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婷 ;转载自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1
一位在金融行业的高管妈妈在朋友圈发了条愤怒的消息:“熊孩子再也玩不了手机了,我给他摔碎了。”
我感到愕然,她疼爱孩子可是出了名的。
我发过去问:“咋啦?这么大火气?”
她雷厉风行地回复“玩手机上瘾,只能采取极端措施了。正哭着写保证书检讨呢。唉,谁让咱为母则强呢?”
“为母则强”是耳熟能详的词,是指女孩成为母亲后的精神蜕变。
但“强”该体现在哪里?
妈妈强势地摔碎手机,像待命的母狮,发现孩子有风吹草动的不良行为就猛扑过去。
透过表面的“强”,却是可以感知的“虚”,或者说内心的脆弱感。
妈妈心理紧绷,剑拔弩张,随时进入纠错的戒备状态,生怕孩子步入歧途。
这种内心的恐慌,来源于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不自信。
妈妈认定要制服孩子,但是并没有深层次观察孩子的需求。
2
手机,是真正的洪水猛兽吗?
在特定年龄,孩子大多会对电子产品产生正常的好奇心。
教育的疏导,远胜于堵塞。
如果限定规则,因势利导,手机和电脑、IPAD,只是孩子了解最新科技的窗口。
但妈妈把手机武断地当做“成长杀手”,恰恰说明自己没有真正觉察和成长。
孩子如果性格柔弱,就会容易牺牲自己想法,迎合妈妈写下检讨书,压抑自我的真实需求。
而他对手机的渴盼被强行中断了,反而更容易激发他的探求意愿。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孩子以自我感觉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
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
妈妈的极其强势,容易驱使孩子建立“假自我”,迎合别人感受,因为内心声音被打压了。
成年后,很多人像活在套子里,附和别人,内心却委曲求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童年印记形成的“假自我”。
而孩子如果个性刚硬,则会以硬碰硬,两败俱伤。
家长则会恼羞成怒地给孩子扣上“叛逆”的标签,像五指山一样压得孩子难以动弹。
养育强势,是以爱的名义在苛责,让人感到压抑和想逃离。
3
“为母则强”的强,本质上指的是“内心强大、包容、有力量”。
这种强,绝不是虚张声势的指责。
过度强势的根源,是对孩子的爱的能力的欠缺。
有的妈妈会愕然:“我大声指责,还不是为了他好?”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派克提到“真正懂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真爱的能力,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
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第一点就是‘推迟满足感’。
妈妈的本能是想去帮孩子,但效果仅仅是满足了自我表达欲,释放了愤怒的情绪。
自己的焦躁情绪得到了舒缓,但对孩子而言,他没有被尊重以待。
对妈妈而言,建立爱的自律意识,推迟自我宣泄的“满足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非打着爱的旗号去控制。
一个心智成熟的妈妈,可以先自我审视,再致力于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平等交流。
4
还记得在女儿八个月时,我写下养育日记:
“母亲之于孩子的影响,可谓深似海。
或虽饱经磨练,但胸襟大度,给孩子以积极鼓励,引领她视野开阔;
或被折磨打败,抱怨人事,将愤懑之气传递。
一个母亲,如果有能力成为孩子的行为榜样,是孩子的福气。”
我自己,也迈出了养育“强势”的转变脚步。
我试着放下大人身架,学习去更好地理解她,看见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发现,心和心的连接可以是畅通的,在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后,思考和解决问题是非常愉悦的过程。
挑战的背后,竟然蕴藏自我改变的契机。
我通过和她的交流,反思成长的暗伤,了解被自己忽略的生活态度,完善性格的不足;
我惊叹她对万物的好奇心,激发我也去重新认识世界本源,开始精神成长的蜕变;
我欣赏她探索未知的勇气,这让我审视多年的思维定式,重塑对生命和事物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孩子是引领我们觉察自己的老师。
有的妈妈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迈出成长的脚步,走向心智的真正成熟。
而有的妈妈,思维停滞不前,陷入与孩子心灵渐行渐远的迷茫中。
如果你我,逐渐在岁月的洗礼中,在养育的路上,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拥有更包容和博大的胸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母则强”,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