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制中长出自由

       我那顽固执拗的坏脾气常常陷在与各种限制的僵持对抗里。有时,甚至冲动到恨不得举旗呐喊:不自由,不成活!自由意志万岁!

       任性莽撞,偏执叛逆;事已经年,才发觉是自己一直赖在青春期里,不肯往前走。近几年,才慢慢开始感觉到遍布全身的那些过敏的情绪感应器在渐次脱落。而终于有了些许清醒,还是在读到阿城先生作品的时候。

       在阿城为数不多公开的文字言论里,几乎句句是宝石,我一段段反复看,舍不得读完。其中,有关“限制即自由”的部分,给我的触动最深。每读一次,我都会沉入静思,从里到外柔软下来。我想,大概冥冥中有个向导,在我眼下的人生路上,给我安排了这么一位好老师,用他的智慧温和地启发我,帮助我化解掉天性里的水火不容、剑拔弩张。

       先生说,限制里有乐趣,有限制才自由。他讲了《庄子·徐无鬼》中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善于用斧的人,技艺高超,能削去另一人鼻子上的白粉而不伤其鼻。宋元君听说后,请他表演一下。他叹说不行,因为鼻上涂粉的那个搭档死了。使斧的人施展绝技的自由,离不开他那鼻上涂粉的搭档。他这个搭档,也就是这个特定的限制,为他搭了个特殊的、条件刚好的舞台,所以他才能自如地发挥他的技艺。换了舞台,他又得重新学习新的限制,反复练习了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庄子》中的另一篇,庖丁解牛的故事,也能引伸出这个道理。牛不好解,限制实实在在,而庖丁深入了解了限制,顺势而破,才达到解牛的自由。

        先生的文字也帮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说的是在受限的条件或规矩下的不动作。不动作时,人在观察、思考、体会、模仿。如此才能真正懂得你的边界和限制。在这个基础上,举一反三,了解到的领域和限制会越来越多,再进一步拿捏何时行止、如何行止,才有了在可行的时空中实现心中所想的本事,才真得到无所不为的自由。这么看,人确实应在年幼或是初学某事打基础的阶段,从规矩、界限踏实学起,在限制中臣服,也在限制给出的空间中自主体验成长进步的快乐,这样长大后才有丰富的练习和素材去回味“心中的自由,从且仅从限制中实现”的道理,才能将所学迁移,发展出与限制共舞的能力,自信勇敢地在更多更大更有挑战的舞台上自由自如地创造。

        我现在遇到绕不过的限制,会愿意尝试从新的角度一点点解读。限制的出现并不止步于障碍物的角色,它带来的不便也可以帮助我们聚焦——在了解了现实的制约和空间后,集中力量,专注于下一个可行的目标,把脑中想要的抽象感觉通过稀松平常、伸手可得的媒介,从无到有、从劣到优地具化成实物。在这个从虚到实的创造过程中,自由从一种形而上的概念落地生根,整个过程都能被释放具化它的主人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可以像做几何题似的,在世间有限制的空间里去找那些能与理想生活带给我们的感受相同的“相似三角形”事件,然后臣服其中,挖出自己的所有潜力,让自由和梦想一起破土而出,长出带上你特有标记的样子。

        原来,自由这个概念,根本是个大脑的产物——人类出“厂”模式里自带的,你想它,它就在。只是想要它在每个人现实生活中实现、被看到、被感受到,还需要物质世界的条件。时下流行追求各种名头的自由,我这小半生也算是在用生命苦行布道。如今发现,追求自由的口号背后的诉求,是要拆除限制、促成条件。虽然乍一听,这逻辑合理、天经地义;可换个角度深入分析,很多诉求又经不起推敲了,它们隐隐泄漏的,是我们逻辑上的矛盾和聚焦点的走偏。条件和限制是分不开的一体两面,自由的实现和限制的关系也是一样。没有限制,就无从实现自由,这一点阿城先生解释得足够清楚。那焦点到底该聚在哪儿?我现在认为,最不该对准在各种现实的限制上。因为一来,这些限制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有历史进程中、时代造就的背景和原因。它们一方面是石头之于鸡蛋——很难依个人意志转移;而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地面摩擦之于自行车——是促成革新创造的绝佳助力。二来,我们追求自由的目标就是自由的感觉本身,而不是推翻各式各样的限制,也不是非得通过拆除限制从而获得自由。现实中的情形通常会变成,由于限制的根深蒂固、繁杂反复,人们不知不觉就卷进了为了推倒限制而去抗争的死循环中,而忘了抬头重新望一望、找一找原本心中自由的样子和可能。回望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乏先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相当程度的自由和创新的事例。那么,如今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在进步的环境里、诸多的选择中另找一条阻力更小的路呢?神经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其实识别不清脑子里的想象和现实发生的差别。也就是说,同一种情绪可以由现实也可以由想象触发;反过来,就如吸引力法则所说的,保持同一种情绪足够久,你就能跟上你的小宇宙、进而接通大宇宙将触发这种情绪的想象变成现实。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法则把焦点放在想象中目标达成后的满足、愉悦的感受上呢?专注在这个与我们脑中的自由互通的感受上,宇宙才能指引我们从限制的遮蔽中最快地找到与我们脑中概念里的自由满足相对应的现实“相似三角形”。紧跟着“想象自由带来的感受”这个焦点,去探索你的空间,你心中的自由才能奇妙地落地成形。

        总之,自由从来不靠别人赋予,它一直都在每个人手里;它也从来不必追——你一追,它反而显得远。真切贴近自由的方法无他:一边拥抱内心对美好的无限想象,一边深入了解肉身和外境的边界规则,随遇而安,从容乐行就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限制中长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