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错题本》

  不知什么时候起,《错题本》大行其道。许多学霸们的成功秘诀中,《错题本》占有一席之地。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是当今父母的一大共性吧?好,你家孩学跳舞,我家也去;你家孩学下棋,我家也去;你家孩学画画,我家也去;你家去补习,我家怎么能不去?《错题本》这么有用,我家怎么能没有?商家嗅到了商机,《错题本》大量地摆在了货架上,孩子们本来够重的书包里,《错题本》又增加了一份重量。

  《说理解数》的吴博在研究孩子粗心问题的背后原因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大脑不要被错误的信息占据。粗心的背后实质上是错误信息积累的惯性反应。时日已久,吴博的原话我已经不能一字不差地复述了,但吴博要表达的意思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听到这种分折时,曾经琢磨了许久。而《错题本》的作用正是重复了一次错误的记忆。虽然有改正一说。但是孩子首先要把错题重抄一遍,错误过程复习一遍。请问,是否强化了一遍错误的信息?比较之下,改正的痕迹是弱化的。因为人的大脑有个“先入为主”的记忆特征。当孩子没有真正明白了题意时,《错题本》犯过的错误依然会犯。同样类型的题,改过的会了,变个角度就不会了。《错题本》的实质,还是记忆型学习的产物。当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的成败是由理解力决定的。扔掉《错题本》,是必须的。

    孩子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盲点很正常。让孩子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这次《说理解数》暑假集训营的学习,使我看到了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和在已涂满花色的纸上画画的显著差别。当丁博讲述一个新问题时,没学过的比学过的路子对。丁博不止一次表扬过一位不爱发言的女生的解题方法,并且强调:这位学生第一次听。而其他学过的孩子正是有过学习的痕迹,直奔答案忽视过程成了惯性,知识煮成了夹生饭,《错题本》与之异曲同工。

    那么,遇到盲点不会做题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追溯原点,绕回去从知识的原点开始,一步一步建立正确的解题步骤。我多次提“思维”两个字。说的多了,这孩子问我:究竟什么是思维呢?我一字一句回答他:思维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你来说,思维就是想法的步骤。0K?解题的步骤是看的见的;为什么用这样的解题步骤是看不见的,这就是思维。思维决定解题步骤。解题步骤是思维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做错题以后首先找卡住自己的环节,真正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改正错题不是为了做下一道题,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是改错题的本来意义。怎么样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正是《说理解数》丁博最多的教学示范。

你可能感兴趣的:(扔掉《错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