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影像”,青春记忆

      这我三十年前拥有第一部相机留下的难以忘怀的影像。1987年秋天,我所在部队重返云南边境执行老山防御作战任务,路过昆明以600余元购得珠江135单镜头相机,以弥补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不曾留下影像资料的遗憾。以下照片有我拍的,也有我调好光圈、快门后请随行战士按下快门,总之均出自我滴相机。那会儿,不懂摄影是一种艺术,拍照仅为记录。前年,我又一次登上老山主峰,我把这些当年的老照片展现在守备连官兵眼前时,他们惊讶的询问当年的战斗情景。这是我等参战官兵的故事,也是我爱摆弄相机的缘由。摄影帮助我永远记住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在建军90周年之际,我用展示几张陈旧的战地照片的形式,告慰那些我熟悉或不熟悉的烈士们。


“老山影像”,青春记忆_第1张图片

       有幸两次参战,对战场摄影或多或少有些感知,在组织这次投稿时,徐为民主席让我介绍一点这方面的情况,在此遵命,就我知道的和体会到的有关情况做一分享。1979年2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进攻战。开战前八一电影制片厂和《解放军报社》摄影记者等都分别派往一线部队,我所在团就有八一电影厂专班,他们的任务就是记录战场情况,他们两三个人带着相机、摄影机来,我们得派一个班甚至一个排保护他们的安全。这些专业摄影师一般在一、二线连队之间行进,尽可能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当年连队官兵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既没有记录摄影的意识也没购买力带着相机上战场。我们同行的一个宜昌兵带着一个红梅牌折叠135相机,战前拍了不少照片,可上战场后根本顾及不上拍照,错失好多真实战争场景,极少的战场影像现在看起来效果都不好。现在公开的那个年代的摄影作品几乎都出自于师以上宣传干事之手。

       1987年重返云南前线,我特地购买了一台珠江135相机,此时彩色胶卷也刚刚流行,一个ISO100的胶卷15元,当时任职团干部股股长的我,办公经费几乎都用于购买胶卷了,基本相机不离手。老山防御作战战场管理蛮多规矩,因为是长期坚守边境沿线上的临时性阵地,所有一线官兵几乎都躲藏于自然洞穴之中,这就要求阵地上人员不得大声喧哗、不得穿着佩戴耀眼服饰装饰、不得使用易于反光物件(眼、墨镜)。八十年代中后期部队人员成分发生极大变化,城市兵比例快速增长,阵地上时不时会发现有军官带着相机上阵地了。但大家自觉形成惯例,不可使用闪光灯,不可镜头对着越军阵地(担心反光吸引敌军)。阵地上拍照以记录为主,光圈、快门都按照胶卷包装盒上的提示设定。我几乎都使用5、6的光圈,云南边境阴雨天较多,快门总在60、80、100之间转换。黑白胶卷拍摄我都在团政治处宣传股的暗房里自己操作冲洗放大,彩色胶卷肯定是送去县城洗印。

那个阶段,我拍照侧重把握曝光正确,对构图、色彩不太上心。偏爱把光圈、快门调好后让身边战士按下快门,给自己留影。那年头我在麻栗坡县城买到《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一套两册,也算是我与摄影结缘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山影像”,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