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兄弟情*

  阿米尔天生性格温和,或者叫怯懦,同时内心因为父亲的若即若离而心生卑怯与自私,与哈桑一起长大,充满了兄弟情谊,但是阿米尔一直不愿意承认这种感情,在对待哈桑的感情上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内心深深的喜爱并感激这位一直陪伴并守护他长大的小兄弟,一面因为身份地位而排斥着这种感情,并且因为父亲的原因而对哈桑产生了某种妒忌之情。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在他看见哈桑受辱时他选择了沉默,因为愧疚他选择了疏远哈桑,再到后面因为无法忍受内心羞愧的煎熬,他甚至不惜去诬陷哈桑并赶走他们。这些都是作者所说的地狱,一步一步阿米尔让自己的内心走向了地狱一直没有阳光,即使到了美国,娶了心目中的女神,而女神的不完美作为一个阿富汗人他居然也容忍了下来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不完美甚至可耻的人。他一直这么活着到了38岁,内心一直煎熬着,一直没有被救赎,直到。。。

  直到少年时最好的导师拉辛汉的即将离世前的告白,这里有一个重新成为好人的路,他踏上了回阿富汗的路,知道了哈桑已经去世了,并且哈桑是父亲私生子的震惊消息,找遗留的侄子最开始是他对拉辛汉的承诺,为了救侄子差点被打死的疯狂,已经再到最后侄子自杀,他在医院近乎疯狂的举动让他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转折,在一个人的38岁,终于去承担去付出去勇敢,他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成熟的人,真心有爱的人,完整的人,而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是痛苦的,有的人选择终身逃避让自己永坠地狱而有些人通过救赎重获新生,这完全在你的一念之间,成佛或是成魔。

  *父子情*

  阿米尔对其父亲的感情一直以来都是高山仰止,因为母亲难产而死,父亲对其严苛梳理让其内心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得到父亲完整的爱,为此,他希望与父亲独处而编织了哈桑没空的谎言,经常敏感的注视父亲对哈桑的亲昵举动,这些种种都是后面哈桑受辱为他获取风筝因此得到了父亲的另眼相看,但他却放弃了哈桑,放弃了内心那一点点救赎的诱因,除了懦弱之外他太渴望得到父爱,太渴望了。。。

  战争开始,他们逃离故土,去了美国,这年他18岁,在美国,父亲依然伟大,但他却不再仰望他了,而是照顾他,这样,他得到了完整的父亲,安心的和父亲渡过了10几年直到父亲去世。

  *战争之殇*

  故土经历了两次灾难,一次是苏联入侵,历时8年,一次是塔利班屠杀统治,这些对于阿富汗人民而言都是噩梦。作者对于俄罗斯人的厌恶,对入侵者的无奈,对战争的控诉,都在阿米尔逃亡的路上以及其父亲对俄罗斯人的态度中呈现了出来,无论以什么理由的入侵都是苍白的,都是罪恶的,战争对美好的破坏对人对自然的摧残是彻底的,一切都回到了原始,回到了野蛮,父亲那一句就算是战争也应该是有道德的是那一片黑暗中的星火,微小却不失希望,我想这是人性的光芒吧即使在最黑暗的年月中也存在着这些星火之光。

  如果说第一次战争对阿富汗来说是灾难,那么塔利班的恐怖统治对阿富汗来说是绝望,种族屠杀,毫无一点尊严的生活,食不果腹,每个人的在惶恐中活着,就像圈养的羊群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屠刀落到了自己头上,无力,绝望,彻底的绝望,连那一点星火都看不见了。是阿米尔,是他在塔利班恐怖头目那个侮辱哈桑的恶人那个曾经他不敢靠近的坏蛋阿塞夫面前,勇敢的说出带走侄子的时候,坚定的接受那必死挑战时,我们看见了那么一丝希望,在他被惨打却不求饶反而放声大喊时,我们笑了,看见了地狱中的那一线光明,看见了救赎,看见了人格的转变,而侄子的挺身而出更让我们坚信一切罪恶都是会被终止的,因为人,因为人性是我们的本质!

  *人人心里的阿塞夫*

  阿塞夫,残忍,暴力,邪恶,种族主义,看轻一切世俗,但却坚韧,忍耐。这样的人仿佛是从地狱来的化身,带给人一切最坏的想像,没人可以治住他,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的父母都畏惧着他,邪恶的力量摧枯拉朽,他就是王,邪恶之王!但,可笑的是,打败他的偏偏不是什么英雄而是微小的人,第一次是哈桑,他厌恶的阿扎拉克人,第二次是哈桑的儿子,一个小孩子,都是弹弓,不同的是第一次没有射出而第二次真真的摧毁了他的眼睛。

  阿塞夫是我们的心魔,畏惧着他,他就会肆意妄为,而直面他,虽然可怕但是却不是那么不可战胜的,人人都有心魔都有怯弱,是时候和他们对话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