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书籍作品

《夜色朦胧》豆瓣9.1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的一段奇特的情感经历。这位对爱情还处在朦胧追求阶段的男孩在几个夜晚与一个看不清面孔的少女度过了一段销鬼荡魄的时光彩。茨威格运用印象派的手法描写了夜色中男孩的情感朦胧,少女的热情如火,以及发生的事情的扑朔迷离,一切都似幻似真,如同梦中一般,论廓不很鲜明,但给人印象深刻。

这故事其实更适合十六岁左右的妙龄孩子们看,所以我说自己看得晚了,晚,是因为自己有了理性,有了更为别扭的敏感,有了不怀好意的怀疑精神,这些都是成年人才有的悲哀,自认为清醒的意识其实是另一种可笑的自作聪明。不堪重负的冷峻让我无法再百分之百纯粹地去干一件什么事情了,包括对这小说近乎幼稚的喜爱,我相信如果换作是三年前,我会无可救药爱上它的。它对于爱的纯粹度的测量;对于一个女人在爱中的全部心理分析;以及对于在饱尝爱的人生里一切意义的揣测,让人直叹爱情竟然可以如果完美而凝重,好像人一辈子不这么爱一次就是白活了一样。

《里斯本之夜》豆瓣8.4

1942年,葡萄牙里斯本聚集了许多等待前往美国的流亡者。一天深夜,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码头相遇。一人因没有船票而徘徊,另一人愿意送出自己的两张船票,条件是对方要听他倾诉至天明,故事就此展开。

送出船票的是德国人约瑟夫·施瓦茨,他因反对纳粹政权,被他做盖世太保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后逃出德国,却冒险回国探望妻子海伦。海伦决定和约瑟夫一同离开德国。他们辗转瑞士、法国、西班牙,经过数次分离与重聚,逃过种种追捕与监禁,终于到达了里斯本,却在最后关头不能登船去往“应许之地”了……约瑟夫和海伦的逃亡之路是一首“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

一如书评所说:

本书叙述以第一人称“我”布局,夹叙夹议。这种书写模式,可使个人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抒放,更具流畅生动性。阅读中时刻能感受到施瓦茨夫妻二人,因民族认同感带来的纠结与茫然,也由此使得这部作品更具进步意义。书写施瓦茨深刻揭露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暴行同时,作者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清白无辜是最严重的罪行,清白无辜的人往往会受到最严酷的处罚……”但,尽管战争能把太多美好的事物摧毁,但爱情之光永不会熄。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亲密”,引发读者某种“罗曼蒂克式狂想与剖析”,给阅读带来崭新高度——“危险混乱时期的爱情,是否靠得住?”面对质疑,需要读者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我们颇感幸运,雷马克是一位了不起的情节大师——拒绝枯燥的说教与解释。掩卷之后不由四下环顾——我们究竟是身临其境于战火连天,还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感谢上帝。

《天黑以后》豆瓣7.5

故事发生在冬天的东京,时间跨度只有晚上12点到早晨6点七个小时,采用两条平行线结构,分别叙述一对年轻的姐妹,一个在黑夜中昏睡,一个在思考和行动。

女孩十九岁,漂亮,是由不法中国人偷运到日本被迫接客的“妓女”。小说开始不久,悲惨场景就出现了:天黑以后她在情爱旅馆接客时,因突然来了月经而被一个叫白川的日本人打得鼻青脸肿,衣物也被抢走,赤身裸体蜷缩在墙角吞声掩泣,床单上满是血迹。半夜在餐馆里独自看书的女主人公玛丽因为会讲中国话,通过吹长号的大学生高桥的介绍,被旅馆女经理找来当翻译处理这场“麻烦”,故事情节由此铺展开去。

倒不觉得村上在此书想表达的是林少华在译序中所说的“普通人的恶”(至少不完全是),而更像是村上一贯的关于人的孤独、困境与无法言说的秘密。

希图“慢慢花时间一点一滴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的妹妹玛丽,“独自怀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无法顺利前行”、只能借助睡眠来逃离的姐姐爱丽,“一度成为孤儿的人,至死都是孤儿”的高桥,“阿尔法城”中身份不明的逃亡者蟋蟀,甚至诉诸暴力的普通公司职员白川,“一个人,无论他是怎样一个人,都将被庞大的章鱼一样的动物紧紧抓住吸入黑暗之中”,无法逃离。

《夜》豆瓣8.6

那是我生命中最难以承受的一夜。

父亲躺在病床上,仍然在用嘶哑的声音呼唤——他叫的是我的名字。

我听见他在喘气,一阵一阵的,我没有动。

他说的最后一个词是我的名字。一声呼唤,而我,不敢也不愿回应他。

我经历了奥斯维辛的一切,除了焚尸炉。无数信念和身体在我眼前化为烟尘。

重新成为自由人,我们的第一个动作是冲向粮食。我们想的就只有这个。

我们不想报仇,也不想父母。只想面包。

关于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断断续续读了几本,《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无命运的人生》、《呼吸秋千》,那些触目惊心的罪恶与苦难,并没有因为过多讲述而被稀释分毫。在那个剥夺了生的欲望与消耗着信仰的绝境中,不知道是灵魂与血肉之躯遭受的地狱般的折磨,还是被唤醒的心底的魔鬼、最为卑贱的思想与最为原始的本能,更让人难以面对。          遗忘意味着危险和侮辱,而关于苦难的书写,是为死去的人,也为活着的人作证。

《茫茫黑夜漫游》豆瓣8.6

这部20世纪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他上过大学,打过零工,在战场上卖过命,当过逃兵,进过精神病院,开过诊所,跑过龙套,在男女关系中扮演过悲惨的角色。小说通过他几十年阴暗的人生旅程,暴露出整个世界处处是沉沉的黑夜,被认为是“本世纪中写得最为真切、最令人心碎的作品”。塞利纳对人对己毫不留情的解剖,幻觉史诗式的笔触,既抒情又俚俗、既雄辩又鄙陋乃至刻毒的语言表达,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塞利纳风格。

小说中许多场景,读起来颇有些电影画面的味道。从欧洲战场,到非洲,再到美洲,许多描述、特写、对话,都给读者带来一种生动的现场感,“布拉格通海军上将”号的一幕,活脱脱就是个讽刺世界的微缩舞台。

而更多绝妙的心理描写和喻指修辞,也只有高超的大师才能用电影语言重现出来。难怪塞利纳曾说过“凡是能被电影改编的小说,都应当统统死亡”。的确,迄今为止,塞利纳这部“不可改”的小说还没有被搬上过银幕,但是我依然盼望有一天,能在电影院里重温《茫茫黑夜漫游》。

虽然巴达缪不是《漫长的婚约》里那些煽情的角色,但他同样真实,如同黑暗里挥之不去的箭头,为法国文学史铸造一个孤独冷峻的小人物雕像。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推荐书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