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故事层次:次要情节、故事线及次要人物
在拓展小说的次要情节时,记住一个要点:只要是写进小说的内容,读者都会默认是需要了解的。你在创造次要情节的时候,记住这个重要的问题:它对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说中重要的次要情节一般来自两个地方,而在你已经写出来的部分里,它们常常处于重叠状态:外部情节。它们在小说未开启之前就已蓄势待发,其中蕴含的后果将会影响主人公对目标的追求。次要人物(基本上就是主人公以外的所有人)。
秘诀在于,次要情节往往围绕着一个人物展开。你在场景卡上填写次要情节时,要把重点放在这是谁的次要情节上,而不是关注它所涉及的话题。为什么?因为在构建一个场景的时候,去想象,感受一个人物在做什么,要比抽象地去想次要情节里发生什么更具体、更容易。所以在鲁比的故事里,不是笼统地把次要情节称为“剧本的次要情节”,而是根据具体场景中的人物分为“克莱门蒂娜的次要情节”或“莎伦的次要情节”。
浏览你的想法清单和场景卡,按照珍妮的做法写次要情节,确定哪些有可能是次要情节。按照在你小说中出现的顺序,将可能的选项列出来。从中选取最有趣的一项,详细展开。
读一读你的次要情节清单,看看有哪些次要情节在小说开始的时候已经处于进展之中。好消息是,如果它已在清单上,就说明它与故事相关。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从主人公的需求来看,为什么这个次要情节对她来说很重要?即使答案很模糊,它也能告诉你从哪里入手去挖掘过去,以便锁定具体的事件,让次要情节变得具体、可行。最后,你所确定下来的次要情节可能不止一个场景。
你在塑造次要人物的时候,需要像思考主人公一样去思考他们。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计划、愿景,都有自己的生活轨道。既然你知道了这些人物都不是主人公,那么创造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计划,目的只有一个:为主人公的故事提供便利。这就是秘诀。换言之,他们是主人公在斗争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尽管他们对这一点毫不知情,但所做的一切都会对主人公产生直接影响,能连通小说的第三条轨道
在拓展次要人物的时候,牢记一点,对每个次要人物的建构与展开都要与它在主人公的故事中发挥的作用一致。因此,每个作者都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嗯,这个人物的计划怎样融入我要讲的故事?
如果你写的是推理小说、恐怖小说,或者其他与阴谋诡计有关的小说,你一定要了解反面人物的计划,还有一点很关键,你还要了解他为了实施这个计划已经做了哪些准备。
现在该你挑选一个人物展开写了。如果你写的是爱情小说,从主人公的恋人开始写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写的是推理小说或者惊悚小说,最佳候选人是那个反面人物(或是间谍,或是政治特工——本质上都是来向你主人公讨债的)。
重点是:你对人物的了解越深入,你的小说越能自我展开,自我修订。一旦你知道是什么把每一个人物带到小说里来,那么随后的问题就是,他们进来之后会做什么?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次要情节。越是与特定的故事相结合,他们的目的就越清晰。你的最终目标是能否像看透主人公那样,看透他们。因为在你开始写任何一个场景之前,一定要先把自己放置在他们的处境里,这样才能知道他们的计划以及背后的原因。
在你的故事里,有没有人像亨利一样,在主人公的过去里扮演重要角色?你要找出这样的人物,他们能帮助主人公塑造与故事相关的世界观。当她在理解眼下的困难时,会想到他们。他们也许是主人公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旧情人,甚至是个想象中的朋友。为这些人物列个清单,花点时间展开想象。他们是谁?写一个与故事相关的简介,就像珍妮为亨利写的。写完之后,还有最后一个地方需要挖掘:你怎样去拓展人物的背景故事,让它为当下赋予意义?尤其是当背景故事以记忆闪回的形式在当下展开的时候。
现在,你为每一个故事的相关人物都做了简介。如果他们当中有人与主人公曾经有过交集,就试着开始把这个人物塑造丰满。不是试图把他们曾经一起做过的事统统写出来。
你要找这样的瞬间:这个人物与主人公之间发生的事情要与故事整体相关。
清单完成之后,集中处理过于抽象、过于笼统的情节点,让它具有视觉效果。如果你往后一靠、闭上眼睛,图像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就可以开始着手创作场景卡了。
◆ 15 坚持写下去:故事的螺旋进展
诀窍是保证每一个场景都能连通第三条轨道,迫使主人公做出艰难的决定,以此进入故事的因果轨道。
你要让我们参与到行动中来,同时让我们对主人公的内心有所洞察(这十分关键),知道这个行动对他来说意义何在。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知道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什么。
从现在开始,你的任务就是让隐含的信息现身,包括你的主人公怎样看待世界,她的感受是什么,她如何理解当下发生的事。你会从中受益良多。有三个秘诀可以帮你实现这一点,但只有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奏效。借助这三个秘诀,你的读者将会手不释卷、全神贯注,如饥似渴地从头读到尾。
你的主人公必须从他注意到的一切事物中总结出一个合理结论
事实上,说到主人公,你能读懂他的心思,但秘诀是让读者也能读懂他的心思。
简而言之,对于当下发生的事,你的主人公需要从内心做出反应,尽力去弄清楚状况,让事情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他在思考正发生的事件,不是抽象地去想,也不是无限制的意识流式的冥想,而是要立时三刻做出决断。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除非主人公能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从而影响他的所作所为或者对事件的认知,否则他不能随便关注什么事情,或者做出什么评价,哪怕只是描述一个人的衣着。他必须时时刻刻坚持这一点,就像我们一样。想想你自己。你不断地审视外部环境,去寻找特别的意义。这样安全吗?我应该怎么做?他那样说是什么意思?危险(喜悦)在哪里?无论你是正站在阿斯托里亚第三十一街的地铁站等地铁,还是身处葛底斯堡的一场战役中,或者正飘浮在太空中等着哈尔打开该死的吊舱门,你总是不断地寻找着有用的信息,以便找到漫长的归家之路。你的主人公不也是如此吗?
每一页都必须饱蘸情绪有一点我们要清楚,尽管在每一个情节起伏之处,读者都需要知道主人公的感受,但这不意味着你要把什么都说出来。 比如,一想到以后的生活将没有亨利的陪伴,鲁比就感到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表达人物的感受不是要去写他开心、悲伤、气愤、嫉妒、痛苦之类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是你在总体上的推测。它们是“什么”,而读者想知道的则是“为什么”。
关键之处在于,情绪取决于人物怎样理解当下发生的事,而不是用一个概括性词语加以描述。你的目标不是把他们的感受告诉我们,增加我们对人物的认识,而是与他们一同做斗争,一起产生深刻的共鸣。
你必须留在主人公的主观思维惯性里
故事之所以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不单单依靠发生的事,还依靠主人公内在的介入,由此做出一些决定,驱动他的外部行动。从表面上看,这些决定可能缺乏客观逻辑,但是对主人公来说,却完全符合他的逻辑,因为决定是基于他们的主观认识做出来的。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我们琢磨,当我们看别人的时候,比如你楼上住着一个收藏狂,从一九八八年开始,她就不再扔掉任何杂志和报纸(这些报刊全部是她订阅的纸质版,她从来不尝试电子期刊这些新兴玩意儿),我们觉得,简直匪夷所思,这是疯了吧,但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身处其中。如果你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的理由肯定是逻辑严密、滴水不漏,她甚至不能理解你居然会对此提出疑问。对你的主人公来说,他做的每件事都合乎逻辑,因为符合他的生活准则。他总是听从内心的想法,我们也是如此。所以,你仅仅知道他怎样看待世界还不够,你要确保在字里行间都有所体现。
很多作者经常忽视这一点。他们的主人公即将遭遇生活的巨大转折,但他们还在成天忙来忙去,呼朋唤友,锻炼身体,仿佛这是日复一日的寻常日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因此如果把这个场景从小说中摘出来单独看,你根本看不出主人公在经历着内心矛盾,主要原因是他内心没有矛盾。
关键是,我们只能从主人公那里推测,如果连她都不担心,我们为什么要去担心呢?毕竟,根据我们的个人经验,如果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管伪装得多好,我们都摆脱不掉。
无论他的驱动力在哪里,无论他的忧虑是什么,这二者都会一直伴随着他,催促他前行、引导他的注意力、定义他注意到了什么,忽视了什么,阐释他的记忆和他下的结论,而且他常常在下结论。
不仅如此,当故事每前进一点的时候,在关键时刻来临的时候,还有她手足无措的时候,她内心的驱动力与忧虑都格外强烈。
在你写每一个场景时,把你所知道的主人公的一切都收集起来,包括他们对世界的主观看法。他们最担忧的是什么?这会在场景中如何影响他们的判断?确定把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时间期限都考虑进去。我们在秘诀一中谈到的那些结论,就是主人公一直不断去总结的结论,该怎么得出呢?理解了他的内心矛盾,就能知道会得出什么结论,也就知道他接下来会做什么。这样一来,故事与情节就合二为一,二者不断向前推进。
我想给你两个建议,也是必不可少的写作方法:凡事问一问“为什么”,不停追问,直到答案缩减到最符合故事并血肉丰满,当你“闭上眼睛,故事会自动展开”,而且也没“为什么”可问为止。凡事问一问“因此”,比如,因此,为什么我的读者要知道这一点?因此,为什么这样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这会引发什么结果?换言之,重点是什么?听起来有些急于求成,但这个问题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针对故事持续给你带来富有启示性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