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件事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下面就是我身边发生的和我看到的几个故事。
-01-
历时八个月,我终于拿到了深圳户口,期间波折不断,顺利落户那天我心里有点小欢喜。然而当我谈起这件事时,朋友的言论却让我有些疑惑。
她们一直说如果我不入深户,继续保留北京户口,将来孩子考北京的大学可以省几十分,如果到时候因为几分之差没考上,我应该背这个责任。这种话从我决定入深户至今,不止一人在我耳边提起过。
我有些无奈申辩,为什么要把孩子考不上北京的大学的责任背在自己身上?如果我给他提供我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资源,他还是考不上,能怪我吗?人总得为自己负责,我也不能让他靠一辈子。
朋友回我:“因为孩子的责任最后还得你背,至少在他成年之前,你得背着。”这句话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到底孩子的什么行为,父母应该对其负责。
-02-
昨天,我在网易公开课上无意间点开一个专栏的视频,名为《最糟糕的妈妈》。里面讲述了一个神经兮兮的妈妈,和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妈妈菲利斯对孩子特别紧张,看管极严,不准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一分钟,就算在自家后院里玩耍,也要随时知道孩子在哪个角落。
如果去商场,上卫生间时都必须陪同孩子一起去,而且孩子绝不能和陌生人说话。
她什么都害怕,怕孩子被拐走,受伤,特别是怕水,每年夏季全家出游都会因为菲利斯太过于紧张而把气氛破坏殆尽。
她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总是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这让整个家庭都神经紧绷,脸上毫无笑容。
关键时刻,他们请了专业人士帮忙,勒诺女士一步步地引导菲利斯学会放手,让她看到儿女们因为她的放手而重新充满笑容,这个家庭才逐步恢复正常。
-03-
东方头条上有个学霸妈妈的教育经验刷爆网络。为了培养出学霸女儿,有位妈妈十多年来几乎放弃社交,专心陪女儿学习,为了给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十几年没开过电视。
这位学霸妈妈的女儿被保送至复旦大学。之前她的女儿当了初、高中六年班长,是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品学兼优,爱好广泛,数理化、英语、作文、武术操等都获得奖项。
对于妈妈的这种做法,网友们众说纷纭,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表示妈妈的教育还是有一些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值得提倡和模仿。
一是教育应该因人而异,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
二是学霸妈妈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容易给孩子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妈妈几乎是牺牲了自己,而把重心全部转移到孩子的学习上,会给孩子制造“我必须成功才能回报妈妈”的认识。
这种心理压力会长期伴随孩子,在所有的竞争中都不允许自己失败,挫折会重创孩子。
三是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产生问题,母女间关系过度紧密,孩子容易对母亲过度依赖,不易接受其他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四是这种教育方式是以牺牲妈妈为代价,除了孩子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出现挫折,妈妈也会同时难以承受挫败感。
而且妈妈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当孩子的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慢慢远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时的失落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04-
上面的几个故事或多或少都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究竟该负哪些责任?例如我放弃了北京户口,将来孩子真的会责怪我吗?
带着疑惑,我跟周姐聊了几句,周姐的理念是,首先要自己好,自己好了,家人才跟着好,孩子也一定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只属于他自己,在成人之前,我们就是提供吃住和安全,还有得体的爱,以及后来得体的退出。
这种理念跟我的不谋而合,对于孩子真正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一起学习,引导他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而不是将眼光只放在分数上,放在名校上,难道还不够吗?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到时候你的孩子就是对北京的大学感兴趣,就是要上北京的大学呢?你放弃了北京户口,导致孩子几分之差落榜,难道不怪你么?莫非你还要让你的孩子背负这个责任?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回一句:“难道不可以么?”,责任感的培养必须要到孩子成年以后吗?
我放弃了北京,选择了深圳,我可以在深圳给他选择好的学校,让他享有深圳户口才有的福利,将省出来的钱给他买书,带他去旅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如果他真的喜欢北京的某一所大学,为什么他不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多付出一些努力,而是指望我将一个用不上的北京户口保留十几年呢?
难道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不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更值得珍惜吗?难道他通过努力考上北京的大学不会让他更加自豪吗?难道让我保留户口然后告诉他,你看,要不是我的北京户口,你这个分数根本上不了北京的大学,这样子才好吗?
-05-
武志红老师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
作为父母到底能不能够替孩子决定上哪所大学,选择哪个专业,即使你的决定看似正确,你给孩子准备了最好的资源,但这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即使他成为人人称羡的学霸又如何?王猛也是学霸,曾经的理科状元、北大毕业生、留美硕士,可是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
你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只要给孩子制定一条基本的底线,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必要和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才去帮孩子,这会让他感觉那就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们想要的人生。
自己的渴望和抱负请自己去努力实现,不要把希望一股脑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也不要把孩子当做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一个人。
-06-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麦兜的妈妈在生麦兜前对着一个胶盆许的愿。
“要是生下的宝宝能像发哥华仔那样帅就好了,但是盆没有反应,于是麦太太又许愿,不帅不要紧,能很聪明很听话就好了,盆还是没有反应。
最后,麦太太想,唉,不聪明也罢,能健健康康,一生平平安安也好啊,这个时候盆“嘭”地掉在地上。不久,麦太太就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一开始,当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心心念念的也不过是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生下来,平平安安地长大而已。
随着他长大,上学,处于各种竞争环境下,父母们开始焦虑,希望自家孩子比他人优秀,让孩子背负起不属于他们的责任,然后替孩子背起他们该背的责任。
这种竞争性的快乐说到底还是为了大人吧,乐在其中的也只是大人吧。
不过这种情形也不能全怪父母,现代社会确实缺乏保障,竞争又太过激烈,从贫困中好不容易挣脱出来的上一辈的父母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这也无可厚非。
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社会从只有高考的压力大,到后来中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压力渗透到了小学,幼儿园,甚至是产前,摆在中国父母面前的路变得越来越窄。
可是如果让你在健康甚至是生命与优秀之间选择,你会选哪个呢?难道优秀的定义只有那一种吗?或者说优秀只有在高压下才可以实现吗?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不仅仅对孩子危害很大,家长也跟着一起焦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
-07-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通过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给孩子空间。不要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决定,只有给孩子留下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二、自我成长。很多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塑造孩子,当孩子长大时,难免会用“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做到”来反驳父母。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身也在成长,就不容易对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换句话当父母自己强大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害怕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当你成为孩子强大的后盾时,还会害怕让孩子多做些尝试吗?为什么不让他多试几条路,去做一些哪怕挣不了那么多钱,但却是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呢?
我们将孩子带到世界上来,到了时候也应该将他推向更为广阔更为精彩的世界,那是我们做梦也到不了的明天,为何不让他去见见你从未见过的精彩世界呢?
三、进化爱的方式。徐博士说,以前物资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
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08-
最后,我还是以我非常喜爱的纪伯伦的《论孩子》作为文章的结尾。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来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够成为真正合格的父母,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绽放出真正开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