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中原焦点团队肖巧风,焦点解决中级网络班第21期 坚持第399天原创分享

读书收获:

关于精神分裂症。

一、诊断标准

(一)CCMD-3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性分裂症另有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

(3)思维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一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若有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二)DSM—5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A.2项(或更多)下列症状,每一项症状均在一个月中有相当显著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如今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至少其中一项必须是1.、2.或3.:

1.妄想。

2.幻觉。

3.言语紊乱(例如,频繁的思维脱轨或联想松弛)。

4.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

5.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减少或意志减退)。

B.自障碍发生以来的明显时间段内,1个或更多的重要方面的功能水平,如工作、人际关系和自我照顾明显低于障碍发生前具有的水平(或当障碍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时,则人际关系、学业或职业功能未能达到预期的发展水平)。

C.这种障碍的体征至少持续6个月。此6个月应包括至少一个月(如今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符合诊断标准A的症状(即活动期症状),可包括前驱期或残留期症状。在前驱期或残留期中,该障碍的体征可表现为仅有阴性症状或有轻微的诊断标准A所列的二项或更多的症状(例如,奇特的信念、不寻常的知觉体验)。

D.分裂情感性障碍和抑郁或双向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已经被排除,因为:(1)没有与活动期症状同时出现的重性抑郁或躁狂发作;或(2)如果心境发作出现在症状活动期,则它们只是存在此疾病的活动期和残留期整个病程的小部分时间内。

E.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F.如果有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儿童期发生的交流障碍的病史,除了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外,还需有显著的妄想或幻觉,且存在至少一个月(如经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才能进行精神分裂症的额外诊断。

二、诊断原则:

按照等级诊断原则分析其心理活动是否异常,即是否可以用正常范围的变异来解释。在确定是异常后,再通过症状分析和躯体检查等分析是否为器质性问题,排除器质性问题才考虑"功能"性精神障碍。在诊断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过程中,要分析主导症状是什么,是精神病,性障碍还是非精神病性障碍,比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等。有没有自我检验现实能力,主客观是否统一(有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是否缺乏,是否愿意主动求医?社会功能是否正常?

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①基本支持集体(家庭)问题;②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问题;③教育问题;④职业问题;⑤住房问题;⑥经济问题;⑦求医问题;⑧与司法单位有关的问题;⑨其他问题。

三、诊断过程

通过横向的交谈观察与纵向的病史回顾相结合,全面掌握来访者的精神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详细了解生活方式发病前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综合分析生物学因素(如遗传、躯体疾病、药物等)在疾病中的作用就可以将其归纳到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中的一个恰当的诊断类别中。

横向诊断是指对来访者心理活动的观察和对来访者精神状况的检查,注重现在正在发现占优势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以进行诊断,纵向诊断过程,结合来访者的个人情况,人格特点,个人史,家族史等及其病形式,症状和病程特点进行诊断。

四、诊断步骤

(一)收集资料

(1)症状、病史和相关因素。

首先了解来访者当前的主要症状(问题)是什么?持续了多长时间?有多严重?是否第1次发生?过去有类似问题出现吗?采取过哪些措施和方法?有什么痛苦和不适的感觉?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逐渐出现还是突然发生?对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影响?过去发生过吗?采取过哪些方法和措施?

(2)生理健康和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有没有身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有没有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如有无脑肿瘤等有无酗酒,有没有服用药物,特别是镇静药或某些特殊药品?

(3)社会文化背景:

1.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变化,(如:工作压力,婚姻失败,事业受挫等);

近来生活工作中发生了些什么事?

2.人格特征指个体特有的、习惯化的行为特征;

3.应对方式:与人格密切相关,指人对面对困难挫折时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反应(例如:同样考试不及格,具有不同人格的和不同应对方式的人反应完全不同。乐观外向,情绪稳定,并具有积极应对方式的人会正确面对,是失败为成功之母会更加努力,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内向悲观情绪,不稳定和消极应对的人容易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看不到希望,放弃努力,出现焦虑抑郁);

你对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事怎么看和如何反应?

4.社会支持指人们在社会环境和群体中能发现和利用的支持与帮助,(例如遇到挫折困难时,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理解,关心支持与帮助,需要了解来访者有多少朋友与家人关系,因为周围人的社会支持可以影响生活时间的作用,减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并有助于治疗康复;

你的朋友多吗?家人对你怎样?

5.自我意识和概念只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或障碍有无自知力,自我评价是否恰当、过高还是过低,例如:某患者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问题,出现的症状或异常感受都是别人干扰所致,自己是受害者,没有自知力,经了解,患者有被害妄想,考虑其有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6.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来访者自幼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例如人格障碍的发生就预期生长环境,父母教育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父母有无离异、成长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特点等。

从事什么职业?什么文化?在什么环境下成长?

(二)诊断性会谈

重点检查精神症状:①有无感知觉障碍,如幻觉;②有无智力和思维过程障碍,如妄想;③有无注意力和定向力障碍;④有无情绪高涨或低落;⑤有无异常行为表现;⑥有无自知力。

1.外表与一般状态评价

外貌与年龄是否相符,通过言语表情及身体姿势,看是否有抑郁情绪的流露。有没有明显怪异的衣着打扮、姿态和形态、包括作太和仪式动作,例如进门前一定要跺脚4次、扮鬼脸等。观察其面目表情、眼神、手和躯体、姿势、言语缺乏相应的情感交流,使人有"隔膜感"等。需要观察是否可以从面部表情看到内在的思想感情观察交流中,所以谈话内容具有相应情感和表情变化,语音和语调变化,以及手势躯体姿势变化。需要特别注意眼神使用的灵活性和目光交流的及时性与充分性。

2.幻觉评价

幻觉:指在缺乏相应客观刺激下出现的感知觉。综合评估幻觉坚信程度、频度、持续时间和对行为的影响。

你是否看到不存在的或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或闻到不存在的或其他人听不到的声音或闻不到的气味?有多长时间了?

言语性幻听:指连续评论受检者思想和行为,或对受检着说话或几种声音相互议论的幻听。

你是不是不止1次听到别人不能听到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请举例说明。是在互相交谈、争论,还是朝着你发号施令或说话?你见到了说话的人吗?对此你怎么解释?

3.思维形式障碍评价

思维奔逸(说话紧迫感):指主观感到说话加速、紧迫、感到思维转得特别快,连自己也跟不上。

你是否感到必须说话很快、很急,自己难以控制,因此别人很难听懂你说什么?这时你的脑筋是否转得特别快?好像自己的嘴都跟不上?

4.思维内容障碍评价

关系妄想:指异乎寻常的将看上去无关的人或事,或无意义的记号,都被认为是针对自己的。

你是否有别人不理解的想法,有多久了?你怀疑过有人在监视你吗?你怎么知道的呢?那么你怀疑过总有人在跟踪你吗?有些事情(如广播、电视、报纸)好像是故意冲着你安排的吗?是否有人在背后议论你,讥笑你?

你真的认为这都是真实可信的吗?一点疑问也没有?

被害妄想:指异乎寻常地坚信自己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可能已会已经遭受迫害、攻击、折磨、欺骗和毒害等。

是否有人想给你制造麻烦,反对你,给你难受,或者想伤害你,使你不得不实施防范呢?

5.情感症状

易激惹:只容易愤怒和发脾气,甚至毁坏东西或打骂人。

你是不是有过一周或更长时间比平时容易发怒,以致对人大喊大叫引起争吵或损坏东西,这时用药或喝酒了吗?二者有联系吗?这种容易记者的情绪持续了多久?

6.自杀观念和行为

自杀观念和行为:指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想法和行为。可以从只有自杀动机、自觉活在世上没有意思,还不如死了好,甚至做好了自杀的计划和安排,但尚未付出行动,一直到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动,并已达到死亡的目的。

你是不是有过2周或更长时间,对死的问题想的很多?甚至自己愿意去死,并想好怎么死的方法?你真的采取过自杀的行动吗?

二、读书分享

持续每日阅读第377天,有声打卡第376天,专业提升学习第94天

三、健康打卡19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