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野性之歌
——统编教材九下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项目学习教学设计
执教:鉴湖初级中学陈卫菊
一、学习目标
1.能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能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能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二、学习重点
能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
能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四、学习时间
1课时
五、教法学法
点拨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圈点批注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入本文题目)
观看微视频《溜索》,引入新课。
师:怒江大峡谷,历来是人们谈之色变的天险。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更是死亡之谷。然而,一群马帮汉子,一根溜索加上一颗勇敢的心,天堑在他们眼中如同平地。今天,我们在阿城的小说《溜索》中,去寻找这样一帮矫健勇敢的汉子。
(二)走进作者,检测自学(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作品,检查自学预习)
1.作者介绍: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腮(sāi)坠(zhuì) 呕(ǒu) 跺(duò)盘桓(huán)
涓涓(juān)探视(tàn) 俯身(fǔ) 扭绞(jiǎo) 顷刻(qǐnɡ)
寻思(xún)拳打脚踢(quán) 千钧之力(jūn) 战战兢兢(jīnɡ)
蓦地(mò) 锱铢(zī zhū)黏汗(nián)
3.解释下列词语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盘桓:盘旋;曲折回绕。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设计意图:把握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
1.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师: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品读细节,剖析人物(设计意图:把握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
师: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找出相关的描写这些人物的语句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1.首领——
①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只懒懒说”“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明确:领队“哑声问”,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④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⑤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通过“飞”“跃”“拐”“弹”等动作的描写,将首领溜索、下索时麻利的动作和气定神闲的风度刻画的如在目前。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
2.众马帮汉子——
①“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
②“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③“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④“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卸驮子。”
⑤“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⑥“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总结:矫健勇敢、无所畏惧、灵活敏捷、团结友爱
师: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体会“小”字的精妙。
明确:这几个“小”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大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的表现了出来。可见作者语言之高超,笔墨之简省,只描写几个动作就把马帮汉子的矫健勇敢、无所畏惧、灵活敏捷凸显出来了。
3.“我”——
①“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②“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③“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赶紧倒上去抓住”、“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小肚子胀得紧,像有尿,却不敢撒,生怕走了气再也立不住了”
总结:胆小、怯懦
师: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加简洁、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气氛:“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出“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首领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五)分析环境,提炼主题(设计意图:把握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并探究课文主题)
师:文章为了塑造马帮汉子们朴实无畏、沉着干练,除了对他们进行了正面描写,“我”的反衬,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环境衬托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
明确: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侧面烘托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鹰的衬托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明确:以鹰喻人,含蓄地表达迅速,敏捷,汉子们对鹰的赞美与崇敬,暗示作者的情感倾向——做人,就要像鹰一样,搏击长空,英勇无畏,战胜一切!
牛的反衬
前面牛们死也不肯再走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
明确: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方法指导:衬托
本文主题:这篇小说写了怒江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拓展延伸,课后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拓展延伸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思考:现中国正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请你联系实际说说我们是否也需要有这些精神。
溜索的当代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现代溜索已演化为游乐项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的现代化体育游乐项目。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峡谷,借助高差从高处以较高的速度向下滑行。
1.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18年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
高溜”之称。2015年11月,鹦哥大桥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米,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8年,村里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
答案:(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①删去“由于”或“使”。②删去“多”。
(3)下联: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 下联:桥连两岸福气旺
【解析】(1)概括新闻的内容。要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概括的语言要简洁,表达的意思要明确,符合题意。本题可依据“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概括作答。(2)①语句“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由于”和“使”的使用,导致语句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②“不足400多人”前后矛盾,可去掉“多”。(3)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修路建桥”及其作用,因此本题要围绕着“鹦哥大桥”和“溜索”两个内容来拟写作答。答案不唯一,宽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怒江东岸的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去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好三个采访的问题。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拟写一段颁奖词。
答案:(1)示例:①您溜索水平很高,溜索要注意哪些问题?②现在怒江“溜索桥”的情况怎样?您村里还有溜索吗?③“索改桥”之后,您和当地村民们有什么感受?
(2)示例:肩背药箱,紧抓索绳,使劲、蹬腿,紧扣在粗粗铁索上的滑轮瞬间向彼岸溜去。身下30米,是奔腾的怒江。陡峭的山路上,他出诊5000多次。28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与那条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直希望,村里能架起一座通车的桥。他,就是邓前堆,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3.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往身后寻去,只见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越小,越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一只鹰在空中移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2.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
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
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3.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
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
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七、板书设计
溜索
阿城
情节: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首领、众马帮汉子、“我”
环境:怒江、鹰、牛……(衬托)
主题: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原始野性之歌
——统编教材九下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项目学习任务单
课前任务单
【项目一】溜索介绍: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项目二】自学检测:
1.作者介绍:阿城,原名 ,1949年出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 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腮( ) 坠( ) 呕( ) 跺( ) 盘桓( ) 涓涓( ) 探视( ) 俯身( ) 扭绞( ) 顷刻( ) 寻思( ) 拳打脚踢( ) 千钧之力( ) 战战兢兢( )
蓦地( ) 锱铢( ) 黏汗( )
3、解释下列词语
迟疑:
顷刻:
千钧之力:
盘桓:
锱铢:
战战兢兢:
课堂任务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项目一】《溜索》情节表
【项目二】《溜索》人物表
人物相关语句性格特点
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体会“小”字的精妙。
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项目三】《溜索》环境表
环境描写语句作用
【项目四】本文主题。
本文主题:
课后任务单
1.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18年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
高溜”之称。2015年11月,鹦哥大桥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米,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8年,村里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
2.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怒江东岸的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去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好三个采访的问题。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拟写一段颁奖词。
3.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往身后寻去,只见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越小,越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原始野性之歌
——统编教材九下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项目学习课后练习
1.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18年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
高溜”之称。2015年11月,鹦哥大桥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米,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8年,村里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
2.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怒江东岸的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去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好三个采访的问题。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拟写一段颁奖词。
3.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往身后寻去,只见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越小,越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①删去“由于”或“使”。②删去“多”。
(3)下联: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 下联:桥连两岸福气旺
【解析】(1)概括新闻的内容。要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概括的语言要简洁,表达的意思要明确,符合题意。本题可依据“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概括作答。(2)①语句“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由于”和“使”的使用,导致语句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②“不足400多人”前后矛盾,可去掉“多”。(3)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修路建桥”及其作用,因此本题要围绕着“鹦哥大桥”和“溜索”两个内容来拟写作答。答案不唯一,宽对即可。
2.
(1)示例:①您溜索水平很高,溜索要注意哪些问题?②现在怒江“溜索桥”的情况怎样?您村里还有溜索吗?③“索改桥”之后,您和当地村民们有什么感受?
(2)示例:肩背药箱,紧抓索绳,使劲、蹬腿,紧扣在粗粗铁索上的滑轮瞬间向彼岸溜去。身下30米,是奔腾的怒江。陡峭的山路上,他出诊5000多次。28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与那条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直希望,村里能架起一座通车的桥。他,就是邓前堆,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3.
1.①一只鹰在空中移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2.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
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
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3.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
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
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