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动态:行走
人刚满周岁就开始蹒跚学步,行走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
而,不少人往往行走失当。在该快的时候慢,该慢的时候快,也就是「失足于人」。为此,有必要了解行走的常识。
行走四要素:
行走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其中有两个我们无法控制,另外两个则需要我们主动加以调整。
无法控制的要素是:第一,空间的阔狭。第二,事情的缓急。需要主动调整的要素是:第一,步幅的阔狭。第二,步频的快慢。很显然,空间越开阔,一步跨出去的距离就可以越大(即步幅越大),速度也可以越快(即步频越快)。事情越紧急,情况也是如此。反过来,空间狭窄,一步跨出去的距离就只能越小(即步幅越小),我们的速度也只能越慢(即步频越慢)。事情越舒缓,情况也如此。因此,应该根据所处空间的阔狭以及所处理事情的缓急来判断调整步幅和步频。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不会动辄「失足于人」了。
行走杂仪
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的对象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我们注意:行走时,步履要稳重,不可跳跃、狂奔。手中捧持比较贵重或易碎物品时,尤其应该慎重,小心翼翼,步幅要小,步速要慢。
出入公共场所,要遵守「长者先,幼者后」的原则,礼让尊长。尊长有所呼唤,或者学校开会时被点名上主席台,要立刻趋前,也就是小步快跑地上前,这是有恭敬心的表现。若是拖延不动,或者懒洋洋地踱步上前,则是怠惰不敬的表现。
路上遇见尊长,要主动快步向前问候;如果尊长没有事情,就吩咐缓缓退到一旁,等尊长走后再离开。与尊长同行,不可走在尊长前面,要跟随尊长身后,但不可远离尊长。与同辈同行,如果年龄相差5岁,也不宜并肩而行,可以稍错后些,肩随肩地前进。
三个人以上共同行进时,不可并排而行,应根据年龄大小,排成队或雁阵型,年长者在前,年幼者随后,这叫做雁行。这样既显示出长幼之别,也不会占用太多的道路而妨碍其他人。
三、动态:屈伸
肢体的屈伸,是向他人表达敬意的身体语言。
1.握手
握手在传统礼仪中即存在,主要用于比较亲密的人之间,或表示比较欢洽的关系,所谓「握手言欢」,就是指这种情况。当代的握手是一种比较通行的相见礼。作为少年,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握手时,不能戴手套。因为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有嫌人不洁的意思。
(2)见到尊长,不要主动伸出手来,要等尊长主动伸手时才握。如果尊长没有与自己握手的意思,应该对尊长鞠躬或作揖。
(3)与尊长握手时,一定要用双手捧持,以表示亲热和尊敬,不宜用单手。因为单手相握,是身份、地位相当的人的礼仪。
2.颔首
颔首是在行进途中,遇到同学或同辈朋友时的礼节。面向对方,轻轻点头即可。当同学同辈向自己颔首时,应以颔首回礼。
3.鞠躬
鞠躬是向尊长表示敬意的礼节。鞠躬时,先立定(恭立),双手交叠自然置于小腹前,缓缓地前倾,停顿的时间不少于三秒钟。对越是尊敬的人,鞠躬的角度越大,弯腰停顿的时间越长。一般可分为30度、45度、90度。当我们弯腰45度时,其角度和古代的一种乐器——磐(pán)的弯度基本相似,因此又叫磐折。30度的鞠躬叫微磐。在丧礼或追悼会等凶礼场所,行礼时,应该与在吉庆时的礼有所区别:两手自然下垂,放于大腿两侧,然后鞠躬。
4.揖
揖也是向尊长表示敬意的礼节,比鞠躬礼更恭敬。作揖时,先立定,双手前后相叠,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拇指相接,两臂如同围抱大鼓,高度与心齐,缓缓下腰,头低至手,停顿的时间不少于三秒。礼毕,恢复原状。
根据弯腰程度的深浅,我们也可以把作揖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一点与鞠躬是一样的。
5.跪拜礼
跪拜礼用于过年过节对父母、祖先表示敬意或长辈逝世等特殊场合,是中国人最高的礼仪。行跪拜礼时,立定,先右膝跪地,然后左膝跪地,双手如同作揖那样合抱于胸前,然后俯首至手,再缓缓下腰,双手至地后分开,头碰到地后,至少停留三秒钟,然后直起身子,左腿先起,右腿后起,立定。这叫一拜。如果场合特别郑
重,应该行再拜之礼:就是将一拜之礼再做一遍。
四、手容恭
1.执持
手持物品,手的高度宜与心齐;提携物品,手的高度宜与腰齐。即使执持的是空的容器,也应该像捧着装满东西的容器一样,小心翼翼。
2.授受
传递物品时,应分清物品的首尾,一般是把头部传给接受者,这是尊敬的表现。如果是有文字的纸张、书本之类,宜将文字正向朝着接受者,以便对方阅读。如果接受者坐着,授物者也坐着,传递物品时,可以不必站起来。如果授受双方都站着,传递物品时,不必坐下来授受。如果对方身材比较矮小,自己比较高大,则可以变通,自己先坐下来再传递。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对方。
【礼仪故事】
晏子知礼
姜子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国相。虽然他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却智慧过人,能言善辩、并且以通晓礼仪闻名于世。
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鲁国。孔子就命弟子们前去观礼。子贡观礼回来后,向孔子报告说:“谁说晏子精通礼仪呢?按照礼的规定:‘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登阶之时不可越级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趋而行,接受玉器不需下跪。)而姜子的表现完全与此相反。怎么能说是精通礼仪呢?”
姜子完成国事访问后,回来拜访孔子。席间,孔子问道:“礼仪规定,‘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而您所做的,都与此相反,有这回事吗?”
晏子答道:“我听说,在两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两步。
【思考并讨论】
1.读《晏子知礼》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在一些礼仪场合,我们有没有出现过跌倒之类的失礼行为?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以后应该怎样避免呢?
文┃丄学号
来源┃山伯教育 ID: ishanbo 。专注礼育养育教育资讯。面向家长征稿:教育感悟、亲子养育、孩子成长故事、儿童心理、礼貌礼仪等,征集:好书推荐、特色课程、干货微课、机构宣传等;面向学生征稿:原创作文、诗歌附作者介绍、书画附作者作品概述等。
编辑┃丄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