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

这两天高考出分了,来找我咨询的小朋友多了起来,包括在知乎上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要不要复读?要不要专升本/考研?怎么选学校和专业?

对刚高考完的的小朋友来说,现在正在面临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可能会迷茫、困惑或者患得患失,但确实是个很好的练习机会。

练习什么呢?练习如何做一个长期来看不容易后悔的选择。

后悔是大学生们的一种普遍行为,尤其是在找工作和毕业的时候,这种情绪会突然爆发和扩散,当事人往往会在网络社区奋笔疾书警戒后来人:

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_第1张图片

所以在还没有选择的时候,学会如何权衡和比较,让自己在未来的时间长河里,少一些捶胸顿足。

1、做选择的核心逻辑:长期效用>短期效用

以减肥为例,辛苦熬过工作日迎来周末,一顿大块朵颐的烤肉火锅无疑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就像脉冲函数一样,在短时间内感觉无比幸福。

但这种愉悦的效用持续时间会很短暂,又到周一,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后,美食带来的满足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每天起床称重时看到数字的压力和照镜子时的不满意。

如果在当初做选择时,考虑的是长期影响,周末选择的是运动+健康餐,而不是躺尸+暴饮暴食,虽然在周末这两天带来自己的幸福效用降低了不少,但持续下去,就会像绿色线条一样,美丽的形体会源源不断给自己心理满足感。

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_第2张图片

填志愿也是类似的逻辑,如果你超过了本科线,但因为超出分数线不多没什么好学校选择,或者考虑三本学费太贵,专科便宜还能提前一年工作挣钱,从而放弃本科而选择专科学校。

那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短时间看确实是节省了几万块钱,但如果之后因为学历问题,无法进体制内,无法进入互联网行业,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申请专升本,得不偿失。

做选择的时候,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要看长期的总收益,而不是近在眼前的得失。

2、做选择的核心逻辑:关注性价比

买东西的时候我们讲究性价比,都是买食用油,同类型不同容量的包装,算下来每500ml的单价是不同的,我们会选择最便宜的那种包装。

要不要复读也是这个逻辑。

如果你发挥失常,平时稳定211的水平,结果只能去个二本,复读一年考上211甚至冲刺985都是有可能的,此时选择复读性价比就很高。

反之,如果高中三年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各种模拟考都是重本线上下波动,这次发挥不算出色,差几分上重本,此时选择复读的性价比就很低。

都是一年的复读,要承受额外一年的时间成本,带来的收益前者可能是质的飞跃,后者仅是锦上添花,那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值不值就有了判断方向

考研也是如此,如果是从二本考985,通过研究生学习,把自己的背景提升了几个档次,大大拓宽了自己未来的就业面,这种费心费力的考研,就很值。

反之,如果本来学校和专业都不错,只是人云亦云大家考研我也考研,或者只是想暂时躲避下就业压力,去了一个城市学校专业和本科差不多的地方读研,那我只能说是浪费了三年时间,错过的很可能是再也不会有的互联网红利时期。

3、做选择的核心逻辑:注意兼容性

电脑手机在升级系统的时候,往往同品牌高系列的型号能兼容低版本的系统,但低系列的型号却无法适配高版本的系统。

向下兼容易,向上兼容难。

你在北京大厂从事互联网,跳去成都二线厂或者大厂分部,很容易;反之,在成都做互联网,想跳到北京互联网大厂里,薪水岗位都匹配,很难。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一线城市读书,毕业后想回家乡省会或者老家发展比较容易,但如果读书的时候就在二三线城市,往往就很难再想着去北京一线城市发展了,即使真的去了,遇到了生活阻力也很大。

在选专业的时候,如果选择的是计算机、自动化这类懂数学、物理和电子的理工科专业,毕业了之后,你想去做新媒体运营,写文章写推送都可以。但反过来,如果是纯文科专业,想毕业后去编程,去写算法当码农,就不太容易。

关注长期目标和持续收益,选择时注意性价比和兼容性,未来后悔的时候,可能就会少很多吧。

:)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