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进入系列科文的最后一句:好学
《论语》学而第一 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消文:
孔子说:求学修道的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稳,因为他所求的道,比吃饭、居住更为重要,乐在道上,安心求学,自然就没有心思放在食衣住行上面。
其次君子做事要敏捷,决定好的事情就要立即去实行,但事先要审虑周详,说话要谨慎,慎言可使自己守信合义。
而君子所学若有疑问,则要去请问有道德有专长的人,或懂局的人,求其指正。照以上所说而行,可以说是好学了。
这里孔子跟我们说了好学有几个方面: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具足这几个方面才算是真正的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跟好学有什么关系?
我们一般人没有不求安饱的,都想要吃好一点,住的舒服一点,那为什么君子不求安饱?原因就在于君子有更高的目标,他的志向不在衣食暖饱,而在利益他人,求圣求贤,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抓紧时间学习,充实自己的内涵。这样的人做事,总是忙于利益他人,没有功夫、无暇讲究自己的安饱。
即是说:一个人不太在意个人享乐,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
好学与“敏于事而慎于言”有什么关系?
君子是有志于利他事业的人,而他的好学就是学:与人说话和办事的能力。
敏于事:是说君子办事能够有效率、有速度,但又能有规划地、缜密周详地去办好。这是说落实事情的能力很强。
慎于言:是说君子讲话谨慎,不会乱说话。不说躁话、废话、闲话,只说利于办事的话,利益他人的话。
学习首先就是要把心定下来学,而不是学了什么马上就说什么,如果是为了想要成名,一边读书,一边就出去把读到的东西到处说,而没有扎扎实实地把所学内化成自己的内涵,这样就容易说错话,办错事,最后反而把自己害惨了。
一个人如果真正地好学,自然厚积薄发,他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成名。像是诸葛亮,他27岁出山时就已隆中定计天下三分,游说东吴抗曹时,舌战群儒对答如流,读书读出来就是这样,能够真的为人着想,也明白如何说得有条理,说话很谨慎,能把话说得中正和平、义正言辞。
这也是好学的样子。
就有道而正焉,真正好学的人求学,不敢自以为是,他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亲近好老师,是亲近仁者、善知识。“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然他就算学的再好,也难免会做出一些错事。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懂局”的人来指正。
什么是懂局的人?
真正有经验阅历,把事情做到位,能把事情真正看明白的人。
一个人说话,表面上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他是不是真有经验阅历?有学没学《论语》?有没有被训练过?有经验的人一听,就知道哪里有问题。
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一段时间,自己觉得有所得,往往就会忽略自己的质地是否还保持自己原来的纯净?我们会不会因此觉得自己住在云端了?会不会常常注意到自己言语上是否有过失?自己是否会说谎?是否还会伤害人呢?
孔子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学生去历练,做公务员,周游列国,都为了让学生们可以免于这样的问题。
学问是需要切磋琢磨,在环境中历练的,其实我们学习过程中,往往最大收获的地方不是课堂,而是下课的时候跟同学、老师们的对答交流中,不知不觉可能就把我们某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解决了。
要懂得感恩父母、师长,让我们明白文化可以活学活用,能在生活中历练,并被指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不断提升。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用这样的学习方法,难怪孔门弟子都很有成就。
可谓好学也已:能够像前面这样学习,可谓好学的人了。这样的人,可以真正为社会所大用。
所以这一条我们一定要好好理解,纠正我们对好学的看法。不是埋头苦读的人,就是好学,可能他脑袋是单一化,死读书,万一有人跟他不一样,他可能个性暴躁的属性就显露出来了。
我们要多接触善知识,各方面都要看一看,看过真正的大家以后,我们就有能力辨认出小家,就会觉得小家很可笑。这是眼力不同了,就好象我们看过真正的艺术品后,再看普通的绘画涂鸦,立刻能够分出高下。
学而思
结语
君子志于利益他人的事业而去学习,为天下兴亡而去读书,哪里还会顾及自己呢?每天吃的精致不精致,住的享受不享受,没有时间想这些事呐!全心全意去充实自己的内涵,自然就会明白:不能利益人的学习,只是利益自己的学习,不是真的好学。
因此君子所学,目的是要把事情办好,一开口,谨慎地说能利益人的话,同时还要常常去请教高明,指点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过失,以此越学越好,学无止尽。这样才是孔子眼中,一个真正好学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