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

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_第1张图片

影视剧里经常出现朝堂上当大臣发表谏言后,往往会有第二个站出来开始带节奏,紧跟着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古代人不能简单回复「+1」,为表明站队得附和一声「臣附议」。

在今天,我们仍能见到类似的场景

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_第2张图片

这种情况是在群聊的时候,A 可能讲了一个事情,然后 B 无意间抖了个机灵,回复了一句。C 觉得 B 的回复很好玩,于是就重复了 B 的话。这时「梗」便产生了。大家也觉得这个梗好玩,纷纷跟着重复回复。

这里的 trigger 在于 C 重复了 B 的话,起了头,然后触发了其他人跟进「复读」。

问题来了:为什么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场景?再抽象一点,为什么人时而做跟周围人相同的事情?

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_第3张图片

1 - 关系社会

人类是群居动物。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独居,没有社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倾向)。

在集体里做着与周围人相同的事情可以显得合群,合群可以让自己与周围人建立关系,建立关系之后可以带来安全感。与集体生活在一起可以更好的面对多变的环境,能够一起抵抗来自外部的竞争威胁,从而提升安全感,所以人要跟别人建立关系来获得安全感

可以想见,猿猴时期那些脱离群体的分支都已歇菜。这是一个进化上的选择,人在骨子里保留了关系 - 安全感的本能关联。如果在集体中大家都做一件事而你不做,你自己也会觉得尴尬和无措,接下来要么硬撑要么离开。

2 - 安全感

安全感如果可以量化,每个人的应该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安全感需求阈值也不一样。在安全感需求阈值之下的人,他的社交组成里,情感社交占大部分,少部分是兴趣社交;而在安全感需求阈值之上的人,心理上不焦虑嘛,正好反过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情感社交就占少部分。

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_第4张图片

对现代人来讲,安全感是情感需求,源于确定性。未来的变化不可控和不确定性让人感到无法掌控,人就会陷入焦虑和不安。现在网络上这波知识付费搞得热火朝天,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兜售知识,本质上是在「刻意营造和放大焦虑」来获利。

3 - 情感社交

由此可以将此类现象归纳为两类:

① 寻求安全感导向的情感社交
② 内容消费导向的兴趣社交

前者是关系驱动,安全感需求阈值之下的人之间进行高回应的情感互动;后者是内容驱动,安全感需求阈值之上的人消费感兴趣的内容。

回到问题,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

比如,知识付费 + 社群这套玩得特别溜,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但拦不住用户的热情,各种社群哐哐往里进人。抽象地看,这就是在重复同一个「行为」啊 —— 在安全感需求阈值之下的人趋向于跟集体保持一致。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让自己感觉不是独自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安全感。

至于文章开头截图里的群聊场景,倒并非是缺乏安全感的「重复」行为,而是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关系驱动的熟人社交产品,一个活跃的微信群就是一个能够获得高情感回应的社交场合,复读和被复读,作为用户在群里跟别人互动的一种形式,表达认同和共识。

就酱。

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_第5张图片
✿ 特别懂事会 荣誉输出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人有时候像是复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