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瑞吉欧PBL工作坊收获(二)

上完工作坊,我能做什么?

过了整整一周,我在上周初完成了一篇课后收获的输出后,就卡住不能继续了。

卡的位置是:自己的知识体系几乎是从零开始搭建,而手中的资料虽然是干货,但对我而言只是大量零碎的砸过来的、并不熟悉关键词。

我做了几件事:一是把课程相关的所有资料包括课堂笔记、课堂用到的纸质材料、PPT等逐字逐句过了一遍;二是发现这样二维文字的阅读方式并没有太大收获,于是集中研究PPT,一边看一边画概念图;三是根据画好的概念图再全局梳理。

梳理完两遍后,得到的结论如下:一、关于瑞吉欧教学法,背后要靠自己补充的知识还很多;二、好消息是,关键词基本集中在脚手架、项目(PBL)、关系、课程设计、联结流程(倾听-分析-回应)、元认知;三、除了教学设计方面,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更宏观的问题,关乎价值观、自由、权利、规则和社会。

作为家长,我更重视家庭中的瑞吉欧教学法应用,结合前段中第二条的关键词来看,联结流程可通过《游戏力》(最近正好在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关于表达)的阅读来展开;元认知在慢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已有一定收获和应用,几乎不需再另行学习;脚手架、PBL、课程设计,这三个比较陌生。

截至到现在的梳理,课程设计PBL这个关键词依旧未被点亮。以下谈谈我学习脚手架相关知识的收获。

脚手架来源于维果斯基的理论,往往用于在孩子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中帮助孩子“跳起来够到果子”。大人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需要注意将知识点整合到互动中、使用合适的引导方式和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

在整合知识到互动的过程中,脚手架中融入了元认知技巧。例如,当引导孩子对一事物进行深入理解时,要经历回放、分析、输出这一典型的学习过程。具体来说,先引导孩子回顾已经做了什么,再让孩子思考自己的想法,然后鼓励孩子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输出和整理,例如谈话、做记录、编故事、教给别人、用图表等可视化方式表达等。

除了上述基本款的学习过程之外,还可进一步探究,可以是利用不同的材料、艺术形式针对同一想法的探究;也可以利用社群、他人、书本的力量,通过大脑之间的知识迁移增加孩子的收获。

大人的引导方式非常重要,好的引导方式以让孩子无压力、有自驱力为目标。引导方式包括给孩子支持、引导孩子学会基本技能、进阶技能和与孩子共同学习。给孩子的支持包括给其足够的游戏时间、支持同伴学习、利用赞美和鼓励给其表现空间、保护孩子爱自然的天性;基本技能的引导包括教会工具和策略的使用、运用参考资料;进阶技能的引导主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孩子提出进一步挑战,让其在新的层面对知识进行思考、摘得更高的“果子”;与孩子共同学习包括一起探究深层次的理论和原理(可能要用到精细加工、费曼学习法)、一起回顾孩子的学习记录(又是元认知)。

引导孩子自我评价,可帮孩子区分项目类型(可被展示、被保存、被分享,还是被当做宝贵的错误经验累积)、评估项目成果、定位项目节点、反思项目优缺点、计划下一步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引导孩子在关系层面去思考可能提供帮助的“人”、知晓相关知识的拥有者;让孩子自己去规划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方式来自ta自身经历过的,体现孩子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在大人的进一步引导下,孩子也会迭代建构出自己的学习策略。

我接下来做什么?

1、给孩子做一个PBL&瑞吉欧尝试,大量借鉴Lisa给孩子蚯蚓主题的学习经验(基于对可蠕动生物的恐惧,我可能没办法完全复制蚯蚓主题),结合脚手架和课程设计的已有资料;

2、做学习记录本,参考《劳拉日记》;可能还做一个问题记录本;

3、根据“探月学院”、“三有”等公众号搭建PBL基本知识框架;根据Aha、慢学校等公众号了解未来社会的教育。

据说,学完一个项目(阅读一本书、参加一个工作坊等)后,有70%的内容是当做问题要靠以后来学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加瑞吉欧PBL工作坊收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