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三)

          3  大侠和黑社会老大


  张良选择下邳隐藏是早就在计划之内的。从刺杀计划一开始,如何掌握秦始皇的行踪,如何寻找杀手,如何全身而退,如何隐匿藏身,在他心中就有一套完整的规划,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也因此刺杀之后不久,他就能大摇大摆地在下邳街头闲逛了。

  下邳县地处东方,是原来楚国的地盘,秦帝国刚刚统一不久,其统治力还不能一下子覆盖庞大的帝国全部疆域。下邳城就是秦帝国管理比较松懈的地方,这里只有帝国派来的几个官员和一小队士兵是秦人,根本不能完全按照严苛的秦法统治这里,有些事就连县令也睁只眼闭只眼,所以,早就改换了姓名有了这里户籍的张良在这里生活的如鱼得水。

  下邳城虽然距离帝国首都咸阳很遥远,但也不是偏远闭塞的地方,它距离重镇彭城很近,如果发生了什么大事,这里也会很快知道。这也是张良选择这里隐居的原因之一。

  张良很快就知道了博浪沙行动只是误中副车,秦始皇死里逃生的消息。他当然很沮丧,但是也只能接受事实。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眼下最要紧的是保全自己,然后再寻找下一次机会。

  不过,张良知道,想要再次策划一场刺杀,难度比这次大了十倍不止吧!

  在我们的想象中,隐居生活当然要深居简出,不问世事,更何况刚刚做了刺杀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逆天大事。可张良绝不是这样的人,藏起来不见人不是他的风格。

  史记上说张良好任侠,也就是喜欢打抱不平,扶危济困,俗话讲就是爱管闲事,很快,他就因为这种性格和当地的小混混们发生了几次冲突。

  小混混现在被称作流氓,黑社会,秦朝的时候,这些人有这个稍微文雅一点的称呼,叫做“里中恶少年”。

  这些恶少年可不是一般百姓,他们大都是些贵族富户和官员的后代,仗着家里有钱有势,一贯在街头好勇斗狠,横行霸道,几乎无人敢惹。

  别人不敢惹,张良敢。

  张良是谁?韩国相国的后代,曾经亲身刺杀过秦始皇的狠角色,怎会把几个恶少年放在眼里。几次冲突,张良拳脚并用,谈笑间众恶少已经鼻青脸肿,屁滚尿流。打完架的张良轻掸衣袍,施施然看着东倒西歪的众人,泰然自若,毫无惧色。

  众恶少年都是识货之人,见这位公子不论身手气度都非常人,纷纷倒头便拜,口称大哥。

  就这样,张良无意中成了下邳城地下世界的首领,俗称黑社会老大。不过,那时候张良这种人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游侠。

  从刺客到游侠,张良的身份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可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有看到那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张良。

  不过,不要急,张良的身份很快又会发生一次改变。但是,此时的张良究竟属于哪一家哪一派呢?

  肯定不是道家。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顺天应人,因时而变,此时的张良还没领悟到这样的境界。道家也绝对不会做出孤胆刺秦王的事。

  也不会是法家。法家是统治阶级才用的上的思想,张良从未踏入仕途,法家也与他毫不相干。

  更不是儒家。此时的儒家根本没有社会地位,有几个出来晃荡的儒家天天在秦始皇耳边聒噪着要恢复周制,恢复分封,秦始皇听的心烦,正好那些方士们骗钱欺君事发,秦始皇一怒之下,连方士带儒士,一下子活埋了四百多人,烧了不少书,也给自己挣来了一个“焚书坑儒”的骂名。可见那时候没人瞧得起儒家,就连平民刘邦还做过喝醉了抢过儒者戴的高冠,往里边撒尿的事,所以,张良做的事不是儒者所为。

  张良刺秦王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满脑子忠君爱国,而是因为历代韩王待张家甚厚,给予了相当大的恩宠和地位,可以说张家与韩国就是一体的,韩国在,张家在,韩国亡,等于张家也亡了。

  这才是促使张良不顾生死,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杀秦始皇的动机。他想的是“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想的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然后,再通过他好任侠,抱不平的事可以推断出:他这一阶段的行事风格接近墨家。

  墨家曾经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学派。孟子曾说过:天下之学,不归于杨,即归于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墨家创始人墨翟为了救宋与公输班较量的故事。

  墨家思想反对侵略,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互相帮助,直到天下一家,不再互相伤害。这种主张开始受到了乱世中人们的追捧,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思想有点脱离现实,战国后期越来越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击碎了人人友爱的幻想,墨家思想逐渐式微,但是绝没有消失,而是从官学转向了民间,逐渐演化成了“侠”这一阶层。兼爱非攻的思想也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再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侠客”这一阶层进行了严厉打击,诛杀了名满天下的大侠郭解,至此,游侠正式转入地下,慢慢演化成了黑道。

  此时,张良的身份就是游侠兼下邳城地下世界老大,手下小弟上百,出入前呼后拥。有时候,就连下邳县令都要给张良大侠几分面子。

  借助这个身份,张良在下邳结交了不少英雄好汉,奇人异士。有一次,一个叫项伯的人因为杀人逃到了下邳,张良见这人器宇轩昂,知道此人不凡,便把他置于自己保护伞下,天天好酒好菜招待,后来两人谈的投机,结为兄弟。

  这时候,项伯才公开了自己真实身份,原来他竟是楚国有名的大将项燕的小儿子,张良也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二人相见恨晚,越来越亲密。

  后来,通过项伯,张良又认识了项伯的哥哥项梁,偶尔还能见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跟在项梁身边,听项伯说那是他们的侄子,叫做项羽。


    4    丢了一只鞋的老头

安闲舒适,丰衣足食,小有权势再加上无人敢惹,这些条件放到一个普通人几乎就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了,可是这样无所事事的日子只能让张良感到郁闷和厌烦。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时。

  这一天,张良徘徊院中,看桃花落尽,不由想起大仇未报,故国难复,心里郁闷,吩咐手下不要跟随,一个人出了院门,信步走上了下邳街头。

  就在他停留在城里一座小桥看风景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从他身边走过,一抬脚,一只鞋子从脚上飞落到桥下。

  “小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那人大大咧咧地说。

  张良不由一阵无名火起:这人分明是故意找茬,你知道惹了不该惹的人吗?

  想要动手时,张良才看清楚那是一个老者,身穿粗布短衣,白发苍苍,赤着的一只脚又黑又脏。

  原来是个穷老头,看来他不见得是故意找事,可怜他偌大年纪,也许是有点老糊涂了,就给他捡上来鞋子也无妨。

  想到这里,张良松开握紧的拳头走到桥下,把那只破旧的鞋子捡了上来。

  贵族出身的张良天生就惜老怜贫,只在下邳城这段时间,他就不知道多少次施舍帮助穷人,给老人捡鞋不觉得辱没了自己。

  “给我穿上!”老人一副命令的口气。

  张良刚刚压下去的火气陡然又升起:这也太过分了吧,你知道在命令谁吗?

  转念又一想,老人岁数大了,可能脑子真的有病,既然已经把鞋捡了上来,就给他穿上也无所谓。

  要给老人穿鞋时,张良皱起了眉。老人此时的姿势是站在桥上,右腿微抬,赤着的脏脚晃来晃去,等着张良给他穿鞋,可如果要把鞋子穿上,张良就要蹲下或者跪下才能做到。

  张良没有多犹豫,直接跪在了地上,妥帖地把鞋子给老人穿好才站了起来。

  老人放下脚,并没有离开,而且仔细打量了张良一番,一句话不说,转身就走。

  张良终于觉察到这个老人有点不一般,尤其是刚才打量自己的眼神,神采奕奕明亮睿智,根本就不是一个穷困的老人该有的眼神。

  如果是这样,刚才的丢鞋捡鞋这些举动一切都是在试探自己,这老人有何目的呢?

  张良脑子飞快地思索着,眼睛一眨不眨盯着老人的身影。

  忽然,已经走出一里地远的老人转身向回走来,刚才离开时脚步还是蹒跚沉重,这次回来却是健步如飞,转眼就到了张良面前,然后一伸手。

  张良本能伸手去挡,老人的手却不知不觉放在了他的头顶,张良甚至没看清老人是怎么做到的。

  老人用手抚摸着张良的头哈哈大笑:“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张良哪还不知道遇见了高人,低头恭敬应道:“遵命。”

  就觉得头顶一轻,再抬头,老人早就踪迹不见。

  张良很兴奋,任何人遇到这种事都会很兴奋,所以第五天天还没亮,他就来到了桥头,然后就看见那位老人早就靠在桥栏上冷冷看着他。

  “小子,和老人家见面还后到,不知道尊重老年人吗?”

  张良刚要道歉,老人挥手拦住他又说:“还是五天后,下次要早点来!”

  说罢扬长而去,只留下张良在晨风中后悔不迭。

  又一个五天,这次张良特意等到公鸡刚叫就来到了桥头,没想到那老人早就等在了那里,他又一次迟到了。

  这次老人甚至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来手掌,五根指头在张良面前晃了晃,再次扬长而去。

  张良目瞪口呆,难道老头一夜没睡吗?

  老人这两次的行为更让张良坚定地相信,老人一定是高人,越是高人,行为才会越怪异,不是吗?

  怎么听着有点像武侠小说?呵呵,其实后面的情节才更像武侠小说。

  张良知道自己的机会不会太多了,所谓事不过三,下一次一定要早到。

  又一个五天,这次张良算好了时辰,恰恰就在第四天刚过,第五天到来的时候,准确地踏上了桥头。

  张良心想:这次就算你不睡觉比我来得早,也只能是第四天来的,也不能算我违约!

  果然,张良这次没看到桥上有人,刚到不久,老人就悄然出现了。

  张良上前恭敬地行礼。

  老人道:“知道为什么让你捡鞋子吗?”

  “先生是想让我明白忍耐的重要。”

  “知道为什么有这三次五天之约吗?”

  “学生想过了,先生是想让我明白怎样才能争先。”

  老人哈哈大笑,十分满意,说道:“老夫没看错你,现在给你兵书一卷,好好研习,日后可为帝王师。”

  说罢就要转身离去。张良急忙拦住,长跪不起道:“请问老师名讳?”

  “山野之人,不说姓名也罢,不过十三年后,你我还有相见之时。”

  话音刚落,老人飘然而去。

  张良打开老人留下的书卷,月光下,见第一行刻着四个篆字:太公兵法。

  以上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张良纳履和圯上老人的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好像和某些情节类似呢?

  提醒一下,某一个胸怀大志的平凡人,忽然在某一天遇见了一位世外高人,得到了一本秘籍,经过苦练,出山后大杀四方所向无敌……这不是现代武侠小说的经典套路吗?

  没想到吧!史学泰斗司马迁竟然是武侠小说的鼻祖,是不是一大发现。

  其实,早就有人怀疑这一段故事是张良自己编出来作为退隐借口,逃避刘邦怀疑的。毕竟这件事发生时只有两个人,还有一个踪迹不见。所以,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张良看见那块黄色的酷似人形的大石头,立刻就说这就是当日赠书的老者,从此他称老师为黄石公。

  不过,张良隐居下邳时有高人指点一定是真的,而且这位高人是道家人物,那么,所谓黄石公真实的身份究竟是谁呢?

  有人猜测他是在齐国隐居的高人,有人猜测他是楚国隐居的高人,有人猜测他是被灭了的周朝故人,都与秦朝有灭国之恨,因此才出来指点张良。

  道家人物一般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黄石公的身份只能众说纷纭了。

  接着,咱们来看看张良得到的这本秘籍《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有人说就是姜子牙所著的《三略》,后来,张良更是从中提炼精华,结集成了《素书》。

  虽曰兵法,可是这本书却不是一本真正意义的兵书,而是教人如何看清大势,利用大势,取得胜利的书籍。

  证据就是张良作为一个谋士,擅长的不是排兵布阵,攻城略地,那是韩信的长处;也不擅长毒辣阴狠,诡计破敌,那是陈平的长处;张良的擅长是操纵大势,因人成事,能在最纷乱的局面中抓住最关键的一点,一击必中,这才是张良的厉害之处。

  兵法,就是人心。

  这是张良从书里学到的第一条。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