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章《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教育部的禁令完全没道理吗?关注了这个问题几天,看到一边倒的骂声,其实心里觉得挺不好受的。我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焦虑,对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愤怒、以及对改变的恐惧。但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Group Polarization,意思是当群体讨论某件事情的时候,容易产生意见的两极化分布。所以我们要适当反思,要不然很容易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虽然我现在并不在体制内工作,对于很多政策改革不算了解, 我看了一下最近教育部的新闻和政策,尝试解读一下政府的用意。

关于竞争和减负

在讨论里,好多人都有同一个默认的逻辑:减负一定会减掉孩子的竞争力。其实减负不等于降低竞争力。相反,如果在学校里强调和高调提倡对学术的竞争,可能使原本成绩较差的同学失去 学习动机。失去学习动机对学生影响有多大?我在香港某重点中学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初一留级,没有一科是及格的,正在重读初一。他父母和老师怀疑他可能有学习障碍,来找心理学家做智力评估【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香港版)】。结果让大家都大跌眼镜,这孩子天赋异秉,智商超过130(人群中的前2%),在香港是资优儿童。当学生失去学习动机的时候,他再聪明也无法在学业上展现出来。幸亏他只是初一,可以赶得上来。这个孩子让我反思了很久,想想在中国应试系统下,被埋没了多少这样聪明的孩子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给学生看到排名,他们就会被激励,这是在给他们动力啊!” 其实为了名次而竞争对学习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的。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林瑞芳教授早在2004年就通过实验验证了竞争对学习动力的负面影响( Lam et al., 2004) 。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学习一个新技能,和不需要竞争的同学相比,被要求和同学竞争的小组倾向选择容易的任务(因为怕输)且在失败后对自我评价更差。被要求竞争的学生,他们的目标通常会变成和同辈比较输和赢(performance goal),而不被要求与他人竞争的同学的目标通常会是让自己学到新的知识和让自己进步(learning goal)。虽然竞争是无所不在,但如果能够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合作而非只为名次竞争的环境下,更有利于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发展。

再来看看教育部的十项禁令: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得对学校中高考情况进行排名,以及向学校提供非本校的中高考成绩数据...

这些其实确实是减少只为名次而竞争的做法,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竞争压力。


关于教育机会均等

中国教育的另一大特点,除了学生学业压力大,就是地方差异大。就算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参差。大家都记得在2012年的时候,上海在著名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蝉联世界第一。而在2009年夺冠的时候,OECD就拍过一个简短的纪录片,将上海的基础教育的成果归功于成功的教育改革。而这所谓的教育改革就是“减低城乡、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教育水平差距” (需翻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T94FXwSPM)。简单来说就是让好的学校带动较差的学校,动用重点学校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退休教师的力量,去教学水平较低的学校进行听课、指导,把教学的重点做成ppt,给教学经验相对较少的老师上课的时候直接用。看完这个纪录片,顺便感叹一下这么大公无私,也只有我国才做得到啊... ... 这要是换在其他地方,就算是同一个教育机构的不同学校都很难做到资源共享。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各种关于 “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缓解择校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这样的做法其实会将重点高中的拔尖收生弱化,从而使得不同中学的生源平均化。而 “实行学区制管理的地方,要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学区,确保各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大致均衡。要结合实际,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就是政府希望将好的学校分布在一个城市的每个不同的学区,再继续通过强校帮助弱校的形式,提高各个学区的平均水平。

教育部在减少基础教育差异上确实是下了不少决心了,不久前又推出了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希望此举确实能够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和教育差异。


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应该只是培养拔尖人才,而是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管理一个庞大的且地方差异甚大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政策太一刀切就可能在一个地区水土不服。但如果政策不够清晰,便会成为很多人钻政策空子发财的的途径。就比如取消各种特长生,会可惜了通过特长改变命运的孩子,但也会少更多特长招生的暗箱操作。相比多几个奥林匹克数学冠军,或是各高校抢着要些状元, 我更希望能看到的是我们国家的孩子不管出生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家庭,都可以受到应有的教育,各展所长,而不只有这么几个可以改变命运的孩子。

但即使政策意图是好的,政府要改革教育和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决心和诚意还得从 财政教育资金投入占GDP比例来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在2016年达到了4.22%,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2012年以前,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不到4%。不到4%是什么概念?就是和OECD成员国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5.2%)还差整整一个多百分点,任重道远。

2013年,OECD成员国教育经费占GDP平均值5.2%。图片来源:https://nces.ed.gov/programs/coe/pdf/coe_cmd.pdf

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如何更好的推进融合教育,如何在学校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何推进学校的精神健康教育?如何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开始,贯穿高等教育,展开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祛邪扶正,教育部除了告诉学校、家长不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向大众宣传应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教育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减少父母的教育焦虑。


References:

Lam, S. F., Yim, P. S., Law, J. S., & Cheung, R. W. (2004).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2), 281-296.

你可能感兴趣的:(zhi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