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时——个人成长史:实战

        前年冬,我和一位朋友去陶艺店里体验做陶器。整个做陶器的过程中,我都是极其小心翼翼的。因为,当我一摸到泥胎,就忘了自己最初到底来干什么?就一门心思的想要做成一个陶器。为了最终能做成一个瓷器,我多次请求旁边协助的指导老师出手,生怕一招出错,泥胎就废掉了。而反观我的朋友,整个过程,除了刚开始指导教学的时候让老师出手辅助以外,全程几乎都是自己的动手在做,而且还多次拒绝老师的帮助,来自己感受摸索。相对我这边的严阵以待,她那边真的是欢声笑语,才真的是来感受做陶器的过程。而我从一个体验者,变成了换了一种好像花式虐自己的买瓷器的人。而且,买的还是一件不怎么好看的陶器。

       这个经历一直影响着我……如今,在不断做事,解决一个个面对的问题,以及在对事的处理和反思中,我越来越多的从这件小事里汲取蜕变的营养。

一,原来,我是在岁月里呵护种子

       到这儿,是乘风而来的——一场龙卷风。虽然这风刮得触不及防,但因着是我主动牵起他带着打破与新造双重性质的手臂。所以,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反成了一场奇遇。

(一)决定成为问题解决者

       刚到的时候,因为是中途接手班级,心里格外谨慎。这个被我当做在这的第一仗。第一仗是必定要打得漂亮。所以刚开始,我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来定位自己的。是的,我来这儿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看到的大多数是问题——卫生是乱的,秩序是糟糕的,规则意识是弱的,学习习惯是有待培育的……总之,这个班级就像那个多萝茜做梦就想逃离堪萨斯一样,在最初的开始,它既是我躬耕的田地,也是我的一场灰色的噩梦。特别是在我实习阶段旁观过那么多精彩的教室,参与过那么多精彩高效的教研,曾经对自己的教室有过那么多美好而自认为又切合实际的想象。当来到这,满眼看去有限低配版的教室,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给自己搞了个笑。有一段时间,我惧怕清晨的到来。因为,那意味我要走进那间打破我期待的教室,意味着我必须面临着被各种琐碎缠身的境遇——课听不成,习学不成,哪来的进步和蜕变呢?我更惧怕的是,有一天,要是被现实打败了,成了一名可悲的逃兵。常常在这莫须有的对未来未发生之事的恐惧中,眼前的世界就模糊了。

       还好,我是一个执着可能不太够,但是固执绝对满格的女汉子。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场仗,怎么可以输?于是,在某个清晨,起床没有打响的时候,我在操场上吸足使我清醒的冷气,咬了咬牙,清扫了大脑里固有的认识,决定再打开门锁时,要让自己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班级和可期的未来……

       还记得那天是晨诵课,我做完“精灵之光”的晨诵前反馈,放响了晨诵歌曲。孩子们在唱歌,我绕着孩子们进行环视。当我走到教室的时候,不经意的一抬眼,发现整个教室和孩子们就沐浴在清晨的圣光之中。孩子们的歌声和着纯洁的脸庞像是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小种子一样,“啵啵啵”发出奇异的声响。哦,这间教室只是蒙上了灰尘的堪萨斯,我如果决定做那个拂去灰尘的人,让小种子有发芽的余地,那么这件教室不是有一天也会成为或者无限接近我想要的教室吗?

       于是,我从对未来未知事件的恐惧中挣脱出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梳理……这一次,我看到了我真正要面临的问题,更看到了未来可期的希望。于是,我成为了刚在这里落地时的我给自己定位——问题解决者。

1, 从混乱中理出存在的问题。

2, 分析及概括问题实质。

3,分解问题。

4,根据问题找解决办法,寻找辅助资源。

5,各个击破。

      除此之外,阶段性选定聚焦目标,每天对在既定目标上取得的进步进行每日小庆典,就这样,我的班级在一半月内重新获得一种更高级的制衡。这个小小的进步对我我确实一个极大的鼓励,因为我知道,这一步意味着,我这件事成功的几率要比失败的几率大了一些,意味着,我能行。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的班级在一片动荡后的和平中终于有了拔节生长的声音。一个学期过去了。新学期到来的时候,我们进行班级庆典,是的,我们想以庆典的方式开启我们新旅程,站在我们已经获的成果和新起点,继续往前走。当我们在一个一个数着我们第一学期取得的成果时……发现,这个班级成功晋级,变得高级了。除此之外,我也从别的老师那里受到了鼓舞人心的反馈——13班不一样了;13班稳了很多了;13班孩子课堂表现不一样了;13班孩子课间越来能静能动了,13班光多了……我知道,我和伙伴们用一个学期携手给孩子埋下的那些种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呵护与期待中,华丽丽地见效了……

(二)摆脱火警思维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最好,只会有更好。而且在那个更好到来之前,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瓶颈。

        我很幸运,我的瓶颈期一般都来比较及时,还比较勤。第二学期刚开学三星期,班级升级的快乐还没有享受够,我就遇见了新状况——我发现孩子们课间开始有疯跑现象(我对这一点是从开始就注意,正式接班以前,发现这个苗头,就直接介入规训,所以这一点出现问题,真的是打的我措手不及);上课开始迟到,还有也是说不明白,总觉得有毛病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我尝试用以前比较有效的方法解决——聚焦反馈。但是,大招起作用不到三天,就全线崩溃,问题没有被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我的处理问题的方式遭到了无情的挑战,而我还处于总觉的有问题,却不知道暴风的核心在哪的境地。于是,为了班级发展着想,我不再像第一学期一样,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死磕到底。当我发现我看不清楚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面临的最大问题肯定是远大于问题本身——我看问题的角度肯定是出问题了。所以,我不敢掉以轻心,也不敢耽搁,赶紧去向离我最近,最睿智之一的魏前辈求指教。我向魏老师展示我近一周的班级状况分析,魏老师听完,直接就指出了我的问题;

1,混淆问题范围——个别性问题整体化处理,自行引起混乱。

2,看问题角度过于固着。——奔跑问题不只是奔跑问题。

3,千万分清程序和规则。

4,建议——以任务为导向。

5,教室里的老师有三种角色——朋友,教练和导师。

       前辈当时说的具体细节是什么,我给忘记了。但是,那一次的问题爆发,让我对我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产生了警觉。因为接班前期的解决问题反应模式的习惯成自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射模式已经在侵蚀着我看问题高度和视角。我好像习惯于不看问题实质了,直接反应解决的模式。这样的反应习惯,导致了我永远比问题慢一步。我成了作为想要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最不应该成的人——灭火队员。灭火队员式的习惯思维,导致我只能在看到问题时做出解决问题的反应,导致我整体都花精力甚至在问题集发段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各处灭火。但是,又不断的各处起火,而且还是每次是起火之后,我才察觉的。于是,我意识到,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前面的过于强烈的灭火队员思维中挣脱出来,建立更加高级的认知模式。于是,那一个学期,我都在各处探索如何“以任务为导向”。就这样,我开始对班里形式进行抽象分析并分类。以我的理解把“任务导向”思维加入了班级的学习和管理中去,果然有些问题不动自消。慢慢地,我发现以任务为导向的班级经营模式,背后的理论是防火——就是从源头上尽可能的减少假问题出现的可能,把班级引向高级区,把这个教室的老师也引向高级区。这样调整和实施以候……这学期开始,我们又一次以班级庆典开启我们的新旅程,当我们一项一项细数我们这一学期的班级新起点时,发现我的班级开始实现了一个更高级的蜕变。我们取得进步的地方越来越高级了——同桌带动;作业的作品思维;班级民间小组挑起大梁;大多数同学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敢于挑战;能够在不被监督的情况下自行阅读等待;同学之间关爱互助……这都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取得成果。而且,细数上一个学期,仍然作为班主任的我,有了更多阅读和学习的时间。我相信这也是我们班级进步一大体征。你觉得呢?

(三)心里从此有个导师梦

       自从,在跟魏老师讨教过治班之道的境界之论……我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导师梦。虽然我自知我离这个梦还很远,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何况,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我绝对是一个懒老师,实现这样一个梦想也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说,经过了两个学期的斗智斗勇,我悠哉悠哉的教学生活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我还要处理班级事务。于是,大忽悠在学期一开始就上阵了。我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是一个高级的班级?最终,一致通过,请让穆老师慢慢地不做班主任,不处理琐事,然后一门心思看书学习,上课研究,给他们弄出来好玩的东西。一说到这件事……孩子们就念叨神话课程,水仙和共读书,童话剧……然后,这一学期,很多时候,他们就比我忙了——统计作业进行作业反馈,统计阅读进行阅读反馈,反馈卫生,制作自己的故事集,向我争取各种自治的权利……相互监督……借用班级力量组成民间组织补差……对,是挤破头向我申请给同学补差……然而,他们在遇事时,需要得到我援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我的出场规格也越来越高……开什么玩笑,出个什么问题就让穆老师出手吗?“逼着”也就“逼出”了处理事情的一套应对程序……

        前几天,课间跳大绳出现了争执,我就站旁边笑笑不说话,看你们怎么解决?等我吼你们……开什么玩笑?穆老师要升级做淑女。于是,事情到底被他们解决了……

        舞蹈小组排个队形,这一次竟然没吵架,热闹没看成……英语竞赛排练,当着我的面吵的不可开交……我站远一点好了,谁说只有安静了才好。吵一吵,哭一哭也挺好的。

       上个星期,数学补课小组在补习上遇见问题,整个小组留下来讨论如何解决。我旁观了一下会议——就是好奇他们如何解决——有讨论组织者,有发言秩序,有讨论核心话题(虽然聚焦点有些问题),有发言规则(重复跑题不可说)……有模有样吗?(数学小组的会议请期待番外)不过,处理问题的效率是有待提高。穆老师在他们开完会以后,对他们的会议作出反馈,点出他们的问题。效果怎么样就看他们下次的反应,毕竟生活总是在不断遇见问题的过程中向前行进的。

        当然最好得是,上一学期的聚焦失误事件,给我提了一个大醒,我开始有意识的从各个方面重构自己的认知层次,强迫自己遇事时多思考一层,分析问题背后及源头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更高维度的共读的参与,更加睿智的思想的摄入,以及对高手前辈的近身学习机会,以及不可抑制的反思整合习惯,在一点一点的重构着我的认知结构,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做事情的格局。我知道,黑暗之后更黑暗的遭遇,我没有败下阵来,而是又获新生了。

         现在,我仍旧离梦想很远吧?但是,现在,我肯定又离梦想近了一步。

         曾经拒斥的成为营养,曾经逃离的成为了祝福。在飓风过后,我护住了种子,拂去浮尘,得以有幸陪伴其成长或者成为了野蛮成长的核心。这是多大的幸事。

二.当你不说话的时候,种子就会发芽

        在带班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特别值得分享——就是大课间跳大绳。他可是我们班级学生自治发展起来的成功案例及起点。

        说实话,一度,我不是很喜欢大课间把所有的孩子组织起来做一件事情,这样做,所能想到的结果就是方便管理。除此之外,他在某种程度在阻挡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的发展。因为,我希望孩子需要有某个时间段是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大课间的时候,我会让他们自由去玩,最好的是疯玩。为了真的,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高价值的自由起来,我怂恿他们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然后,在那一段时间,我晨诵之前的庆典(精灵之光)时间进行密集的聚焦反馈。在短期内也起到一些效果,可是这样广撒网的做法,除了造成精力分散以外,收获甚微。但是,由于当时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聚焦,所以就那样挨到了深入三年级。那个时候,刚好遇见孩子们出现课间疯跑的状况。强压,软劝,重申规则都失效以后,我开始思考背后的问题……但是,刚还在得到前辈的意见,由于刚开始的曲解……我把大绳引入作为我们的挑战目标,每个大课间都带着孩子们挑战。可是跳着跳着就出毛病了。那个时候,我的情绪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只要孩子们出现混乱和差错,我就会忍不住插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课间跳绳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就赶紧抽身出来分析局势。发现自己的过于急躁,聚焦点从孩子身上晕乎乎地转到“跳的好不好”上,这种本末倒置就出现了问题。于是,我赶紧抽身出来,把绳子还给孩子们。当我作为旁观者以及与孩子比较平等的跳绳嘉宾时,逃离的孩子回来。我守住自己的妈妈嘴,遇事只要不需要我处理,我就走远一些置身事外坚决不到关键时刻不插手。就这样,他们也跳的挺好的——轮流换班摇绳;挑战花式跳绳;花式报复多此一举的整出幺蛾子,然后有时候还要哭一场再特别的可爱地去解决。就这样,这项由我发起的活动,我的权利彻底被架空。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有些惊喜的发现,我发现找我告状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我出面处理的规格高,另一方面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消化掉一部分他们遇到的矛盾纠纷和问题。穆老师负责什么呢?守住底线规则——比如动规则——有些会有潜在不可逆后果和明显伤害的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不可做,并解释原因,及时反馈,严格执行;静规则——上课就是不可以打扰(同上)。其余的,就让他们去体验吧。那穆老师就负责看戏了。

       上个学期的后半个学期,从班级的日常生活以及和家长交流解释的过程中,我发现,当作为监护者的我们学会沉默了,学会不必要事件的延迟插手。那么孩子就会回到成长的实质主体地位。再适时地加以合适的引导,孩子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亲,在孩子相对来说自身成长成本最小阶段,不让孩子可劲成长,难道要等孩子长大了,让社会玩命的来教育他吗?

三、当你听见自己心跳,你就开始野蛮生长

       除了瓷器店的经历,我还另外一个时刻警醒我的故事。我大学时的一位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件这样的事情,那时发生在她结束一段感情后整理衣柜时发生的故事。

        她说,那一天,了断了苟延残喘了半年之久的感情,整理衣柜,竟然发现柜子多了许多条裤子。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极其爱穿裙子的人。她讲的时候,看起来时很平淡的,可是我听得却是内心汹涌不定。我突然想到了我这加入团队两年以来的经历……

         其实,我和团地的相遇,绝对是一场偶然。因为,当时我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陪朋友去面试的,然后就面试上了。当时决定要实习之前,双方都在经历着犹豫和琢磨(甚至在最初的有段时间——我和现在最交心的前辈兼战友是处于相互嫌弃的状态)。可是,后来也爱上了,因为这一群越了解越沉迷越想共风共雨的一群人。可是,在最初的时候,这一种爱是病态的。我由进来之前的无所谓,变成了怕失去。这样的一种心理导向,造成了我在做事情以及进行职业规划估算时是以“团队需要什么”来思考问题。这样的思考模式并没有错,他也许或让我不开心,但是也没什么,毕竟成长是要流血流泪的。他能够让我很好做好工作或者朝向做出最好的工作,但是,他却在出发之初就给我设定一个不高的天花板,随时会出来限制我的发展。

        刚入职,为了能接新一年级啃研绘本理论知识和绘本书,练习讲绘本。由于我的生命在最初的未打开状态,丑态百出,不过凭着一腔子的固执,挺下来,也攻克了一些东西。后来,没有班带了,要从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重新定位为助教……遇见特别孩子,从回顾心理学方面的书,觉得可以专研一下班级管理。再后来,知道要到这边接班,在打听要做什么准备时,才开始思考——除了日常工作高效保质的刻意练习,我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身边一直心挂我成长的前辈总是给我提出特别好的建议——生命打开;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奋点然后专研下去。刚开始,我属于阶段性聚焦任务的常态。因为,我不清楚,我很急,我在不停的尝试。到了后来接新班,因为有大局要稳,这样的看来有些盲目的试验也暂时搁置了下来。终于在进行几本共读书的独自解读和整体穿越之后,特别是在遇到神话课程之后,我终于感觉到了那种有别于绘本研习期间的心跳加快的感觉——每一次,我能够从文章里解读出本质的东西,每一次在解读上克服瓶颈,我都有说不出的感觉。于是,文本深度解读相关,最终导向读写,渐渐成了我心里比较明确的方向。从这一点清晰化以后,我的所有短期计划,远程目标都围绕这一点进行平衡。然后,时刻审视检测,但绝不给自己设限。

       这个时候,我知道了,当初我研究绘本仅仅是因为需要——工作需要,团队需要。而我去研究神话,戏剧,整本书阅读,真的是因为欲罢不能,有快感,没办法。另外,寒假的反思整合,让我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思考——任务型事件和目标性事件的视角的认知,更加帮助我随时理清局势,分清目标和任务。任务性偏向刻意练习,做到训练有素和高效解决。而目标性事件要不中断的长期坚持,并且要学会分小目标进行。最好是找到任务型事件与目标性事件之间的平衡。

       真的,在我的工作中真不再是只有眼前的奔忙和计划,还有了可期的诗与远方。这一种认识,真的是太开心了。这样的认知给与了我从现实的一地鸡毛的纠结中超脱出来,一些事情不解自破。

四,暂时画个省略号

        这一学期,我做了一件有些争议而事后发现也很有价值的事情——赛课。

        我算是一个不擅长私人交往的一个人。自然,不擅长的,在最初的时候就避免不了的要过度聚焦,但聚焦时,有一种危险是——病态的,扭曲的放大问题。再厉害的人都无法立即摆脱这一关,我自然要陷一陷。我也聚焦过,尝试模仿这方面做得好的人解决过,最终以多方尝试但失败告终,然后我认清问题实质而收场。真的是“如果放弃,才能靠近你”。当我尝试失败,发现损耗太大,得不偿失,就果断最终决定反其道而行,以自己自然的方式去行为,把精力更多收回到自身修炼和发展上。这个时候,我遇见了赛课这个不置可否的机会,我借由这个过程找到了或者是赢得了伙伴,找到了我和别人真正的共同点,然后保证真诚合作,一起进步。

       用适合自己,自己擅长的方式赢得伙伴、欣赏和尊重,这也是我这一年多以来,获得的一种健康的认知。我在这里,从头到尾,都几乎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用自己的本身的东西不刻意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影响环境,让环境为成长助力。最终,我有了几个朋友,有了一群诚恳合作,共同做事的伙伴,有了一间拂去尘土,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教室,和一群越来越能在学校收获成长快乐的孩子。

        写到这里,原来,真的没错,这一段我曾经有些抗拒甚至有些恐惧,也选择走上的旅程,最终带给我生命最重要的一部分营养。真的是,就像我出发时和我行走过程中陷入迷彷徨失措时,前辈指点我的那样——每一段旅程都有他不可抗拒的价值,只要你不回避自己的可能性和能力,不迎合,不抗拒,对内心声音保持虔诚,他会用他意想不到的力量,按照你意想不到的路线送你到达你最初想要到的那个航线。当你选择无畏风雨的启程,才能收获旅途的风景,才能离梦想之地越来越近。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风时——个人成长史:实战)