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或许会说信任,有人会说尊重。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沟通这个渠道的连通。只有这个通道顺畅,不论是尊重信任,还是运用其他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副标题为“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就抓住了亲子关系的核心命脉——沟通。当沟通顺畅,看似有再大隔阂的人,也能亲密无间,参照《家有儿女》中的夏冬海一家,特别是刘星与亲妈和后爹关系的对比。当沟通不顺畅,亲密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此例可参考《请回答1988》中东龙和自己的母亲。
书名:《父母效能训练》
作者:[美]托马斯·戈登
翻译:琼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推荐:
这本书开篇指出了父母的不容易。“每个人都会因为孩子惹了祸,或是在孩子出了某种社会问题时,去指责他们的父母”。
《安家》里985卖房时遇到那个被孩子“折磨”而歇斯底里的母亲,应该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入学阶段会遇到的状态。所以才有了半夜听邻居在大吼“是什么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结果只是因为孩子在学习数学的“笑谈”。
可是,我们是父母,而不是神。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人有七情六欲,也有不同的优缺点——我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当然,这并不是为父母可以不尽职做开脱;而是我们如何在当前的状态下,与孩子关系更为亲密。
答案是有效沟通。这本书提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在于父母的价值观与孩子的行为之间存在不对等情况(见下图笔记)。也就是父母会因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来评判孩子的行为。而这种价值取向,受环境的影响颇深,并没有从孩子的立场出发。
如在平时,孩子就餐时,父母会对孩子就餐的行为习惯比较宽容。但外出就餐或者家里客人来访,父母就会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从而让不可接纳行为变多,这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那父母之间如何进行沟通,才是高效沟通?
第一步是有效倾听。倾听,不是听,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的意图和初衷,而不是站在自己立场,更不是听完就结束。如何评判是否有效倾听,就看你是否能在听完之后,用接纳性语言与孩子沟通。接纳性语言,就是打开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后一道心门的利器。一旦打开这道心门,孩子才愿意与父母对话,开始真正的沟通。
第二步则是“我——信息”的运用。《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里,盛弘面对明兰关于为母亲祭奠的请求,哪怕是几滴血用来漆碑的请求,也一味拒绝,对明兰只有指责。正因为这里用的是“你——信息”,让明兰从此在心中,对父亲已经没有了情分,只有了对权威的屈从。
而盛弘并非不是不会用“我——信息”的人,面对墨兰,盛弘每每都是用的“我——信息”,所以每次都会如墨兰所愿。
或许也有人说,是不是“我——信息”,就会溺爱孩子?这就涉及到第三步——“第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父母权威,也就是孩子被父母权威所屈服。第二种方法,是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比如盛弘对墨兰。这两者,都是一种输赢之争,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双赢共赢,才是真正的“赢”。
让双方共赢的第三种处理方法,通过“确认并界定冲突”➡️“找出各种可能备选方案”➡️“评估备选解决方案”➡️“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执行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效果进行追踪评估”。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用心聆听,相互尊重,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从而是最有效的方式。
其实这种沟通方式,也不仅仅用在亲子之上,包括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办公职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当达到了高效沟通,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