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老师说考第一名可以和他共进晚餐,第二名他写的书一本,第三名是他的签名照。从此,我们班的成绩非常平稳的垫底。
我有个同学,小时候调皮捣蛋,只要他妈一打他,他就从身后拿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与之对抗。
逗比老师让我们的学习生涯充满乐趣,法律的武器让我们更好的生活。
可是难道老师全部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吗?小孩子就一定单纯善良吗?《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是为了保护好人吗?
电影《告白》的答案:并不是。很多人都被这部片子的名字所欺骗。(看名字很像是日式纯爱片对不对?可能你们心中想的是这样的~)
但是当你真正看了这部电影,你就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这部电影其实有点变态。谁知道小清新的名字竟是暗黑的内核。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故事要从一个日本女老师说起~~~(什么?!日本女老师)
你们想什么呢!女老师长这样!
好于93%的剧情片,好于98%的惊悚片,
票房冠军四连霸,代表日本角逐奥斯卡。
2007年第29回小说推理新人奖
2008年“周刊文春杰作推理BEST10”第1名
2009年本屋大赏第1名
2010年文库本销售第1名
这本书讲的是:两个学生杀了老师的女儿,于是老师让两个学生亲手杀了他们妈妈的故事。
这个女老师未婚生子,独自抚养可爱的女儿。
电影开始没多久,女儿就掉到游泳池溺死了~
女老师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认为女儿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害死她女儿的凶手另有其人,而这个人,就是她班上的学生,少年A和少年B。
法律的偏袒,家庭的溺爱,再加上学校的纵容,使他们无需为自己的犯行付出代价,甚至不觉自己有错,并习以为常的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少年A虐待猫狗,伤害别人,只是为了得到他最爱的母亲的注意;
少年B杀害小女孩,谁叫所有人都说他没用。
少年B的母亲不但不怪他,反而责怪别人对他儿子的不公平对待。
因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师不能堂堂正正的把他们送入监狱,唯有以暴制暴。她腹黑到底,把两个少年折磨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全书分为六章,依序分别为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与此事密切相关的几个人,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告白。
通过各自立场出发,多角度地揭示了爱美溺亡时间的发生经过、凶手的动机,以及整个事件的深层原因。这就是最强的真实,没有谎言的采访记录。
《罗生门》每个人物都出于利己的动机,竭力美化自己,导致证词大相径庭。
《告白》里的人物并没有刻意掩饰自己,每个人的告白都是各自真实的想法。
托恩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里有句话:“被选中的非凡人物为了新世界的成长,拥有僭越先行社会规范的权利。”
少年A努力拥有漂亮的成绩单,拿到发明奖,走在同龄人最前,想要尽可能的闪闪发光,让遥远星河的另一边母亲,能够有机会看到自己。
而这一切却被一个自称“露娜希”的罪犯打乱。
即便做了出色的事,母亲也没有看到。上了报纸,母亲也没有注意到。
“露娜希”杀人事件却像病毒一样飞速蔓延在人群中。少年已然崩坏的善良和压抑的情绪飞快滋生出一枚邪恶的炸弹。要是……要是也成为罪犯的话,母亲会不会赶来看自己呢……
对在少年A的自我定位中,他只在乎母亲,其他所有人的生死都不应该波动他冷峻的心。然而他也对美月说了“你的生命很重,而我的很轻。”可见他对她是有情感的。
然而这种爱,尤其杀死美月给他带来的痛苦,让少年A觉得自己懦弱。
我想他无法接受自己的懦弱(后来还自欺欺人的强调“一开始就是无聊”来掩饰自己的懦弱),这种对自己的厌恶找不到出口,就转移到了美月的尸体上。
纵火的青年 迫近的时间
前已无通路 后不见归途
当你真正感到痛,才会知道“痛”是什么。
没有感觉,怎么可能感同身受;
没有感觉,有时连冷眼旁观都觉多余。
那种集体的冷漠,开始由内而外不断辐射,故作强大的软弱者,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被欺负到底的人,则以扭曲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
没有人希望世界变得如此糟,但如果糟糕已成世界常态,我们也不必自欺欺人的说:我只看到太阳,哪来的阴暗?
没有太阳的世界的确很冷,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真正的光明,必定来自阴暗处。当我们无所畏惧的在阴暗处张大双眼,也许,久违的阳光就在不远处。
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恶,又怎能彻底的明白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