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看到残疾人你该怎么办?

          “哈哈,哈哈,妈妈你看你看,那个人好丑好矮,跟个球似的!”暑假带孩子去长隆玩,当我们准备去坐旋转水车时,孩子突然大叫起来。原来卖票的是一位侏儒症患者,因为大宝声音太大,许多人都望了过去,那位卖票人也十分尴尬的望向别处。我顿时觉得脸上一阵火燎,孩子爸爸听见后十分生气,当场狠狠地训斥了他。

        这几天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当时尴尬的一幕,因为我能感受到的那位卖票人在那一瞬动作的呆滞和之后那种习以为常的自嘲感,也能感受到大宝在被教育后的不服气和委屈感。其实大宝之前也见到过一些类似这种身体有缺陷的人,如独臂、盲人等。每次也都告诉他对于这种身体有缺陷的人要尊重,不可大喊大叫,但每次发现不同后孩子总还是会十分的惊奇。这就说明在这类事情上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值得我们反思。

孩子 ,看到残疾人你该怎么办?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其实首先不自在的是我们家长

        每当孩子盯着身体有缺陷的人看,或是大惊小怪询问时。其实首先不自在的都是我们家长。为了避免自己的尴尬,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和孩子说“不要问,不要看,快走”。仔细想想这样的做法特别不好,因为我这样不仅没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因为我们的不自在,都会下意识反应在我们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上。孩子是一种十分敏感的小动物,本能赋予他们十分善于察言观色,家长的不自在,给他们传递一种十分强烈的“那是不正常”的意识。这就会反而更加激起孩子的好奇。所以我想要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从家长自己做起。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态度自然,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不当的态度伤人,就武断的阻止孩子或是遮遮掩掩的带离孩子。

        二、孩子的观点里其实没有歧视

     

孩子 ,看到残疾人你该怎么办?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孩子对于一些我们成人觉得的“缺陷”是不同。在他们的概念之初是没有歧视之感存在的。对于他们来讲更多的是因为发现了不同,而产生的好奇感和探究意识。反而是我们当父母的,把自己的很多偏见传达给了他。所以在遇到这类事情后,我们能做的不是大声呵斥孩子或是拽着他走开,也不是不管不顾任其发展。我想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予孩子简单的事实陈述,如“他的腿不方便,无法很好走路”;“他的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但在陈述中一定要记住避免带有主观情绪的描述,不要直接说“他是瘸子”;“他是瞎子”,更加不要说“他不正常”这样的话。避免狭隘地灌输给孩子“身体缺陷等于不正常”这样的单一价值观。

        三、教会孩子尊重不等同于单一的同情

       

孩子 ,看到残疾人你该怎么办?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尊重是什么,特别是对于此类肢体不健全的人群,这也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的家长在面对这类人群是能够很好的教导孩子不大惊小怪,可却会无意识陷入另一种误区“单一的同情”,让孩子以可怜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其实不光是孩子,就连我们家长自己都会是这种心态。

        我记得几年前的一个中秋节,我参加自愿者活动,去特殊学校看望小孩子们。当时自愿者们还是很热情的带了很多的月饼去,还给孩子们带去了节目。可我当时就观察到大部分孩子的表情是木讷的,在他们的眼神了看不到太多的情绪波动。后来的一对一交流里,我面对的是一个十来岁的独臂女孩,当我下意识问她节日好时,她显得很漠然的回答“没什么好的,过节就会有很自愿者来看我们,给我们送来东西然后就又走啦!”记得我当时听了她的话后就愣住了,我万万没想到她的回答如此淡漠。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像我们这样的自愿者带给他们的也许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关怀,而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我们不停的用我们自认为善意的举动去强化他们的不正常,用我们健全的强势,去对比他们的弱势,给了他们同情,却从没有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平等。

        所以我想我们在引导孩子面对他们时,更加关键的在于引导孩子发现相同处,“也许他不能走路,但他和你年纪一样,都戴蝴蝶结”;“也许他看不见,但他和你爷爷一样大,看上去也非常和蔼呢”。这样的强调,可以引导孩子不仅仅关注不同,而是全面看待每个人。逐渐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才能让孩子在同情的基础上能够建立尊重,这才是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

        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我想我们帮助孩子去正确面对这些看似尴尬的问题,是教导他们学习对别人尊重和对自己尊重。也是在帮助孩子见到世态万象,打开自己的格局,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 ,看到残疾人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