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化

这周虽然很忙,但也学了不少东西,又多又杂,复盘五分钟商学院的博弈论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学了一周的房价,《前哨》了解了些前沿科技,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自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知识学得有点杂,但在整理复盘的过程了蹦出了些火花,主要还是希望能够锻炼自己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的学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只有看懂了势,才能顺势而为,即使看不懂势,也能培养一种理性思考的能力。

上周读到了一篇关于房地产的文章,作者对房地产行业一看就是有深刻的业内知识,思考也很深入,分析得头头是道,分析了促进房价增加的各种原因,也给读者给出了各种建议,读完以后,我看到整篇文章是建立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必然还要继续不断推进的假设,我在评论区进行了一个底层逻辑的反驳,希望作者将再论证一下,结果石沉大海了。

不过没关系,我要将一根筋的精神发扬到底,即使是错的,也要让自己辨明白错在哪里。

我们看到一些所谓的资深人士喜欢预测未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学识足够渊博,他也因此挣到了一些钱,就更有自信去做这个预测了,但是我们要知道,预测未来的这种能力,人类已经进行了几百年的探索,到今天依旧没有定论,因为人类社会是环环相扣的,不是说你对某个行业认识越深,就越能准确预测。

我们来看不可预测的其中一个原因——数据不可得: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人不愿配合

数据永远保存在不同的人手里

人们会出于私利故意误导

更重要的一点,人们会对你的预测做出反应

我们人无论做了怎样的努力,不可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即使是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也不可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分析模型来预测未来。

每个人必然有他的信息盲区,那些处于行业顶端的人,他们会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以获取自身的相对优势,但即使如此,不同行业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是我写文章做预测,我会希望别人来拍砖,这样能帮助我看到自己的盲区,从而提高决策的可靠度。

今年我要讨论的主题,就是在前面我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所有推导结论的一个底层逻辑。

作者认为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比率已经达到了多少多少,我们国家目前也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所以,人口在涌入,需求在增加,房价必然还要继续涨。

我不是要反驳说我们不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不爽的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比率比较高,那么我们想要发展,就一定要往这个比例去,这个真我要较到底。

首先我们来讲人类进化的历程,我认为推动历程发展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个人效率的提升,另一个是协作效率的提升,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加高效。

我们说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聚集的过程,当人越来越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协作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美国的城市化比例,从1950年的64.2%上升为2011年的82.4%

阿根廷的城市化比例,从1950年的65.3%上升到2011年的92.5%,位列全球城市化比例之最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11年统计数据)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比例,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总量提升的必然因素。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

美国人口最大的城市纽约,人口数量截止2010年是将近820万。

我们再看看看我们的城市人口

数据来源: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统计口径:常住人口
1.重庆:2919.00万
2.上海:2347.46万
3.北京:2018.6万
4.成都:1407.1万
5.天津:1354.58万
6.广州:1270.08万
7.保定:1119.44万
8.哈尔滨:1063.60万(2010人口普查)
9.苏州:1047万 (2010人口普查)
10.深圳:1046.74万
11.石家庄:1027.98万

这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人口聚集程度已经很高了,继续再往这些城市去钻,继续向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比例看齐,还能再继续提高人与人之间协作的效率吗?!如果只是单纯的输入人口,由人口数量的增加,带动城市房价的上升,这种由房价主导的GDP又有多少意义呢!

我认为,我们国家想要从长远的角度继续发展壮大,还是需要从前面提到的两点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则,来做一个引导。

1、个人效率的提高:这个主要由教育及职业培训来实现,我觉得得到app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这其中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即将创造订阅数量第一,十几万用户培养的经济学思维,在未来扩散出来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2、协作效率的提高:未来人才的聚集,人才的协作,不一定要通过城市化来实现,互联网给了个体成长突破空间局限的机会,而未来混合现实以及全息影像技术,将会来从另一个维度,带来我们效率的另一种形式的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