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7《四十自述》Day6

第三章 在上海(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胡适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忍痛割爱,送十二岁的胡适去上海读书。“只因为爱我太深,望我太切,所以她硬起心肠,送我去远地求学。”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外出求学都有一段孤独的日子,但为了孩子的发展,做父母的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孩子求学和生活。虽然让孩子离开自己有点舍不得,但有句老话“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只有放手让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才能让孩子活得更好,眼界更开阔。

自己求学的经历也有一段孤零零但煎熬的日子,但日子久了,朋友多了,再加上学业也比较紧张,也就不觉得离开父母的孤单了。况且,所有求学之人都要经历这么一段历程,只有通过磨炼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我们那时候外出读书虽然远离家乡,但毕竟还是在一个国内,寒暑假都能回去看望父母,还常常跟父母书信往来,有时看看书信也是一种寄托。

儿子这辈求学就更远了,十七八岁一个人跑到国外求学,虽然生活条件、通信等很发达,随时跟父母打电话、视频聊天,但一个人背境离乡,又没有熟人或亲戚,那种孤单的日子也是挺难熬的。特别有段日子儿子生病,那种病传染的,不能外出,宿舍又没人照顾,真不知他是怎么度过的。好在病很快痊愈,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了。

“优胜劣败”的思想偈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同样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但思想境界却完全不一样!那时候新文化、新思想在新学堂中传播,作为新学堂的学生受到这些思想和文化启蒙,同时又读到很多有关新思想的文章,他们的思想受到新文化的冲击很大。而且学校里老师们的思想也比较开放,也愿意跟学生一起探讨新文化新思想。所以那代人的思想比较激进,一心要改造中国,除旧布新,“改造成一个新鲜活泼的民族。”

而现在的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要么就是死命地进行题海战术,为了在高考中独占鳌头;要么死命地玩,玩手机,玩游戏,整天无所目标,无所事事。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小九九,根本没有那时候忧国忧民的思想氛围。当然不能将我们的学生跟胡适相比,胡适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而我们的学生却是这个时代的落后者,所以我们的学生像那时候的普通百姓一样,都是庸常者,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也在常理之中。

梁启超是那个时代的指明灯,他的文字,他的文章点燃了年轻人的心,激发年轻人创新、改革的思想。而且他的文字催人奋进,每次读《少年中国说》就感到有一股振奋的力量,激人向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4-17《四十自述》Da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