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作者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
诗解
①逐水:顺着溪水。
②古津:古渡口。
③坐:因为。
④“行尽”句:一作“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⑤隈(wēi)隩(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⑥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⑦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⑧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⑨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⑩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⑪物外:世外。
⑫房栊(lóng):房屋的窗户。
⑬喧:叫声嘈杂。
⑭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⑮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⑯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⑰薄暮:傍晚。
⑱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⑲灵境:指仙境。
⑳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㉑游衍:留连不去。
㉒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㉓峰壑:山峰峡谷。
㉔云林:云中山林。
㉕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
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
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
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
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
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
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
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
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
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
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
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
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
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
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诗韵
这首诗诗人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基础上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
接着诗人进入了桃源: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
接着,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
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
“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
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为后人称道。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推荐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
诗解
①逐水:顺着溪水。
②古津:古渡口。
③坐:因为。
④“行尽”句:一作“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⑤隈(wēi)隩(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⑥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⑦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⑧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⑨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⑩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⑪物外:世外。
⑫房栊(lóng):房屋的窗户。
⑬喧:叫声嘈杂。
⑭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⑮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⑯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⑰薄暮:傍晚。
⑱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⑲灵境:指仙境。
⑳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㉑游衍:留连不去。
㉒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㉓峰壑:山峰峡谷。
㉔云林:云中山林。
㉕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
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
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
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
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
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
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
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
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
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
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
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
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
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
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图片来自网络
诗韵
这首诗诗人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基础上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
接着诗人进入了桃源: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
接着,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
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
“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
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为后人称道
音频请关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