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170:赵世家(七)


            赵世家(七)


《<史记>研读》170:赵世家(七)_第1张图片


公元前307年春正月,赵武灵王在信宫大规模朝会文武,其间专门召见肥义商议天下大事,会议开了整整五天才结束。在此之前,赵武灵王向北观望中山国的土地,到达房子县,随后赶到代地,一直到达无穷县,向西到达黄河,登上了黄华山顶。

赵武灵王先召见楼缓商量:“我们的先王借助世事之变,迅速占领了南藩之地,接连起漳水、滏水险要之处,修筑起长城进行防御,接着攻占蔺地和郭狼,在荏地击败林中胡人,但大功没有完成。现在中山就在我国心腹之地,北有强燕,东有东胡,西有林胡、楼烦,秦国和韩国时刻在窥探我国边境,国家没有强兵可用。这是社稷将亡的节奏,我们应当怎么办?遵循历代法则,必定被遗俗所累。我想改换胡服。”楼缓说:“君上说得很好,我坚决支持。”但群臣都纷纷表示反对,乱哄哄吵成一团。

赵武灵王召来肥义寻求支持。他说道:“我们赵国的先君简、襄一世雄烈,他们时刻在向胡人和翟人学习。作为人臣,受宠时应当明白长幼顺序仪节,推行补民益主的措施,这两者才是人臣本分。现在我想发扬光大先主简襄的伟业,开拓胡人和翟人的地盘,但遍寻天下也没能找到这样的贤臣。为了削弱敌人,就要学会出力少但收功多,这样才能让百姓较少受到战争劳苦。但要遵循祖先高世之功,就会受到遗俗所累。智者虽然有超常的谋略,但要面对百姓不理解的怨气。现在我想通过胡服骑射来教导百姓,但国人肯定会非议于我。你说说应当怎么办?”

肥义说:“臣我听说过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大王既然决心要背负遗俗之虑,就不要再顾及天下人的非议。有大德的人肯定不和世俗合拍,成大功的人不会考虑普通人的想法。当年舜舞有苗,禹袒裸国,他们不是为不满足个人喜好,而是想践行其志,这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宣扬大德以获成功。愚人和笨人只看到能做成的事,智者却察世界于未形。大王有什么可疑虑的。”

赵武灵王说:“我不是怀疑胡服骑射这件事情,而是担心天下人耻笑我。无知者的快乐,就是智者的悲哀;愚者只会取笑别人,贤者却能明察秋毫。世上人顺从我的,估计也还没有看到改穿胡服的功劳。他们肯定会鼓动世人来取笑我,但我将要通过胡服骑射来攻占胡地和中山国。”赵武灵王决心已下,下令改穿胡服。

赵武灵王派大夫王緤转告当时的贵族领袖、自己的叔叔公子成,要求他也穿上胡服。公子成以身体有病为由回绝,使者如实返回报告。赵武灵王说:“我早就听说过叔父身体有病,现在我就亲自过府探望。”

赵武灵王来到公子成家中,向他讲明胡服骑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公子成被赵武灵王的气概所折服,再拜稽首说:“臣我太愚昧了,不能理解大王用心,随口说了些世俗话,臣我知罪。现在大王要继承发场简、襄之意,顺先王之志,臣我怎么敢再不唯命是从!”再拜稽首。赵武灵王赏赐公子成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带头穿着胡服上朝,从此“胡服”令得以推行。

大夫赵文、赵造、周袑、赵俊都劝阻赵武灵王不要穿胡服,还是按照原来的做法更方便。赵武灵王说道:“先王们的习俗各不相同,到底要效仿哪个古法?帝王们本身就互不沿袭,到底遵循谁的礼仪?况且圣人们认为,只要有利于身体的都可以作为衣服,只要有利于做事的都可以作为礼仪。之所以规定进退礼节和衣服的穿着标准,都是为了利于百姓,而不是为评论先贤的。百姓总是要遵从流俗,圣贤却会勇于革新。所以古代有谚语说:‘按照书本知识驾御的人不会了解马的性情,用古制治今的人不能通达权变当今之事’。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你们不明白这些道理啊。”于是推行胡服并且招募士兵进行骑射训练。

经过军事改革的赵军焕发出强悍的战斗力。公元前306年,赵军攻略中山国,一直打到宁葭,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向西攻略胡人土地,一直进攻到榆中,林胡王献出良马求和。赵军返回后,赵武灵王派楼缓前往秦国,仇液前往韩国,王贲前往楚国,富丁前往魏国,赵爵前往齐国。代相赵固掌握新占领的胡人地域,积极招募当地军兵。

公元前305年,赵军再次进攻中山。武灵王统率三军,赵袑率领右军,许钧率领左军,公子章率领中军,牛翦统率战车部和骑兵,赵希负责统领胡地和代地的参战军兵。赵希所部诸军通过隘口,到达曲阳后会师,连续攻占了丹丘、华阳、鸱上关塞。赵武灵王则率军夺取了鄗城、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出四座城池求和,赵武灵王答应后收兵停战。

公元前303年,赵军进攻中山国。公元前301年,惠后去世。赵武灵王派周袑穿胡服教导自己的太子赵何。公元前300年,赵军继续对中山国用兵,攻占北到燕、代,西到云中、九原的广大地域。


《<史记>研读》170:赵世家(七)_第2张图片


黄其军

      作于2020年4月25日(古历庚子年四月初三)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赵世家(六)

赵世家(五)

赵世家(四)

赵世家(三)

赵世家(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研读》170:赵世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