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成都这座成市的记忆

我第一次关注“行脚成都”是有一天朋友转发了一篇温志航老师写的《东城根街那些令人难忘的龙门阵》给我看,我一下就被里面提到的熟悉的街道、人物所吸引。尤其是作者温志航老师更是经常在报纸上见到他的名字和拜读过他的作品,顿时倍感亲切。当天我便开始关注它,随后第二天朱晓剑老师的一篇《成都的五家旧书店是一道风景线》更是激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因为里面提到的一家书店是我家的亲戚开的。我想,我投一篇文章去会不会给我发表呢?于是怀着忐忑不安之心将不久前写的《住在长顺中街》通过儿子的邮箱(我没有邮箱)当天便投到“行脚成都”,第二天我习惯性的点到“行脚成都” 真没想到,居然我的文章就己刊登出来。除了读书的时候写过作文,这可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写文章并被刊登,这对我确实是极大地鼓励。之后我又写了《长顺中街的锅盔》《长顺中街的老虎灶》《住在筒子楼的时代》等等文章。

最让我感动的是,通过看“行脚成都”里面的文章,了解到办此专栏的朱晓剑老师还不是地道的成都人。并且办此专栏是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在这拜金之风盛行的现实社会,太让人意外了。一个到成都生活不久的年轻人都如此的热爱成都,关注成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更应该关爱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将我们所知道的发生在这座城市中的故事和变迁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成都的过去,热爱成都的现在,关注成都的未来。这就是我热衷于在“行脚成都”投稿的真实想法。


守护成都这座成市的记忆_第1张图片
行脚成都的作者们

“行脚成都”给了我们一个平台,如朱老师所言:“把它看成是一间茶馆,谁都可以进来,喝一杯茶,聊聊天,若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容那就更好。能促进我们对这座成市有更多的了解”。基于此,我想如是能与读者之间互动,遥相呼应岂不是更有活力,也算是对朱老师办此专栏的支持。于是在看了《这些成都老照片是永久的记忆》后写了一篇《一组老照片的观后感》看了《消失了的御河还会回来吗》后写了篇《掏御河》看了《环绕府南河要走多久》后写了篇《二道河边的往事》,然而苦于本人文化有限,写的文章总是平铺直叙,缺乏喧染力。正如朱老师所说:“没有故作高深,只是讲述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故事,点滴、细碎。可能“小众”但对恢复成都记忆有重要的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老街道、名人故居、古建筑,乃至于旧城市里小商小贩的叫买声等,都随着城市的变迁而消失了。这就需要广大热爱和关注这座城市的老成都市民都积极的参与到“行脚成都”之中,用不同的方式发掘和守护这座城市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守护成都这座成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