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话陕西

杂话陕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西话在全国火起来,功劳要归功于《武林外传》中的佟香玉,她的风情万种配上地道的陕西话,让观众体会到了一种不同江南美女的感觉,她有点温柔,有点耿直,有点一根筋的傻,又有点质朴的憨。除了用陕西话,换成其他任何方言都无法将这个人物表现的如此生动。在这儿要感谢阎妮精彩的演绎,让陕西话成了流行语。大学宿舍里你若会说陕西话,你的人缘一定不赖。想当初赵本山的小品把东北话推到流行方言顶峰,大家都在唱俺东北银(人),翠花,上酸菜!这种从东北二人传提练出来的语言乡土气息实足。而陕西话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有学者说在大唐盛世时官语就是陕西话,李太白把酒问月吟诗时用的就是陕西话,不过这有待科学考证。更有甚者说诗经、唐诗就应该用陕西话来吟诵。虽然陕西话听着生冷噌硬,但这样才更押韵!试想一人登上城墙,面向南,望着延绵起伏的秦岭山脉,吼起秦腔,是怎样一种浩气展虹霓的畅快!

        说这样话的人又会从祖先那儿遗传下来怎样的性格呢?去去陕西当地的小馆去体验吧,你不仅能记住陕西的美食,也能从一个个店老板的待客中了解到陕西人的性格。

杂话陕西_第2张图片
羊肉泡馍


        羊肉泡,是每个外地人来陕旅游时定要品的小吃。吃货都知道,若要吃到当地正宗美食,不是去那些知名的店,不是旅游区,而是要去当地百姓常去吃饭的地方,你若有陕西朋友那自然是最好的,没有也无防,只需问问当地百姓他们常去的馆子在哪儿,就会有人指给你。巷子深处你会看到某某羊肉泡馍馆中人满为患,那就找对了,直接进去坐下,在这儿你一定能品尝到正宗的羊肉泡。酒好不怕巷子深!一进店,店小二拉着长长的调用陕西话吆喝着"客人一位"。买了餐当你像等其它饭菜时静静地等侯时,有人会让你去领馍(其实是饼,但陕西人习惯叫馍),在这里吃饭需要自己动手掰馍,当你问有没有掰好的馍时,头带白帽的老板会直接说他们店不煮机器绞碎的馍,必须得自己动手。好吧,那就入乡随俗,一块块掰,饼硬你潦潦草草将饼掰完了,准备递给店小二时,旁边的老板会走过来告诉你这馍不能煮,还得继续掰,他会在一旁示范,把你掰的如同硬币大小的大馍块改成黄豆大小。你按照他的示范把馍终于掰的符合了要求,递给了店小二。心里嘀咕着这陕西人真不会做生意,顾客愿意怎么样就由他呗,就是一碗羊肉泡馍嘛,何必如此较汁儿?一会儿小二端上那碗你辛勤劳动、香气四溢的泡馍,同时端上辣椒酱,当你正想把辣椒酱绞到碗中大快朵颐时,热心的老板会再告诉你:“女子,辣子不能一次绞,要溜着碗边,边吃边绞。”哈哈,你若是吃上了这种羊肉泡,那你一定要庆幸,你吃上了正宗的羊肉泡馒。这就是陕西人开的羊肉泡馍馆。相传战国时期秦人出征打仗前会宰杀羊,犒劳将士们,将士们喝羊汤吃羊肉,配上麦面馍,充足的体力使秦人将士在战场上骁勇善战,节节获胜,从而使秦国一统六国。羊肉泡馍能从两千多年前流传至今,与陕西人的楞娃精神不可分离,若没有这份倔,认死理的精神,随意听从食客的意见,羊肉泡馍就不知会变成什么了。

杂话陕西_第3张图片
秦镇米皮


        若你吃了羊肉泡馍还没能了解到陕西人的性格,那就继续寻着美食去体验吧。说到陕西美食不能不提凉皮,凉皮肉家馍已成为遍及全国的中式快餐。但品地道凉皮还得来陕西亲自品尝。陕西的凉皮种类繁多,秦镇米皮、宝鸡擀面皮、汉中热米皮、麻酱凉皮、烙面皮,最有代表性的非秦镇米皮莫属。米皮柔中带韧,配上焯好的青翠的芹菜和豆芽菜,口感上多了一层脆爽的层次,调味虽然简单,但每样都是精拣细选,多一不可,少一寡味,醋酸到恰到好处,用几十种调料熬至出的油泼辣子是点晴之笔,香辣适中,最后抓一撮米皮在油辣子里一沾放到碗尖,红油鲜艳,把人们的视觉味觉系统刺激到颠峰,所有味蕾全被激活,此时这碗米皮抵得过任何珍馐美味。这道极简的美食,也成为老陕人逢年过节解腻的最佳食物。有了吃正宗羊肉泡馍的经验,你可以仿效找到地道的秦镇米皮店。店面一般不大,店内卖的品种也不会很多,一般配有肉夹馍,稀饭。在点凉皮时若你说少放些盐时,咱们的陕西老板会说:"盐少了咧,就缺了味咧!"你说你的,他放他的,说着两勺盐已娴熟地落入碗中。担心调面皮时红油会溅到身上,于是你提出来让他帮着拌好,他会说:"不能拌,就是这吃法!"哈哈,又是足足体验了一回陕西人的楞娃精神。也许这位陕西老板不怎么会解释,但这楞却把秦镇米皮的极简美感和味道保留下来了。

        用楞娃来形容陕西人的个性,实在恰当不过了。娃一般有褒义,楞是陕西人耿直有余,曲折不足;憨厚有余、婉转不足。正是有这样的性格才能将几千年的文化和美食传承下来。正如陕西话发音的厚实都以去声为主一样,陕西的文化也如此厚重。正是每一块秦砖汉瓦都有一段历史,每一道风味美食都有一个典故。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话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