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演义(19):三顾茅庐

(19)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天下纷乱,英雄辈出,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及孙权等英雄人物,各展风采,相互竞逐,共同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我们现在来讲一讲刘备和诸葛亮的英雄故事。

中华五千年演义(19):三顾茅庐_第1张图片

桃园三结义

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代,到了他这一代,家业已经败落。他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并以贩鞋及织席为生。

刘备喜欢喜骑马、听音乐;身高六尺五寸,双手下垂,长过膝盖,眼睛往后看,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少言寡语,不爱出风头,喜怒不露于色;喜欢结交豪杰侠士。通情达理,办事公平,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于他。

刘备家附近有棵五丈多的桑树,长得非常茂盛,从远处看像小车的华盖。幼年与孩子们戏耍时,他曾指著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车盖”,可见他从小就胸怀大志。

长大后,因为宽厚待人,结交了许多豪杰,尤其与关羽、张飞义结金兰后,开始了逐鹿中原的大业。有关他们三人的结拜,历史上有一段传说:张飞原本是一名肉贩,但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平时把猪肉放在门前的一口井里,然后在井上压一块千斤重石,因为没人搬得动,所以肉也丢不了。久而久之,他以为除了他以外,没人能撼动那块大石,就在石头上写着:“搬动石头者,白割肉一刀。”

有一天,关羽路过看到石头上的字,就使劲将石头搬开,接着“唰~”地一刀割走大块猪肉离开了。张飞得知后,不甘白白损失猪肉,跑去找关羽算账。关羽认为:写了就该算数,怎可后悔呢?两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他们俩都力大无比又武艺高强,围观的人都不敢劝架。

此时刘备挑着一担草鞋经过,他见关、张都是英雄好汉,有意结交,于是上前将二人分开,并且说:“如今天下大乱,好汉应该为国效力,怎可在此做无谓的争斗呢?”关羽、张飞见他气宇不凡,说的也有道理,就不好意思再打了。接着相邀到张飞的店中饮酒,三人越谈越投机,于是就在店后桃园里结拜为兄弟。当时正值三月桃花盛开,史称“桃园三结义”。

这一拜,使三国的历史充满忠肝义胆,也为后人留下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

宅心仁厚,大智若愚

一提刘备,有些人就会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也有人说刘备只会用人而已。其实不然,刘备是有智慧的。刘备说自己“不甚好读书,粗知大略”。确实是这样的。刘备虽然不怎么喜欢读书,但对圣贤之言却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一生遵守道德,践行仁义,深深赢得了属下和百姓的信任,因此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才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才有了冲阵救阿斗的赵云;才有了为不拖累赵云投井而死的糜夫人;才有了刘备携民渡江的壮举;才有了长坂桥上立马横矛的张飞;才有了身在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这些都诠释了君臣之义、兄弟之义、君民之义、朋友之义、夫妻之义等义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失败是成功之母”、“得人心者得天下”。失败不可怕,关键是要赢得人心。刘备做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宁肯失败也不肯违背仁义。如他拒绝向督邮行贿抛却县尉之职、为讨袁术被吕布夺去徐州、为救孔融去攻打强敌曹操、危难之际携民渡江等。刘备这么做是道德高尚及悲悯之心的自然表现,如果非得要用得失观念来衡量的话,那就是他虽然输掉了战斗,却赢得了人心,并在得到诸葛亮之后,最终将这种人心的积累转化为战略的胜利。刘备为了坚守道德而失败,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名扬四海,赢得了天下人的尊重,其战略眼光自非一般常人能比,如果没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和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得到的。所以他才能在三国鼎立的时代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得到三分之一天下。

因为刘备是善良的,内心纯净,所以才能洞察和体恤人心,这也是刘备善于发现人才的原因。将以勇胜,帅以智胜,王以德胜。故为将者可以指挥一场战斗,为帅者可以指挥一场战役,为王者可以指挥一场战争。刘备能从一个人的谈吐和神采,判断出这个人适合做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所以才有了刘备之德、孔明之智、关张之勇的完美结合。最典型的是诸葛亮最看重的马谡,刘备也一眼看出他既无关张之勇,更无孔明之智,只是个参谋人才,临死之前特意对诸葛亮进行告诫。诸葛亮伐魏时用马谡守街亭,直接导致了重大失败。所以,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时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中华五千年演义(19):三顾茅庐_第2张图片
诸葛亮画像

三顾茅庐

刘备之仁“义”,最直接换来的就是诸葛亮的忠“义”。

在官渡之战后,刘备总结多次失败的教训,认为虽有关羽、张飞等虎将,可是要成功大业,非有王佐之才辅助不可。谋士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大喜,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时,不巧他有事出门,只好失望回去了。过了几天,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又赶紧与关羽、张飞冒着寒风大雪前去,但诸葛亮恰好又出外访友了。

刘备认为可能自己的诚意不够,才两次扑空,决定连续几天吃素,并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再去拜访。不久,三人又来到卧龙冈,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不敢惊醒他,站在外面等候。

诸葛亮醒来后,与刘备畅谈国家大事,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华佩服不已,邀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本不想过问天下之事,但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就答应了。

当刘备问诸葛亮有多大智谋时,他回答说:“主公有多大胆略,亮有多大谋略。”刘备当即把配剑解下交给他,意思是:配剑如刘备本人,可任由其支配一切。因刘备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胸襟,诸葛亮才得以充分施展才华,辅佐刘备逐鹿中原。

中华五千年演义(19):三顾茅庐_第3张图片

病沉托孤,感天动地

刘备临死前,把太子的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他在遗诏教育后主说:“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同时,对诸葛亮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后主)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教诸葛亮自任国君)!”

永宫中,生命垂危的刘备,含泪托孤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陈寿评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临终托孤”,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大“义”演绎至顶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五千年演义(19):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