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认为你为他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时,我们该怎么办?
有天午饭前,家里阿姨摆好一桌菜后问钱儿说:“阿姨给你盛饭好吗?”钱儿答“我现在不想吃,忙着拼我的移动要塞呢。”
阿姨于是去忙,一会儿又来问,他依然拒绝,大约问到第四五次的时候,他终于结束了手里的事,懒洋洋的坐到餐桌前,说 :“阿姨怎么不给我盛饭啊?”
阿姨忙一路小跑去盛了一碗饭一碗汤,他喜欢用的那个勺子整整齐齐的摆在他面前。当时我心思正在一通电话上,匆匆结束坐到桌前,静静地看着他,心中感觉十分不好。
他见我面色凝重,立刻了然,转头说:“阿姨,谢谢您帮我盛饭。”阿姨原本就喜欢她,听到这话更是一点儿也不在乎地说,“嘿,别那么每次都客气,没事的啊,快吃吧。”
他有偷偷看我,我说:“你先好好吃饭,吃完咱们谈谈。”
仔细回想了下,这样的场景其实有很多——
每次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吃饭,总会有一个长辈把去了刺的鱼肉都盛到他碗里,弄慢了,他就会说“奶奶,我还要吃鱼,再给我弄点儿。”
我也曾表达过不满,说他该学着自己处理鱼刺了,但老人都心疼孩子,何况相处时间并不多,也就由着他们去了。
有时他从学校回来转达学校的要求,会说“妈妈,你明天必须给我带……”,我猜想他脑子里是把老师说的“you need(你需要)”或“you must(你必须)” 直接转换成中文来要求我了,我有时会笑着提醒他说“我不必须为你做这个哟!”他马上会改口说“妈妈,明天帮我带个……,好吗”
我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无论是我们,还是与孩子直接相关的每个人,可以为孩子包办很多事情,可以照顾他们细致周全,可以纵容他们推后学习自己原本应该会做的事情的时间,这虽是一种不理智的溺爱,却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
然而,我们不能容许孩子把这一切都当做一种理所应当,并心安理得的接受,然后在某一天当别人没有如常做到,他竟反过来指责。
饭后没有当着阿姨的面,我俩在书房一人一张椅子坐着聊天,我问他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应该怎样,他答,要有礼貌的说请,然后说谢谢,我问为什么明明清楚还要那样跟阿姨说话,他说我只是觉得那不是帮忙嘛,阿姨每天都给咱们盛饭,他不给我城我怎么吃啊?
我心里一惊,即便我们在家请阿姨做任何事情,都是用有商有量的协商的口气,比如我会说帮我做这个,帮我把那个擦擦。说完也总是不忘记说谢谢,然而孩子还是只看到了皮毛,他虽然多数时候都会照做,却并不懂得其中的意思。
于是我告诉他,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甚至包括你的父母,理所应当的为你做任何一件事,对于别人对你的好为你提供的帮助,你要心存感激,并在自己心里盘算下你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作为回报。
他认真的点头表示明白了儿,那天之后自己盛饭,吃完饭把碗筷收走,脏衣服送去洗衣篮,干净衣服分类整理等等,这些原本阿姨就帮忙做了的事情,我开始带他自己做。
他渐渐明白阿姨原来每天做了那么多纷乱却劳碌的琐事,于是在玩过玩具后,他会更自觉的收纳整理,画画弄脏了桌子,他也会自己洗擦湿巾擦上半天,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在自己动手后,他都有了新的衡量。
周末酷热,户外三十七八度的高温,烈日灼得路面滚烫,我眯着眼睛向远处看去,心里盘算着是不是应该跳着走,才不致烫到脚丫呢?
朋友给做了些好吃的东西,我们开车去取,她家离我家不算远,三四公里的样子,取完东西出来,钱儿想去旁边不远的小公园玩一会儿,于是一家人顶着烈日陪他玩了会儿,他自己也嫌热,说要回家了。
韩先生给我们每人买了个冰淇淋,安置我和背带里的妹妹,连同钱儿站在一片阴凉里说,“你们别走动了,我去把车开过来吧。”
于是就见他满头大汗的匆匆走了,我和钱儿站在原地吃着冰凉的冰淇淋,热气也褪去了不少。
可能是静止不动就感觉时间过得格外慢的缘故,最多三分钟后钱儿不耐烦的说“爸爸怎么还没来呀?”我说“这里走到停车的地方得走会儿呢,爸爸怕热着咱们,肯定也是紧赶慢赶去开车,再耐心等会儿吧。”
接着,他说出一句让我十分震惊的话,他说“真是的,爸爸磨磨蹭蹭。他为什么不跑着去啊?”
我心中的怒火腾地升了起来,但还是非常理智的跟他解释,我说“爸爸心疼咱们,才不让咱们一起走过去,咱们也得心疼爸爸呀,你吃着冰淇淋站在凉快的地方,他呢,他提着阿姨刚做的重重的一堆食物,背着妈妈的大包,还得顶着大太阳出着汗不停走啊。”
钱儿不吭声了,安静的舔的奶油,望着来往的车辆,大约又是两分钟后,他大咧咧的说“切,我看爸爸不是又跑哪儿玩儿去了吧,怎么还没来呀?”
我莫名的出了一身冷汗,心里问自己一句话:如此下去,我不会养出个白眼狼吧?
韩先生停稳车子赶紧下来接下妹妹,然后张罗儿子上车,他自己脸上的汗还没干呢,却不忘给孩子先擦汗,然后捂住孩子们的额头说。“爸爸把空调开的有点儿低,上车那一下有点儿凉,屋着头别闪着。”
我把妹妹安置在提篮里,嘱韩先生说“你开车带妹妹先回家,我带钱儿走回家。”
韩先生大惊,说这么热的天,图什么啊?我于是简单的跟他描述了下事情前因后果,他说那他陪孩子走,我没同意,好不容易把他劝走了。
转过头我用湿巾把吃完冰淇淋的,我和钱儿都擦拭干净,然后告诉他,“刚才爸爸从出发到开车回来,一共用了12分,现在咱们先走去停车场看看,以最快的速度多久能走到。”
他望着绝尘而去的车表情复杂,我说别看了,舒服远去了,只能靠自己走吧。
我们用近乎小跑的速度走到停车场,花了整整十分钟,他自己喃喃地说,“爸爸放好包再开回去接咱们只用了两分钟。”我说“也不尽然,爸爸必须是走得更快,不然两分钟怎么能够呢?”
他不语。
接着我们又快步走了三四公里回家,我这种平时很少大汗淋淋的人,都满脸满身湿漉漉,更别说活力旺盛的孩子了。
一进家门,钱儿就抱着爸爸大哭起来,他说“爸爸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知道你是爱我们,心疼我们,不让我们自己走路,我没心疼你,我就想快点儿坐车就凉快了。”
一向宠爱孩子的韩先生见状心疼的不得了,忙说没事了,没事了,我却嘱他,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若是孩子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为他做的事,却不懂得心存感激,那么在他今后的人生路上,除了父母又有几人能真正担待?
其实孩子不知感恩,将一切当做理所应当,错并不在他们,而是我们家长本身的教育出了问题。
韩先生有个朋友,从小家里纵容他,说话没大没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有求必应,成年后回家依然是横草不沾竖草不拿,处处使唤父母。言语也颇为不敬,每次都一家人闹得不欢而散,父母说他不懂事,为老不尊,他愿父母老来糊涂,他从小一贯如此,从没变过。而父母的要求却变了。
韩先生劝他说你也别气了,都是你父母的错,朋友喜出望外,韩先生继续说“他们错在当年对你只知付出不去管束,养出这么个不知感恩的混球。”
这虽是玩笑话,但那次长谈后,朋友说他开始反思自己,回家对父母和善了许多,家庭关系竟有了极大的改观,父母要求的并不多,几乎是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状态,但因为自小伸手惯了,改起来颇是费了些心思。不劳力,主要的是劳心。
若干年前韩先生在电台做了一档心理类节目,每周的嘉宾都是心理学不同领域的专家,有次下节目,一位老师跟我们闲聊,聊起当时新闻里讲的一个年轻的啃老族,无业游民,因母亲一次没给钱,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十几刀落在母亲身上,这是有多大的仇恨呢?
那位老师说其实啊,从做父母的角度上来说对孩子多好都不会过,问题并不处在你对孩子好上,而是出在与你是否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对他如此好上。
若孩子明白了,就不会只索取,而不思付出。
我那时还没有孩子,并不能领会他的意思,如今回头来看,简直不能同意更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且毫无保留的,我们愿意倾尽所有爱他们,并为他们做一切事情,完全不期待任何回报,然而,若是他们将父母所付出的一切当做理所当然,并由此推及及人,认为别人也应当那样对待他们,那么碰壁与失落就难免成为生活常态。
不过在方法上,如我般苦口婆心的告诉他。别人原本不比非这样对你,而是因为爱你,喜欢你,心疼你才为之,其实是很低阶的方式。
更高阶的办法,还是父母的身体力行与生活中不动声色的小提醒,祖父母们与父母们在一起时的互相照顾与惦念,在孩子收到别人礼物后,时时的提醒孩子还礼回去,别人费心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感谢,等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让他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不能把这些爱当做理所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心存感激地去面对这个世界时,才会发现其中无限的美好,而若是只想索取从不思考付出,那么稍有不满,便觉全世界亏欠了自己,那种愤懑,会时时伴随着一个永远不会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