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轻重之间——《不能承受之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在于轻重之间——《不能承受之生命之轻》读后感_第1张图片

米兰昆德拉无疑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疑是一本伟大的作品。这个题目就像是一个谜语,引得我必须去读一读,一探究竟。

首先,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篇论文。书本不像通常意义的小说结构,不是正序亦不是倒叙,更像是用小说中的人物去证明作者的论点。人物和情节在书里似乎不是主角,而只是论据而已。小说的结构让我不禁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密林中》——就是后来被拍成电影的《罗生门》。从不同人物口中论述的情况大相径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心理活动,最终完全不能判断到底谁是密林中的凶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每个部分也大概可以自成一体,情节没有完全随着各个部分的论述而推进,而是从不同主角的角度轮回式地前进。作者在书中立下论点,用故事去证明它,又用语言去解释故事是如何证明了论点,人物成长背景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以及心里活动的展开都写的一清二楚。

其次,书中的几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比方说特蕾莎的梦。特蕾莎有一个梦,梦见她与别的女人别无二致,排队绕着泳池行走。一副副皮囊中除了特蕾莎似乎都没有灵魂。托马斯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对无法胜任的肉体施刑。特蕾莎害怕极了。她害怕被倒在血泊里,更害怕与别的女人一样的自己的这幅皮囊。在我看来,特蕾莎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灵与肉的区别了,将它们看的过于沉重。

比方说伟大的进军。弗兰茨为了想象中的萨比娜奔赴了前线,去实现他和她心中的进军。这是一种媚俗——为了别人的注目而做的行为。他将想象中的萨比娜看的太重了,比身边的女大学生、他的妻子都要重,成了他的理想。当现实向他展示这种理想是不存在的时候,弗兰茨发现自己的生命轻的不知如何存活,他的进军不再伟大,他的生活不再有意义。

比方说托马斯被秘密警察不停地骚扰,直到他放弃生活中所有对他来说重要的事情。这部分内容让我想起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托马斯就像温斯特。这是何等恐怖的社会,任何的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不然就有可能丧命。现实已经脱节,人们就像生活在想象中,要么就范要么让自己的生活轻如鸿毛,不再有任何意义。

比方说笛卡尔认为动物并没有灵魂,上帝创造人类是为了让人统治动物。人不是动物,又怎么能体会动物的感受,怎么能知道它们有没有灵魂。我更加认同这是一种说辞,让人类能够心安理得地控制这一切,就像是帝王为了让子民诚服把自己说成是顺应天意。然而,动物和动物之间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同样一卡车猪被运往屠宰场,不会有人为它们抱不平,卡车在大白天匆匆行驶在高速路上。如果猪被换成了猫,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即使卡车在晚上出发,也会有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去声援,会有爱猫人士去拦车堵截。难道猫比猪就更加值得同情,更加有灵魂吗?

最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我的世界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来自工作、生活、人际关系方方面面的烦恼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80后年轻人,已经真正过上了“上有四老,下有二小;上的了谈判桌,下的了厨房”的生活,完全没有了自我,这些重担快要把人压垮。有很多人开始呼吁“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去过较为舒坦的日子,但真正放下重担的人又有几何。之所以感受到重,是因为在乎,从而不断地去感受来自重担的挤压。如果不去在乎,便自然是一身轻松。这样的轻,比重更容易承受吗。未必然。孑然一身是需要何等的修为,看轻一切那活着的意义又在何方。所以人是如何都能存活的,只在于自己如何看待事物,如何把控心魔。如果能在重压下减轻负担,在媚俗中看重一些东西,那人生便不是行尸走肉也不再虚无,便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伟大著作被我看成了治愈系,准备看梁文道的解读再来细细品味一下。


生命在于轻重之间——《不能承受之生命之轻》读后感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在于轻重之间——《不能承受之生命之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