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40丨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40丨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关键点:一、几乎所有的转变,都会有一个讨价还价,新旧自我共存的时期


二、选择纠结,遵循两原则

1.经济选择、心理选择

经济:考虑利弊得失

心理: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自己担当

2.环境的可能性、创造型思维

环境:顺从或反抗,被无力感淹没

创造:发展的,不是静止的


三、创造型选择的好处

1.不再受限于环境,而且发自内心

2.风险——不再决定选择,而是能否帮助我们实现志向


四、总结:选择,要想想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1.想清楚自己要根据什么做选择;

2.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



金句:

1.选择就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你就是在用自己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自己。除非你是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否则就很难真正理解选择。

2.不是说,把自己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就不会犹豫了。决定仍然很艰难,但是你不会再被环境或者问题所支配了。

 3.决定选择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环境,而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不是环境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他想成为的自己,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4.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我们只会从它能否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志向来考虑它。


自我总结:

一、几乎所有的转变,都会有一个讨价还价、新旧自我共存的时期。


该继续学业还是该放弃学业?

该在本行业深耕还是该转行?

该继续这份工作还是该辞职?

该继续这段关系还是该分手?



 二、选择让人纠结,怎么做?遵循两原则

1.经济选择、心理选择

想清楚我们究竟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例子:当工作步入正轨了,小红就想:是该到杭州创业呢,还是继续在这个小城市工作?

到杭州呢,因为读书就在那里,有很多的朋友,自己也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和便利,但又担心大城市的压力和房价。待在原先的小城市呢,事业刚刚起步,步入正轨,工作也还轻松,但又很不甘心。


A.经济选择:考虑利弊得失

我们会考虑风险、收益、机会、成本,各种利弊得失。

核心:把各种好处和坏处做加减,然后进行比较。

以获得更完备的信息,来准确地预测未来。


弊端:

(1).谁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预测未来。

毕竟我们都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这也是我们困扰的原因。

(2).在这样的模型中,其实你并没有做什么选择。

你做的只是信息的计算和加工的工作。

人工智能就可以,机器可以取代你,比你做的更好,估算损失和收益成本。




B.心理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由自我来承担。

在这种选择模型里,我们不再问将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回到现在的选择本身。

我们要想:每一个选择背后,那个可能的自我是什么?而我们自己,想要成为哪一个自我?


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利益如何

前者比后者难,因为前一种选择,意味着更多责任,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状况下,为自我负责的勇气。


选择真正的含义:是要用承担选择的后果来体现的。

所以人们会倾向于从这样的选择中逃开,用经济学模型去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样并不能自我发展。


小结:

选择就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你就是在用自己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自己。除非你是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否则就很难真正理解选择。




2.环境的可能性、创造型思维

例子:小勇刚刚从本校保送博士,到一个很不错的实验室。可是到了这个实验室后,他发现导师平时都忙自己的项目,很少给予他指导,自我发展受局限。

小勇觉得压力很大,找一个师兄商量,师兄就说你要退学早点退,等到博二博三就更不合算了。找父母商量,父母当然是坚决反对。这时候小勇来问我该怎么办?



A.环境的角度:顺从环境 反抗环境

外在的环境会给我带来无力感

外在的环境是决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环境时,我们就没有在做心理的选择。这时候,你很容易被一种无力感淹没。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需要我们回归内心。

不应该把这种犹豫当做选择的契机,而应该把它当做自我探索的契机。在这个时候,他最应该问的问题,并不是当前决策的各种利弊,而是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B.创造型思维:创造的过程不是静止的

静止

冥冥之中已经有了两个完成的、不同的自我等待你去选择,或者有了两条已经形成的道路,一条比另一条更顺一些。

发展

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的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创造自我的第一步。而后面的很多步,要先等你走了这一步才会知道。


不是说,把自己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就不会犹豫了。决定仍然很艰难,但是你不会再被环境或者问题所支配了。

比如上述例子:未来我要做的这个事情,需不需要博士学位,有这个博士学位会不会有更多帮助?

也许经过一番艰难的考量以后,他觉得不应该再读博士了,读博士没什么用,应该去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的经验。那他就退学了。


小结:

决定选择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环境,而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不是环境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他想成为的自己,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三、创造型思维的好处,为什么要有创造型思维

1.你的选择不再是环境的产物了。

不是我喜欢这环境我应该坚持,我不喜欢这环境我不应该坚持。相反,环境,哪怕是不利的环境,都成了自我创造需要面对的现实,需要克服的困难。


2.风险——不再决定选择,而是能否帮助我们实现志向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对风险的感觉也不太一样了。

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我们只会从它能否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志向来考虑它。


我们只是要把风险当做了一个实现创造的条件,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四、总结:选择,要想想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两个选择的原则:

第一,想清楚自己要根据什么做选择;

第二,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


自我发展心理学40丨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心理学40丨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