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中的力量无可限量

      成为一个睿智的人需要重新认识知识。一个不会认识和作用知识的人,才会发出“知识无用”的这种负能量言论。不是知识无用,而是自己不会用。

      如何正确地认识知识呢?在《认知突围》第二章中,蔡垒磊老师将知识做了以下的限定——能称得上知识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这便让知识的定义变得非常宽泛。我们要明白知识是不妨碍客观世界的运行,并且能够将其付诸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修正我们所能够掌握和理解到的知识,我非常赞同“知识是可证伪”的这种说法,也更加倾向于用实践证明知识的正确。

      关于知识的层次,书中则将知识划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这四个层次也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更容易让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变得清晰,也使得这样一个抽象的词语在我们的脑海里变得系统化。从外界获取得来的信息知识经过我们大脑的加工,上升到加工知识,在某个领域拥有足够多的加工知识,且具备将其统一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独一无二的体系知识,最后一层也是最高一层知识——智慧,很少有人会把智慧称为知识,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反应。因此书中将“智慧”称作高层次知识的修行,也因为智慧只有自下而上,而不能由他人自上而下传授,所以我们所接受到的知识,对你来说都只是最底层的知识,即信息知识。然而因为对知识的认识不足,我们可能往往把最底层的信息知识看做最高层的智慧,这是一种误解,也是我们没有更深层次地对知识有一个良好透彻认知的潜在原因。

知识中的力量无可限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元知识的概念,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要打造相对更为正确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自己的元知识系统开始武装。就如同呈现出一束成品花束,要将许许多多的花草结合在一起,做好点缀之前,要先安排好主题花的位置,然后开始为它们再做陪衬。也印证了“先碎片化阅读,后将碎片化阅读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样的方式会成为主流”的说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避免误打误撞,毫无逻辑和方向地去阅读,这样到头来时间花费不少,却是收获寥寥无几。

      关于“左右互搏”,书中提到:这是一个避免“证实偏差”的手段。每当你有了一个偏向之后,最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每一件事情的本质才能慢慢浮出水面。这让我想到之前自己写的一些文章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从未反驳过自己的立场,没有站在对立面去仔细考虑过,这也是我抓不到一些事情本质的原因。因此,“左右互搏”也是重新认识知识的一个不争的途径。

      关于深度思考,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在主动接受知识吧。反思当下我们的学习,感觉到被动的原因,可能来源于我们停留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这一部分,反而缺少了最关键的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是没有自己的思维加进去的,是不属于我们真正接受到大脑的。这也与我们当下愈演愈快的生活节奏有关,因为这个快速的时代,我们为了赶超周围的人,大多数时间都奔跑着,而深度思考是需要我们慢下来,仔细地去给自己打下坚固的地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仅需要不断地去积累知识,感悟知识,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过程,学会将知识变现,设置好自己看来可以带来收益的目标,然后把这些目标分散成短期的小任务,去一点一点地努力,短期的效应可能是不够明显的,但是厚积薄发一定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方能从中领略到知识的力量。

知识中的力量无可限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中的力量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