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孔乙己》随感四

常人说他的好吃懒做其实是不了解他,他是断不为走卒健仆的人,难道他只能做钞书匠不为人识,他的才华何时才能展露? 他的逃跑怪习实为不屑做钞书匠,后人不能以好吃懒做视之。他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是很诚实有信用的,从他争辨时的木讷恰似巧言令色,鲜矣仁。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对他人的置问,他的不屑置辩说明认字对他并非难事,不屑说明他甚至志不在此,读书难道只是为了认字吗?更重要的是传道!问他为何连个秀才也不是,既说明旁观者的势利浅薄,唯利是图,却不知道不得志的人并非没有真才实学。颓唐不安,脸呈灰色说明他心志很高却命运不济,处处碰壁。康有为屡考不中被戏称为“老童生”,焉知康有为没有真才实学,严复翻译《天演论》堪称大家,却也是屡考不中,严复无才吗?


孔乙己考问茴字的四种写法,看似毫无用处,清屡兴文字狱,清文人为避祸多不谈时政,在心力耗在训诂考据的故纸堆里,清代对古书的考据功夫是一流的,很多古书我们现在人能读懂,清人对古书的校订功不可没。考据训诂这是清文人的通病,也见出孔乙己在现实中取材为题,以常吃的茴香豆的茴字考问作者,足见他的博闻强记,才学渊博。这是时代之病并不一定是迂腐。


多乎哉,不多也!出自论语子罕,既要见出论语中孔子的清高,以少贱多鄙事为无奈,孔夫子心中的圣人是有志在道,不在鄙事!由此看出孔乙己君子固穷,守之有道,不事生产,也要看出他善良的对孩子的爱,从孔乙己艺术的活化这句典故,即见其吊书袋的迂腐,也见其信手拈来的文学修养,《世说新语》中提到汉大儒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翻译]郑玄这家伙很有学问,连他家里的婢女都喜欢读书,看看诗经什么的。有一天郑玄让一个婢女去做一件事情,结果让他很不满意,说要揍她一顿;结果那婢女还要在那里辩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啊),郑玄更生气了,让人把她拖到泥地里。过了一会被另一婢女看到,幸灾乐祸:"胡为乎泥中?" 此婢头都不抬:"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是不是看着像冷笑话?呵呵,其实这两句话都有出处"胡为乎泥中"来自《诗经·邶风·式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可看出把典故在生活中活用的魅力。


孔乙己偷书被打折脚就像宗教大法官中主教赶走耶稣一样,儒家不学有术的钻营者同样迫害死了儒家的卫道士,杀死了现世中的孔夫子!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实在是斯文丧尽,再也无力争辩,即预示孔乙己这个儒家的卫道士的殉道之死,也预习儒家在中华大地的随风而逝。他只是别人的谈资笑料和金钱上的欠帐信用丧失者,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


我认为孔乙己是真实的丧家狗和清代儒家卫道士的形象杂揉。单说是孔夫子就割裂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当时的时代背景,单说是迂腐酸儒却不知孔夫子也是生活在礼崩乐坏,以暴易暴,变法图强的时代,孔夫子坚持儒家的仁爱和平一样的不合时宜,可儒家的极入世用世的人道主义并未随孔子身死名灭,而是创造了两千年的辉煌,鲁迅借儒家消亡时孔乙己的坚守固执形象对孔夫子表达了缅怀,也期望儒家能在后世重新发扬光大。对孔乙己形象我们不能只戴着有色眼镜从阶级论的立场来看待孔乙己,还可以放入政治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下解读孔乙己。不能仅因为儒家在近世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短时间内显的迂腐,手足无措,治国乏术,而否认抛弃了儒家两千年内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儒家思想在当下和后世继续发扬光大的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孔乙己》随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