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1张图片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系列是《“时间”猜想录》系列外的另一系列,均是对我在《“时间”是认识万物的尺度》一文中提出的“人类的时间意识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观点的佐证。《古诗词中的“时间观”》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诗词作品中的“时间”意识,进行挖掘和解读,由于是尝试和尝新,不免有不当甚至牵强附会之处,望各位见谅,谢谢!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2张图片

    李白的“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唐·李白《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译文: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创作背景:此诗沿乐府古诗之旨,然加入游仙之辞。从诗意看,大约作于“奉诏入京”之前。

(译文和创作背景选自《百度百科》)

“功名诚可贵,富贵价更高。若为长寿故,二者皆可抛”。

相比于茫茫的苍穹,万世的时间,功名算什么,富贵算个啥,功名富贵是浮云,惟有“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才是人世间最大的念想,最大的愿望。

但是,念想归念想,愿望归愿望,现实却是“白日何短,百年易满”,而人的生命大都不过百,苦、苦、苦!

幸好,我们还有想象力,我们还有诗。凭着想象力,凭着诗,我们可以在茫茫的苍穹中畅游,在万世的时间中来回。凭着想象力,凭着诗,我们可以创造这样一个“可能世界”: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只为与人驻颜光。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3张图片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译文和创作背景选自《百度百科》)

后人对曹操的评价颇为不同,有人骂他是“奸雄”,有人称他是“枭雄”,在此不论。以下仅就这首诗所表达出的“时间”意识进行解读。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特别是对一个要创宏伟大业的人来说,要做的要事很多,其中每做一件事所分配的时间有限,而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做成做好一件事常有阻滞不容易,他怎会不忧心,怎会不思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心思愁之中,对酒狂歌,以一时的激情绽放,来舒解内心的忧愁。

做大事者需要激情,但不止于此,还更需要冷静的谋略,当务之急,需要吸引有才能者聚集在自己的身边出谋献策:学子、谋士、贤才……而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4张图片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创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译文和创作背景选自《百度百科》)

按照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说”,刘禹锡这首诗,既有“写境”,也有“造境”。

“写境”:“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造境”:“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以上的“写境”和“造境”,贯穿以“情”,不过“写境”之情给我们一种“愉悦”之情的直观之感,这是一种“优美”的境界;“造境”之情却给我们一种“悲凉”之情的心理之感,这是一种“凄美”的境界。

最终,当下的八月十五夜的眼中的“自然之境”之优美、脑中的“仙境”的凄美,都会消失去,而且很大可能不会在将来重现,这不得不令人难舍今夜之美。

对现在美好事物的留恋程度越高,反而造成了对未来重现美好的期望值的降低:“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5张图片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苏轼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上去问问故人,只怕碧瓦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还不如称着月光逗弄影子玩耍这样来的有趣?我还是更喜欢这人间的至味清欢呀。流光瞬息,月儿已轻靠在高楼檐角,又复嵌进雕花的门窗里,独照着我这个失眠的人。月儿啊月儿,我该不会是哪里惹恼了你吧!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希望所有人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着这清丽的月色,就和我们相聚时一样。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译文和创作背景选自《百度百科》)

苏轼这首词,总的来说是一首王国维的“境界说”中所论的“造境”之作,“造境”其中的特征:“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苏轼在中秋观月时,通过“问青天”,强烈地抒发了思念远在它方的亲人的情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传说中有“地上一天,天上一年”的说法,中秋月圆一年一次,人生大都不过百,一年的时间足够珍贵了,不知天上宫阙的大神们是怎样看待“时间”这个问题的。我想乘风去问一问,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还是在人间“起舞弄清影”吧!

词的下阕从想象回到了现实的人生哲思,下阕充分体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东坡之词旷”的特点。

这晚的中秋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虽然我也点责怪”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意,但也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看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这是时间在流逝造成的结果;我们看己,人有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的人生历程在流逝的时间中变化的必然。在时间中,不会只是有“月圆人合”的理想状态。

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6张图片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译文和创作背景选自《百度百科》)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的旷达!王国维的“东坡之词旷”又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生的系列里,既会有睛天的日子,也会有风雨的日子。在这春天的风雨的日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算再大的风雨,一蓑衣足矣!

就当这微冷的春风是醒酒剂,雨终归有停时,这不,雨停了,雨后山头的斜阳迎着我。回首我们走过的地方,拨去“现象”的遮蔽,回归本质去看,其实那地“也无风雨也无晴”。

发生在人身上的“现象”是会变的,而人的本心却可以是不变的,因此,才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7张图片

              苏轼的“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译文和创作背景选自《百度百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时光不可倒流,人老不可逆转,这是自然的规律,是常识,是从自然的角度去看“时间”。但是,若我们换成另一个角度去看“时间”,会是如何?我们常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可眼前这条兰溪却是向西流,这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要我们的心田,象“兰芽短浸溪”般的生机勃勃;只要我们的思想,象“松间沙路净无泥”那样的洁净;只要我们的行为,象“萧萧暮雨子规啼(1)”那样地勤奋”,那么,从心理上,人生可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2)!

(1)“子规”即杜鹃鸟、布谷鸟,是催春鸟,吉祥鸟,日夜啼叫,催春降福,含有劝农、知时、勤劳等象征意义。也有“杜鹃啼血”之说,将杜鹃鸟作为哀惋、悲愁的象征。此诗中,应指前者。

(2)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黄鸡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喻指: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_第8张图片

              苏轼的“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译文和创作背景选自《百度百科》)

古诗词中,有不少的恋春、惜春、伤春的作品,这也许是春天生机盎然百花开,随着夏天的到来,其中不少会凋落去之故吧。在这些惜春、伤春的作品中,又往往会带有思乡、挂念亲人的深切情感,这也许是春雨绵绵、春风微凉容易令人沉醉其中,泛起思情吧。

苏轼的这首词,上阕写满眼的春色美景,让人有愉悦感之余,隐约有一种想让时间停下来,美景永驻之意。下阕却笔调一转,将“恋春”以及“恋春”带来的“思乡”之情,让位于现在以及将来的诗酒人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旷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词中的“时间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