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同化、顺化与平衡 84/100

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同化、顺化与平衡 84/100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无论作为“碳基”的“人的智能”和作为“硅基”的“人工智能”差别有多大,有一点是相通的:将极其复杂的运算“后台化”,并且在瞬间完成。就像现在,一些“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在一个人化了妆,戴了帽子、墨镜的情况下,仅仅根据步态,或者某几个表情,就能确认这个人的身份。

1. 人在认知上的竞争优势,不是“前台”的认知,而是“后台”的认知。

换句话说,通过反复学习和练习,将认知不断沉底,让认知冰山在水底下看不到的部分越来越大。

2. 两个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的较量其实是两种认知体量大小的竞争。

认知的绝大部分都是看不到的、后台化的,就像冰山的十分之九都在水面以下。

3. 不断接触新的数据、同化数据、优化算法,将认知能力沉底,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快速反应——这是人和“机器学习”共同的规律。

4. 最后,我们的认知会表现为:当机立断、急中生智、熟能生巧的能力。

吴伯凡:当我们谈论这些的时候,也能意识到“人跟机器之间,似乎是一场注定不会赢的竞争”。但是,即便在与机器的竞争中,我们的胜算真的不多,我们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能否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即便在算力上不可能与机器竞争,但能否对数据保持始终如一的开放性?我们能否通过反复刻意练习,将认知能力不断沉底,以获得某种竞争优势?

就像那个故事里说的:在森林里,你不一定要跑得比熊快,但你要跑得比你身边的那个人快。

#感:学习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这句话有点绕,但是很深刻。学习的起点是平衡态,终点也是平衡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是增量信息和存量信息的碰撞交织。

当两者是引力时,纳入框架,表现为同化,平衡态保持;当两者间是斥力时,发生碰撞,打破平衡,变现为顺化,框架重构,再次达到平衡。

#思:如果想让碳基智能赢硅基智能的话,不能在算力和数据上作比较,而是要比算法和创新。这是硅基智能所无法达到的。正如生命3.0中所讲,人类是属于生命2.0的形态,人类的硬件是靠进化而来,而软件则依靠设计。可以通过后天来习得。通过处理感官信息来决定行动时使用的所有算法和知识。到目前为止,硅基智能是人工喂养数据的方式来获得智能的。但其框架还是局限在人所创建的范围内。其次创新是现阶人工智能所无法达到的要求之一。

#行:所以我们的竞争不是与硅基智能相比,而是与同为碳基智能的人类相比。正如课后所说的,森林里,熊就是硅基智能,我们不是和他比,而是只要跑的比你身边的那个人(碳基智能)快就行。向上的路其实并不拥挤,因为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认知安逸,

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同化、顺化与平衡 84/100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方法论:认知的同化、顺化与平衡 8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