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优秀是一种能力,在我看来,优秀更应该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可以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方法而养成的习惯。
所以《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就是为培养出这种可贵的品质而准备的。
本书基础观点相当颠覆传统,从全书的框架和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大块:一为观点、二为方法。接下来我们分别就这两部分进行讲述:
观点:以内心激情为目标,规划职业方向是伪命题,真正助力优秀的标配是职业资本。
通往优秀的道路,必须要懂得一个顺序:就是爱上你的工作还是做你爱做的工作。可以先看看别人的故事吧:
书中开篇介绍的神学双学士兼比较宗教学硕士,在从事过几份基础性工作之后,忽然认识到修禅才是追寻终极生命意义之途,他历经数月申请,跋山涉水到达修禅地点,参透入门难关,最终成为禅宗弟子,此时他到达了激情的顶峰,等待他的却不是内心的平静与美好,而是日复一日的读经,颂经,他失望透顶,几近崩溃,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很显然主人公以为的美好工作最终没有让他成功。
回忆自己二十岁时,出于对时装的热爱,一度的梦想就是进入时装公司工作。凭着这股热情,我义无反顾地到了杭州,顺利进入当地的一家服装企业市场部工作。但当我看到展厅仓库铺天盖地、横七竖八地堆满各种服装大货几乎要将我淹没。自己每天穿梭于展厅中接待客户、忙碌的在仓库理货,奔跑于车间中催促货单,加上服装行业特殊的一月两休制度,都让我面临不适应的崩溃,我从前认为的服装企业的所有美好都土崩瓦解,最后我辞职了,去到了我毕业实习的房地产企业工作。
由此可见,一时的激情无法支撑长久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反而会让你陷入伴随其中的不良挫折中无法应付。
伟大的事业往往起源于朴素的动机,却需要强有力的职业资本作为支撑,通俗的说就是你可以将职业或者事业持续发展下去所具备的技能和本领,这个本领必须是排他性的,稀缺的。因此,职业资本才是通往优秀的必备本领。
方法一:打造工匠思维,践行“匠人精神”
你能为你的工作带来什么价值?大部分职业人都会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似乎这更应该是老板们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需要根据工作贡献来为你估值付薪水。员工只要考虑工作能带来多少收益和提升就可以了。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逻辑顺序不一样,是以自身为中心还是以工作本身为重点。
前者就是昨天提到的“激情思维”,后者是作者推崇的“工匠思维”。
“工匠思维”其实就是“匠人精神”。这个概念在近几年可谓随处可见。是指像手工艺匠人一般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打磨、精进自己的职场资本,最终在职业生涯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业绩,获得别人不可企及的优渥待遇,这充其量就是践行“工匠思维”后的附产品。它的主产品其实是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我所在的省直事业单位去年开始面临改革,特别是对考勤制度和奖金发放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一言以蔽之,就是钱发的越来越少,工作量越来越多,形势大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绷不住了,开始怨声载道,工作也都是草草应付,敷衍了事。人们都在根据收入衡量着付出,生怕自己做多会吃亏。整日里斤斤计较,也只能三五成群的牢骚满腹之后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
而我的好朋友兼同事,却是这茫茫黑暗中的一股清流。她参透了工作的本质,她跟我说过:“工作不仅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实现自我的途径。在管理者看来,粗糙的工作质量只配拿到卑微的薪水。即便是这种吃皇粮的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她坚持做自己,每次都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这让她接触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今她已经能独立负责不少项目了。她的“工匠思维”换来了自身的提升,获得了更多的职场资本。
刻意训练的枯燥与魅力
任何成就都基于不断的重复与反复的演练:这就是“刻意训练”。它意味着需要告别过去的舒适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区域,轻微会有生理上的不适应,严重的甚至会带来心理的高负荷。这很快就会让人感觉枯燥和无聊。但它的魅力又在于它对于成功是多么的有效。
伟大的成绩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如此大的练习量。
朗朗基于这样的重复训练,成就了“钢琴王子”的称号。
英国首相丘吉尔原本口吃不清,愣是凭着有效的大量练习成为最顶尖的演说家。
有效的反馈是刻意训练的必要条件
形式上的简单重复,无法令训练者跨越瓶颈,达到巅峰,有效而专注的训练,才会最终跨
“绩效高原”(长久原地踏步,没有上升和进步)
有效的另一方面,除了大量的时间投入外,还表现在寻求反馈上,没有反馈的训练,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行,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书中的风险投资家杰克逊每次做国际项目研究时,都会随时做好接受同行评议的准备;而做风投时,最好的反馈就是资金的投资利润率。
我进入精读营的目的,除了敦促自己按时完成打卡任务,持续的输出读书内容,并将更新贴出来,随时准备接受大家的中肯意见,将所有意见和建议消化后,不断的精打细磨,也获得了不小的进步。
刻意训练的步骤:
1.分析职场环境,判断所处的行业类型:单一技能的垄断型还是多样化的拍卖型
2个概念需要了解一下:在单一技能的垄断型市场,只有一种单一职场资本可以获取,类似影视圈的编剧,图书市场的作家,销售行业的营销顾问等;在多样性的拍卖型市场有许多不同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生成自己独有的资本,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有项目前期的土地拍卖、有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的职场资本可供选择。
准确识别所处的资本市场,有助于精确培养所需职场资本。
2.识别自身的资本类型
确认好所处的市场类型,就可以“术业有专攻”了,单一的资本市场由于职场资本的独一性,容易造成竞争激烈,出头较难。而多样性的拍卖型市场,职场资本比较灵活,多元化,更像“条条大路通罗马”,“”360行,行行出状元。
3.树立明确的目标,开始“摧毁”与“重建”的过程
出类拔萃的优秀目标,会令训练者为实现目标进行更严格的训练。而摧毁与重建的过程如同体育健身:多数人群会出现各种身体上的错误姿势、发力不均等问题,专项训练就是对这些错误的清除,是对原系统的“摧毁”。之后的拉伸运动犹如“重建”,让身体更柔软,更舒展,这之后,你仿佛重获新生,甚至会有身高增长的神奇体验。
4.带着耐心,静观其变
时代和社会的浮躁,让“没有时间”变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做任何事都希望能立竿见影,但偏偏自我成长这件事,没有办法令你有“一个月瘦5斤的神话”,必须不忘初心,极致努力,方得始终。
因为这是你为与新生自我相遇所做的“刻意安排”。
方法二:掌握工作中的“自主力”,令你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理想工作的“自主力”,诱惑还是陷阱的“双刃剑”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样的工作,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收入高?升职快?福利好?
事实上,这些都是理想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审视一下自己,一个二胎妈妈,丈夫长期驻外工作,本职是一份循规蹈矩的事业单位工作,因为不甘于波澜不惊一眼到头的生活,还与朋友一起经营了一家女装配饰店铺……
我经常会遇见各种突发状况要去处理时,却被困在朝九晚五的体质中不得脱身,最难平衡的就是家庭和主副业之间的关系。像我这样的人群不在少数,所以我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是“自主力”高的工作。
首先是工作时间上的自主力,不必拘泥于朝九晚五的刻板制度中左右为难。
其次就是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自主力。可以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和deadline来工作的进度安排。
按照书上的说法,通过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赋予人们更多的自主力,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投入程度以及满足感。
自主力的确很诱人,前几年网络上的一封内容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公布后,风靡一时,人们纷纷效仿之,出现了后来的“人生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等等论调,也确实有好多人由于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放弃了看似稳定的职业,去追求冒险,那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
书中的简辍学之后追逐各种的自主力的生活(穿越大洋及各大洲、独轮汽车等)最终惨败。
原因就是没有换取自主力的职场资本,仅凭幻想靠经营网站谋生最终导致财务危机。
对她及好多冲动而言,自主力不是诱惑,而是陷阱。
所以,没有职场资本作为交换的自主力,都不具备持续性。
在这里奉劝所有追求“诗和远方”的自主力的非主流们,都先积攒与之交换的技能和本领
愿你的实力能够配的上你的梦想!
追求“自主力”不可绕过的“财务可行性原则”
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最初的梦想就是做服装行业,在服装公司工作最后一段时间辞职后,我内心的小火苗一直没有被扑灭。直到早年前接触到一个女装配饰品牌,自己本身是作为顾客一直在关注和跟踪的,眼看着它由一个小小的批发商变成一个小有规模的品牌公司,心里对它的好感更多了一层。
机缘巧合,我在生完二宝之后,工作状态也一直被局限,这让我萌生经营了这个品牌的想法。在我把这个想法和如今的合伙人说了之后,没想到她十分地感兴趣。
首先她很信任我的眼光,其次认可我做事的态度和韧性。没几天后,她就来催促我赶紧推进,因为她已经筹措好启动资金了(当时的我只有想法,没有资金)
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她闪电般地效率,喜的是我可以开始做我想做的事了。
为了能成功进驻商场,我们做了不少功课,包括重做了品牌故事PPT,多次约谈招商负责人,阐述这个小众品牌的独特性和市场空间,我们的矢志不渝让我们最终成功将它启动。
这件事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合伙人提供的启动资金,没有这个基础,我的想法只会是“镜中月,水中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遇。
所以,选择“自主力”工作的前提就是“财务可行性原则”,换句话说,要做有人买单的事情。
财务可行性原则,让我们的小事业得以维系,在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体制里,我们亲自参与所有与运营店铺有关的事情,这些经历让我迅速成长,虽然纷繁复杂,却也其乐无穷。
方法三:“使命感”带来人生意义,助力事业登峰造极
先来给“使命”下个定义,引用书中一段话:使命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需要靠职场资本获取的一个重要特质,它比某种具体的工作更笼统,而且可以贯穿多个职位。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医生、科学家、教师等对于人类发展有特殊贡献的职业会是有使命感的职业。
事实上,使命感是一种让职业达到最高精神层面目标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职业,但会局限于一些前沿产业或者市场空缺行业。
苹果集团的传奇人物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在宇宙中留下印记。”回想年少时看的动画片,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主人公将拯救地球作为使命和邪恶势力殊死搏斗的情节。
企业家们的使命感不是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手刃竞争对手,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消费者。
苹果公司每一次的创新都是源自于极致的用户体验。比如第一代ipod,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就为用户提供了大容量、免费、便捷的音乐体验;再比如iphone的推出,是对智能手机的重塑,尤其是“多点触控”技术,更是令人尖叫的设计。这都源于乔布斯的使命感,他希望苹果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做点贡献。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克茨创办星巴克最核心的理念不是制作美味的咖啡,而是要创造一种体验,创造一个办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享受自己的私人休闲时光,这也是一种使命感,倡导消费者体验工作、居家之外的生活方式。
猫叔在分享中说过:别人对于他苦哈哈经营社群的行为很不理解,因为现今社会可以赚钱的项目很多。他希望通过社群的力量去链接到多更优秀的人,通过社群的正能量去影响更多希望优秀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去实现自我成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有了副营长、连长们、老铁们......
使命感神奇地为你的事业注入活力,增添耐力。
所以为你的事业注入使命感吧,你会惊喜的发现,不知不觉中,你的事业已经登峰造极,财富来临只是时间问题。
不会轻易被发现的“使命感”存在于前沿领域
“使命感”可以回答“如何使人生更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让工作赋予“使命感”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别看“使命感”如此美好,要想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你真的想围绕一项使命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也不意味着你就能轻易办到。
好的职业使命也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存在于所在工作领域的相邻区间。
比如说:我经营的店铺,不仅是为了单纯的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认为美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让所有的爱美女性都能在这里找到她们的穿搭风格,将美丽传承下去才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我就找到了我经营的“使命感”。
全面提升爱美女性的穿搭技巧,用细节彰显个人品味和魅力,我希望所有女性都不仅可以“慧中”,更可以“秀外”。
这个“使命感”让我内心有一种“执念”,终有一天,顾客会接受我推崇的理念,“小配饰、大用处”,会接受我推荐的品牌,最终将它做到行业前沿。
践行三种方法,优秀不再是难以企及的目标,而成为触手可得的习惯。前提就是按照正确的顺序的做事,耐心等待改变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