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15)《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文/书山花开

❂原诗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5】

野外少有交际应酬的.俗事,

偏僻的村巷里也难见车马来往,

白天也关掩着柴门,

空明的心地不容尘念俗想,

在偏静的弯弯小路上,

邻人拨开草丛互相探望。

见了面从不谈世俗之事,

无非是议论桑麻的生长。

桑麻一天天长高,

我的耕地也日渐拓广。

时常耽心的只是冰霜忽然降临,

庄稼凋萎,将同野草一样。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6】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26】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偏僻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常把柴门关闭,独处幽静的屋子里摒绝了俗事尘想。

僻巷中我们常来来去去,拨开荒草和老农相互寻访。

见面不道尘俗语,开口争相话麻桑。

桑麻天天往上长,新垦耕地渐拓广。

常怕霜震突至遭摧残,干折叶落形同杂草一样。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6】

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43】

这首诗是写诗人退隐后的生活情趣。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与田父野老的真挚而淳厚的感情,而且热情地讴歌了美好的田园生活。前四句,一方面写诗人因居于僻巷而少有车马往来,所以事简人静;另一方面自己也甘愿掩门独处,摒弃一切世俗杂念。中四句,写他与乡亲们频频来往,共谈农事。这说明诗人并非不交游,只是不愿结交世俗之辈罢了。其中“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二句,很准确地反映出隐者的襟怀。言为心声,只谈论“桑麻”的人,心中绝不会有利禄之想。最后四句,写桑麻渐长,拓土日广;但恐风霸早至,桑麻零落。这种忧虑,正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表现。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22】

这一首是写作者住在田园郊野,没有世俗的交游;在虚室穷巷,没有世俗的欲念。相与来往的,是村里的农民;淡话的内容,是庄稼的生长情况。日夜盼望自己种的庄稼能有好的长势,经常担心庄稼遭受损害。这一切,表现了作者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仕宦生活的鄙弃。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18】

前首诗侧重村居生活的自然环境,这首诗侧重村居生活的人际环境,因而田园诗的精神内涵又加深了一层。摒除了令人烦恼的世俗交往,躲在这一方连车马也难得见到的陋巷里,心境终于得到了一种安宁。一旦不再去想世间的杂事,心灵便开放向那淳朴的日常生活情昧。“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交流是简单的,又是切实有味的,因为它和人的劳动、收获,紧密地联系在起而从开昆的上地的一日日增加中,陶渊明也感受到了一种创造的乐趣。但是,他毕竟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农夫。“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似乎是害怕气候的变化会给他的作物带来不良影响,然而真正的意味恐怕还在那弦外之音。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p26】

从官场人事的烦杂中解脱出来,诗人对生活的第一感觉是由闹而静,由矫情屈行到坦诚无饰。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继前篇描写环境与心情之后,着重抒发了乡居生活的宁静和淳朴。身处偏僻的野外穷巷,远离了尘世人往车来的喧闹繁杂;白天掩了柴草编成的院门,在空空的屋中连思想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净化。如果说诗的前四句立足于居住的清静,那么中四句则突出了交往的单纯。你看他时常出现在乡村中,拨开丛生的杂草与邻人往来;见面后不说别的,只讲些地里桑麻生长的情况。由此可见诗人这时已完全融入了普通的村民之中,与他们有了共同关心的话题。这还不算,最后四句先写农事之喜:桑麻渐渐长大,土地逐日开垦,辛勤的劳动得到了预期的回报;后写农事之忧:经常担心天气会突然变冷,地里的庄稼会同草丛一样枯萎零落。由此更突出了诗人不仅形迹、话题已与村民相同,而且连思想感情也完全与他们相通,相互间不存在任何隔阂。而诗的纯真,诗的朴实,都已不求自至了。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14)《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15)《归园田居五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