曹睿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出生,实际死亡时33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就算他正月生,也顶多活了34岁(正月丁亥逝世于洛阳嘉福殿)。
而且即便按他死时34岁算,在史书记载中他也会只有是33岁寿命。
因为曹睿在世时,曾将景初元年的三月改为孟夏四月,而后曹睿虽死于景初三年正月丁亥。但他的继承人少帝曹芳却复用夏正历计算,将建寅月作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即明帝驾崩时月份)为后十二月。这样的话,则曹睿从历法上看驾崩于景初二年后十二月,即景初三年时曹睿没能够再活“一岁”,没有熬到第二年正月;所以以此历法计算年代的曹魏官方资料中,即使曹睿享年三十四岁,也只能是记录为享年三十三岁了。 你也许还会问,即使他33岁死了,那为什么《三国志》记录又成了36呢?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汉语中,有所谓“通假字”的存在;而产生“通假”的众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古人由于交通不便对同样文字的不同写法造成的“误写”。
既然连文字都能“将错就错”的创造出来,那么历史文献会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让后人认错呢?
我以为在流行行书书法的晋朝,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行书这种字体,介乎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虽然比楷书写起来快捷,但却没有楷书那样易于分辨,尤其是某些人写字偏向“行草”时,连丝的情况则更为常见。
比如这个“三”字。 “三”字第一笔为一横,但如用毛笔写行书时,则很可能为了美观而与上一个“三”字相区别,特意让这“三”字的“一横”看上去会更近似于“一点”;而第二笔虽同样为一横,但为了与第一笔区别,此时才会真的是“一横”,即与“六”字第二笔同;到第三笔本又为一横,但行书与草书一样,讲究“顺势而为”,更何况若摘抄记录者本就偏向于“行草”或干脆草书,那么收笔的最后“一横”,看上去类似于起伏不定的“两点”,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何况在年深久远晋朝,连活版印刷都还没有发明,文献只能以笔录为主;只要开始时一人写错,后来者皆会照猫画虎的“错”下去;外加三国志又是陈寿“私纂”之书,本就没什么人帮其校对刊误,有个把错字别字,也实属难免。我以为,所谓的“年三十六”,其实很可能是由于陈寿笔误,而后抄写书籍者将“年三十三”相继讹传的结果。
后世之人不求甚解,有样学样,便彻底将“时年三十三”误解为“时年三十六”了。
再者说,曹睿出生时曹操正当强盛之年,可并没有老糊涂了。
这曹操虽然生性豁达,甚至自诩“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但他那些“便宜儿子”中,可没有任何一人有机会改姓了曹,有机会成为皇族的。甚至于不要说什么封王封侯,这些便宜儿子们连当官都不要想。因为即使是曹操最宠信的假子何晏,也是经历了长期的无官闲居状态,直至后来娶了曹操的闺女(义妹……老曹家真可怕|||),才在曹芳那代勉强混了个列侯。
试问怎么可能到了曹睿这个所谓的“便宜孙子”身上,反而“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呢?如果说曹操能让人这么简单的在连孙子是不是亲的大问题上糊弄过去,那世人所称曹操这“奸雄”两字就真的算白叫了。
至于市井相传,如曹睿为曹植所生(那真是英雄出少年啊-___-|||),为曹操与甄氏乱伦所生(不可考,无佐证)等等更是神妙莫测,不知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